圖1:HondaJet的內部示例 因為無需在機身上安裝引擎,所以無需貫穿機身的構造構件,擴大了客艙和行李艙的空間。上圖為2名駕駛員、5名乘客時的佈局。即便是相向而坐,腳下空間也十分寬敞。 |
圖2:引擎配置與阻力係數的關係 馬赫數接近0.8後,阻力係數激增。商用噴射飛機慣用的機身後部配置(6)與翼上配置相比,在圖上的所有區域,翼上配置的前方(2)和中間(3)的阻力係數均偏大,但HondaJet採用的後方位置(4、5)所有區域的阻力係數都小於機身後部配置。 |
圖3:引擎與主翼的位置關係 支撐引擎的塔架從主翼上表面後方向斜後方延伸。圖前方(機體左側)透視顯示了內部構造,後方(機體右側)的引擎圖上未標出。 |
圖4:翼上配置的性能評價 在微調引擎位置的同時,通過反覆進行數值模擬(a)和風洞實驗(b)找到了最佳位置。 |
圖5:自然層流翼型的變遷 自然層流翼型的研究始於1930年代,但由於在高速飛機中使用時失速特性差,未能投入實用。為HondaJet開發的自然層流翼型「SHM-1」從根本上調整翼型,解決了過去的課題。 |
圖6:HondaJet的自然層流翼型「SHM-1」的壓力分佈 為了防止在馬赫0.7以上的高速區域發生衝擊波,需要控制壓力係數的峰值,但是,為了得到足夠的升力,還需要長時間維持大壓力係數。因此,SHM-1把峰值從一個增加到了多個。 |
圖7:實機的自然層流翼型驗證 在實驗機上安裝了設計的自然層流翼型(右)。通過使用紅外相機從機內拍攝測量表面溫度,確認到了層流到湍流的過渡(左)。在圖中綠色轉變為藍色的部分過渡到湍流邊界層。 |
圖8:機身對於複合材料構造的區別使用 由自由曲面構成的前部和後部採用蜂窩夾芯板構造,圓筒形狀的機身部分則採用框架安裝蒙皮的加筋板構造。 |
圖9:複合材料機身的組裝 (a)組裝中的機身中央。可以看到尚未組裝蒙皮的圓環狀框架。(b)從內部觀察機身的照片。縱樑和框架縱橫交錯。(C)完成組裝的機身。前部與中央、後部一體成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