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海水淡化迎來最好發展期 成本降低難仍是瓶頸 [打印本頁]
近年來,作為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海水淡化日益受到重視。去年年初的中央一號文件和去年7月份召開的中央水利工作會議均提出,積極開展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海水淡化工作會議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更是強調,要充分認識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海水淡化的戰略定位。可以說,海水淡化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目標
260萬立方米/日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但短缺到什麼程度,包括民眾和管理者,對我國的水情水勢、海水淡化的重要性都認識不夠。”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總工程師阮國嶺告訴記者。
他解釋說,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我國的人口增加了兩倍多,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100多倍,與此相適應,用水量也成比例增加,但水資源並沒有增多,因此水資源緊缺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特別是重化工業向沿海佈局,這類工業是高耗水型的,更加劇了沿海地區的用水緊張。”
“水資源短缺是我們沒辦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對我國沿海城市來說,海水淡化是解決水資源問題的一個有效措施。”阮國嶺說。
今年2月,國務院專門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提出了“十二五”期間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目標:到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能力達到220萬至260萬立方米/日,對海島新增供水量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對沿海缺水地區新增工業供水量的貢獻率達到15%以上。
阮國嶺表示,“目前,我國海水淡化技術基本成熟,海水淡化工程設計、建設和運作管理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並能自主承接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因此實現這一目標難度不大”。
據了解,經過多年科技攻關和工程示範,我國在反滲透、低溫多效等主要海水淡化技術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掌握萬噸級海水淡化裝置成套製造技術,立足國內建成了1.25萬立方米/日低溫多效和1萬立方米/日反滲透海水淡化示範工程,主要技術和經濟指標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我國海水淡化能力,也由2005年的不足5萬立方米/日,增加到目前的66萬立方米/日。
●瓶頸
成本降低難
一方面為了緩解用水緊張,我們在努力擴大海水淡化產能,另一方面又存在著產能閒置的尷尬。據了解,目前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天津市北疆電廠海水淡化水項目,設計日產能10萬噸,但實際產量僅為1.8萬噸,產能利用率不到20%,產能閒置情況嚴重。這樣的情形在天津已建成投產的6家海水淡化廠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找不到‘買家’,主要原因還是成本過高。”阮國嶺介紹說,海水淡化的成本,包括藥劑費、電費、人員費、維修費以及投資折舊等等,加起來不低於每噸6.5元,低於這個價,就是賠本買賣。“而且這一數據,只可能做加法,做減法的空間很小。”
阮國嶺告訴記者,現有的低溫多效蒸餾工藝海水淡化需要蒸汽和電力,北疆電廠的海水淡化利用了該電廠發電後的餘熱,“如果沒有這些餘熱,那將消耗更多的電,電費會更高”。
此外,海水經淡化處理後PH值比一般自來水低,呈弱酸性。如果直接輸入城市供水管網,可能會腐蝕管網,因此,淡化水需要進行一定的調節PH值及水質硬度的再處理,才能引入自來水廠。儘管這在技術上沒有難度,但毫無疑問也會增加處理成本。
那麼,是否可以通過技術進步來降低成本?阮國嶺回答說:“單純地從技術創新這個角度來說,還是有降低空間的。但這種空間能降到多少,是由多個因素決定的,技術在其中只佔一部分。”海水淡化成本中,能源成本佔到了三分之一,能源價格上漲,海水淡化成本也跟著上漲;此外還有人工成本的上漲。“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降低,往往被物價上漲、人工、能源成本上升抵消了。”因此,目前海水淡化成本下降的空間有限。
●出路
政策多扶持
“海水淡化實際上是和享受補貼的陸地淡水在競價。在這種競爭中,只要有價格更低的陸地淡水,人們就不會去選擇成本更高的海水淡化水。”阮國嶺說,我們現在使用的水,不論是引灤入津的水,還是地下水,還是將來南水北調的水,價格都是國家補貼的結果。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阮國嶺表示,由於我國現行《水法》中並沒有將海水列入水資源範疇,有關海水淡化的相關政策很難推進。因此,需要改革現行的水資源制度,將海水淡化納入政府補貼配置範疇,由政府為海水淡化水進入市場提供一定的補貼。或者在沿海地區,特別是沿海缺水地區和海島,加快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性、科學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提高供水企業使用海水淡化水的積極性。
同時,阮國嶺還認為,如果國家能給予海水利用工程與國家公益性水利工程同等的地位,將海水淡化納入國家水資源配置體系和區域水資源規劃,必將極大地促進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已建成的16個萬噸以上的海水淡化工程,自行建設的僅佔25%,以產水量計算自行建設的不到13%,有相當比例的設備來自國外。設備國產化率低,進口設備成本高,也是制約國內海水淡化市場規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實,我國的技術和設備,並不比國外的差。”阮國嶺認真地說。他告訴記者,完全由我國自主設計、製造的國內2台4500噸/天海水淡化設備、2台3000噸/天海水淡化設備已經在印尼竣工投運,並且項目已經通過第三方考核,產水量、能耗都優於合同技術條款,給印尼帶來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阮國嶺說,目前國外對我國的海水淡化很關注,不僅是對我國技術的關注,更是對市場的關注。因此,“給我們自己的技術和設備,更多的發展空間,對海水淡化水的推廣應用,對我國海水淡化研究、設備製造都將是一個很好的幫助”。
本報記者 劉松柏
http://big5.chinanews.com:89/gate/big5/finance.chinanews.com/ny/2012/06-11/3952706.shtml
先在海島地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