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3個環保團體昨日聯署,促請政府兼顧發展和保育,建議先有人口政策,才決定開拓土地規模。香港文匯報記者羅繼盛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羅繼盛)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施政報告表示,會研究透過發展新界東北和在維港以外適度填海等方法,以增加土地供應。13個環保團體昨日聯署,要求政府同時兼顧發展和保育,建議先有人口政策,才決定開拓土地的規模。
包括綠色和平和地球之友的13個環保團體聯署,要求政府應先將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控制在可承受的範圍內,並對本港於2030年或以後的最高人口承載力展開公眾討論,方決定開拓土地的規模。他們擔心當局抱著「開發為本、房屋至上」的發展思維,在推行保育工作時只會事倍功半,要求發展和保育同時兼顧。
中華白海豚數量續降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表明,非盲目反對填海,但政府一方面因補償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口岸的160公頃填海工程,在大小磨刀洲水域劃出作海岸公園,另一方面卻建議在附近的小蠔灣進行填海,形容政府做法矛盾。他補充,即使政府不在小蠔灣填海,現時北大嶼山對開海面也有不少正建造或已規劃的發展,包括港珠澳大橋口岸、屯門至赤躹角連接路等,都令海豚的數量不斷下降,例如中華白海豚的數量由2003年的158條,減至2011年的78條,去年的數量亦不樂觀。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批評,現時政府對鄉郊的保育和發展均缺乏策略。他以元朗錦上路站為例,現時上班繁忙時間,已有乘客上不到港鐵,擔心未來在錦上路建公屋或發展洪水橋後,情況會更嚴重。他認為政府發展應先做好基建和交通等配套的研究。
地球之友倡發展「廚餘肥料」
地球之友執行總監陳美玲則稱,現時本港有數以百計的農場,而農業和廚餘可相互結合,成為廚餘肥料的出路。而農業同時可提供就業機會和生態環境教育的作用,要求政府勿草率破壞農地。環保觸覺項目經理何嘉寶則建議,政府可考慮在休憩或私人會所等用地,例如高爾夫球場用作興趣房屋,以來減少未來需要開拓土地的規模。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江卓珊認為,現時政府只有環境評估制度,去平衡保育和發展,但從「龍尾事件」可見,單靠環評未可平衡到發展和公眾期望及保育。現時政府又未有原則性的保育政策,很多時候是出現問題時才去解決,而非預防問題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