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8791|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對流感的中醫探討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687

主題

21

好友

687

積分

總裁

當人類意識陷入混沌的時候,亂世也就開始了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2-15 12:36:2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前言
“流感”是西醫學疾病的名稱,屬中醫學的“感冒”、“時行感冒”的范疇。“感冒”是由于外邪侵襲人體引起衛陽受遏而出現:畏寒、發熱、頭痛、身痛、脈浮等症狀。“疫症”是一種邪毒廣泛流行如古代的徭役一樣,挨家挨户必中,如:《說文》「疫。民皆疾也。」但現在從夲人臨床所見大部份“感冒”病人,雖然具有傳染性、流行性,但卻沒有衛陽受遏引起畏寒、脈浮等主症,即使有也很輕微,多以體倦、咽乾、以及其它不适為主訴,查察咽喉壁充血或者濾泡增生。既然無惡寒、脈浮等主症,不能謂之感冒;由于症狀輕微卻具有傳染性,所以近似中醫的“疫症”,但其症初起卻沒有“疫症”那麼嚴重,故暫名為“感受時毒”。若出現頭痛、發熱、喉痛則症狀巳明顯,病情已較嚴重了,即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流感”。

夲文旨在提出:

(一)、夲病之危害性:由于初起時其症狀十分輕微,多不引起注意,但又具傳染性以致廣大族群巳受感染,故一旦暴發、廣泛流行,且可造成部份人員死亡。

(二)、夲病之可預防性:雖然夲病初時症狀十分輕微,隱蔽性極強,但仍有蛛絲馬跡可尋,只要我們細心診察,仍可得出初步診斷,進行治療,這可大大減少夲病之流行性、減輕症狀和降低死亡率。


(三)、香港中醫之現實性:由于香港法例規定,註冊中醫師不可用西醫的方法為病人診治,因此很多急性發熱的病人、危重病人會首先找西醫或去急診室,經治療無效或久治未癒才找中醫治療。這些病人我們若能給予有效的辨証論治,在防治流感方面也能起積極作用。


探討

現在到我們診所看病的人大部分不是來看感冒的(如病人自覺感冒首先會找西醫或去急診室),但大部份病人卻伴有“感冒”的症狀,如:咽乾、體倦、舌紅、咽紅。與醫書所言有所出入。

葉天士的温病學說提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葉天士又說到,病邪入裏,必依衛、氣、營、血之先後次序,由表入裏、由淺入深,逐步入侵人體。後世追隨者莫不依從這個規則來進行辨証論治。因此,一切病症皆從衛氣開始論治:衛氣受邪,必有惡寒、脈浮,至於頭痛、發熱、咳嗽則視乎個體畧有不同。如此說來,若無惡寒,則不能言衛分,無脈浮,則不能謂在表。按葉天士的《温熱論》所言,病邪侵襲人體之規律是:由衛分,到氣分,再到營分,最後才到血分。但臨床所見,很多病人並沒有衛分的症狀,即沒有惡寒、脈浮,若有,也只是少數。


雖然大部份病人的主訴都不是“感冒”,但通過夲人的診察,大多可診斷病人患有感冒,我的基本診斷標準為:疲倦、口乾、舌紅和咽喉後壁充血。符合以上者,便可診斷為“感冒”。每當我告訴病人患有感冒時,病人總說,沒有打噴嚏、流鼻水,怎會感冒呢?我都會細心告訴病人,以前感冒是受風寒而得,現在己經不是這麽簡單。這一點正是我在此要重點探討的內容。


現在的病邪大都不是按書本的規律侵襲人體。臨床上部份病人得病即入血分,表現為出斑出疹。日前有一位女士來診,說欲調理身體和看脚上的斑塊。當我細看,像皮下出血,有點狀的,像針頭般大,也有成片狀的,有些是新生的,有的巳成瘀迹一片片的、一團團的,面積約5cm×6cm,左右脚均有,初起在脚背,漸有向小腿發展的趨勢。病人曾看過西醫,也進行一系列的檢查,西醫初時說是皮膚敏感,也可能是皮下出血、紫癜等,最終還是不能確診是甚麽病。雖懷疑是病毒引起,並給予藥物治療,但卻無效。此病人沒有咽乾,檢查咽後壁也只是輕微的充血,我診斷她是“感冒”,並以「時毒斑疹」作為証型名稱,給予清熱解毒、凉血化斑藥物。病人服藥三劑後,斑疹明顯消退。


根據臨床經驗,現在的感冒病人在感受時毒後可有两個發展的趨勢:一是自限性,即不經治療,過了一段時間便自行痊癒;一是可能受寒熱、可能吃了煎炸燥熱的食物或熬夜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正不勝邪,病情便乘勢發展起來,這發展要視乎病者的個體差異而定。病毒會變種、會走竄。據世衛研究所得,病毒一月可以變種一次。當病人受到各種不同因素的影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毒便可在體內肆虐,表現的形式亦變化多端:病毒走到腦屬最危險,能生存下來是異數;走到心臟會引起心肌發炎,導致心臟擴大;走到肺便得肺炎;走到胃便得胃炎;走到皮膚就出斑疹;走到耳朵就引起聽力下降;走到關節,引起關節炎。說明病毒可走到身體各個不同部位。以上種種病征,在臨床都可見到。正如沈慶法編《温病學》P33”温毒病邪的致病特點是:1.攻竄流走……,內攻臟腑,外竄經絡、肌腠,上冲頭面,下注宗筋……。而致丹痧、斑疹密布等,不一一枚舉。”


對於感受時毒的認識,我頗有心得。現舉一、二例說明之:


病例(一):梁男,50余歲,現職公務員,2009年9月6日來診,主訴腰痛難忍,須以手撐腰才能行路,雙足痠軟無力,行路時呈曲膝狀態,步履維艱,伴頭暈2年。經西醫多方檢查,排除腰椎骨質病變及耳源性病變,經查問,患者咽干、神倦巳多月,望舌淡紅、苔薄黃、咽後壁充血(+-++)、診脈弦緩,體查:腰椎及髂骶關節無明顯壓痛,髖、膝關節活動正常,下肢對抗力正常,但右側第11、12肋骨尖壓痛明顯。診斷:1)痺症;2)感受時毒。治法: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並結合針灸治療。至9月27日上述症狀均明顯改善,腰痛明顯減輕,步履輕鬆,無自覺頭暈症狀。


病例(二):某男,22歲,2009年夏就診,主訴:體倦、咽干、咳嗽、咯黄痰一週。查:舌紅、苔黃、咽後壁紅腫充血(+++)、脈弦略數。診為”感受時毒”,處以清熱解毒,止嗽化痰方藥,一週後復診,上述症狀自覺明顯減輕,但見前額及兩顴出現1×1cm之紅斑,問何以致之,回說昨踩單車晒太陽致之,診為”時毒斑疹”,予清熱解毒凉血化斑之藥。一月後又來診,其母代述,服藥一週後皮疹已減退。近日因吃辛燥之物及熬夜,皮疹又隱隱出現,更見胸頸部出現散在性之疹點,每粒大小約2mm,囑續服上藥,再加外洗劑,囑勿熬夜、少晒太陽,少吃辛燥之物,一週後復診,斑疹已明顯減退。之後不曾來診,曾問其母,謂已痊癒。


現在有這樣一個說法,病毒入侵人體,不一定首先犯肺,也不一定從口鼻而入,而是人體的生理病理代謝產物,不能完全地排出、清除,積聚在體內致病。就其病機傳變,證候特點,有似邪伏膜原,只要膜原伏邪未盡,傳變就不會終止。其中的病因病機變化如何?值得探討。


由於這種生理或病理產物不能全部分解或完全排出體外,積聚在體內,成為”內邪”,當正氣不足,正不勝邪,或外邪引動內邪,合而為病,經治療,表面症狀雖然得以緩解,但根本病因尚未解除,這是由于內邪是慢慢積聚,為時頗久;同樣,解除內邪、清除積聚,治療也需時較長,絕非三、五劑藥所能清除。


正由於清除內邪需時,而往往在內邪尚末完全清除時又复感新邪,或受寒熱或吃辛燥或正氣內虧,正不勝邪,以致死灰復燃,反復發作,遷延時日,緾綿難癒。這也就是為甚麼我所看的病人大多夾有“感受時毒”的原因。


釋詞

「感冒」」﹕《証治要訣》卷二:「感冒為病,亦有風寒二証,即是傷寒外証初起之輕者,故以感冒名之。」《中醫內科學•感冒》:「感冒為外感病証,起病較急,臨床以鼻塞、流涕、噴嚏、頭痛、咳嗽、惡寒、發熱、全身不适為主要証候,其病以衛表的症狀最為突出。」《中醫大辭典》:「感冒」指外感風寒或時令不正之氣所致的表証……。治宜辛散。

「時毒」﹕泛指時邪疫毒客於三陽之經的疾患。《醫學入門》卷三「時行與暴温發斑謂之時毒」,”時行”又名”時氣”,是感冒四時不正之氣所致的流行性疾病。《諸病原候論•時氣候》:「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結語

粗淺管見,尚屬雛議,然非本人首創。1986年春,趙紹琴老先生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講《温病証治心得》時指出「温病不可發汗,只宜辛凉清解。温病初起,誤用發汗解表,則斑、黃、狂、衄,禍不旋種。故温病不可發汗,温病不可言表。」彭建中氏指出:「温病初起,應以辛凉清解為基本治法。這一觀點經過先生的反复論証,最終為高等醫藥院校教材《温病學》采納,糾正了長期以來把辛凉解表作為衛分証基本治法的傳統觀點。」我只不過將臨床體會寫出,但日前拜讀《温病証治心得》,欣喜若狂,遂抄錄其精髓,以饗同好。這也就是為何拙作名曰“探討流感”却不言發汗解表,而謂“感受時毒”。治以清熱解毒之原因也。祈前輩今賢多加指教,倘能引起討論,必有益處。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11-27 01:53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