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4269|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中醫如何走向世界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42

主題

5

好友

42

積分

居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2-11 22:19:0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中醫走向世界,其實早在我國隋唐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不過那時的“世界”只是局限於周邊的幾個國家,比如高麗、日本、安南等,影響極其有限。現今的“世界” 所指應該是整個西方了。其實現在的整個西方國家也都知道中國有傳統民族醫學,他們叫做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但他們對TCM的認識所存在的隔膜,讓我們至今還得無休止地探討其結果多無明確實質性舉措的課題——“如何讓中醫走向世界”,並把完成這一課題當仁不讓地作為我們中醫藥人的重大責任與神聖使命。

中醫作為中華民族的醫學智慧,是人類寶貴的共同財富,應該為世界人民所共用,那麼其最終走向世界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但中醫究竟如何能走向世界,顯然並不是哪一個人一廂情願所能決定。這就需要具有相應責任與使命感的中醫藥人從根本上來進行深入探討,並且尤其需要提出明確的可行的實質性舉措。筆者素懷這樣的學術理想,即“把中醫請下玄壇,讓中醫走向大眾,化中醫為世界醫,變中醫為人人懂”。今且就中醫如何走向世界提出幾個中肯的意見與建議,供有關決策者參考。


1、必須先要搞清中醫的諸多問題

筆者曾反思道:“傳統中醫的內涵是科學的,但其表現形式繁複,不統一規範唯一,所以中醫被一些知障太重者認為是偽科學;傳統中醫的道術是樸實的,但其表達方式玄奧,而術與道往往脫節,所以看起來中醫是一般人感覺很難問津的;傳統中醫的診療核心是明確的,但其很多語詞太不確定,太多隨意,所以最易假冒偽劣出現善於忽悠的騙子;傳統中醫原本是快刀斬亂麻的,而今卻淪落到只能調理一些不死不活的慢性病,所以中醫界只能跟現代西醫去比一個蒼白的價廉或乾脆西醫化。”

到今天為止,沒有哪一門學科像中醫學這樣還存在著那麼多學理不同以致完全矛盾的各家各派。這證明中醫自身的問題不少。很多問題,包括一些重大基礎問題,從古至今都沒有真正搞清楚過,歷代醫家各家各派都是各說各話,反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其實可能都有理,可能往往又都無理。結果形成診斷上連猜帶蒙、治療上以藥投病的非科學唯一的標準,以致治療同一個患者同一個疾病,中醫十個醫生一定出現十個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診斷結果或說法和十個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施治方案或藥方。偶爾對了則津津樂道地誇大其詞,沾沾自喜地四處宣揚;一旦錯了則再投再試,最後多半黔驢技窮,再無計可施而不了了之。可見診斷正確與否,治療有效與否,從醫者基本都很難做到心中有數,而病家也由此缺乏對中醫的高度信任。事實上在存在西醫的地方,病家一般都並不首選中醫。為此,中醫在今天再無法躊躇滿志,相反是越來越沒了底氣,而更加喪失了公信力。


從前曾有著名學者批評:“中醫雖能愈病,總無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筆者被稱為“年輕的老中醫”,涉醫三十年,深研與反思傳統中醫十餘年,公正地說, “無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並不都是從醫者不精進的結果,實在是這門學問自身存在的問題非同小可。要不然中醫在今天就不會被輕易地邊緣化或者西醫化,更不會只有依靠行政干預才能維持其在國家醫療體制中的存在了。


中醫所存在的諸多非同小可的問題,是從源頭經典時期就開始的。首先由於年代的關係,醫療科技極其落後,《黃帝內經》沒辦法成為嚴格意義上的醫學著作,所以行文儘管很美,卻不會有明確的概念定義,不會有規範的邏輯形式,結果遺留概念模糊,學理不清,讓後人費猜而理解大相徑庭,以致形成“醫者意也”的神秘觀念,使人們認定中醫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次又由於不是一人一時的醫學著作,而是中醫若干先輩在若干時期的“論文”集成,所以《黃帝內經》的學理矛盾甚多,缺乏規範唯一,以致後之醫家或學者一直爭議不休聚訟紛紜,沒有一個一致的符合真實的理解,而都可以斷章取義,從其中各取所需,為自己的醫療路子或學術流派找到各執一端、互相攻訐的理論根據。


中醫的人文成分很濃,以致有中醫或中醫藥“文化”的研究,但是中醫歸根到底畢竟還是用以治病救人的醫學學科,理當與時俱進,而不能固步自封,自甘被游離于現代自然科學之外。否則走向世界,既不可能,縱然可能,怕也不是作為醫學科學,而只是作為“中藥不是藥,中醫不是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或替代經驗如針灸技術等出去了。


那麼中醫要走向世界,自身的哪些問題是現今必須先要搞清的呢?

第一,概念定義必須明確。比如“中醫”,中醫既不能局限於“中國醫學”的簡稱,更不能再被認定為“中國的傳統的醫藥”,中醫是理當與時俱進的醫學學科,根據其核心學理,是否可明確定義為“避免太過與不及的中庸醫學”?再比如“氣”,氣是指氣體比如空氣還是指動力?是否根據現代物理學的學理把氣定義為“物質的振動波”?再比如“精”,精是指精微物質還是指能量?若指精微物質,和津液是什麼關係?和男性生殖系統的精液是什麼關係?往往講“精”就只是關乎男人,而講沖任就把男人給忘了,是否應該理解“精”為人體的生命能量光和熱?還有“神明”,神明是指意識、思維,還是指生命能量光和熱的外現?神明涵義不明,才有今天尚無公認的“心主神明”還是“腦主神明”的無謂爭訟。中醫從源頭經典起,就從來沒有嚴格明確的概念定義,每一個概念都是橫空出世讓人意會自悟。縱然有極少數概念試圖定義,似乎也是避實就虛,答非所問,罔顧左右而言他。比如《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第八》問“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答雲“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後世對中醫的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釋自然 “繼承”了經典的這一定義方式,比如對經絡的定義即讓人啞然。

第二,學理矛盾必須整理。比如臟腑,表白五臟六腑是指臟象,不是指解剖結構的實體組織,卻往往一不小心就指向了組織實體,那麼它們之間究竟什麼關係?如何協調?中醫源頭經典是有粗略的解剖學理的,後來可就發展到不瞭解起碼的解剖常識也在亂治病。一門沒有解剖學理的醫學只能是巫醫玄學,豈能登上現代科學的殿堂?但是中醫的臟腑又的確跟解剖實體的功能不能完全對上號,那麼是否其實是指以解剖實體為核心的區域空間?再比如心“在竅為舌”和心“開竅於耳”什麼關係?如何協調?腎“在竅為耳”和腎“開竅于二陰”什麼關係?如何協調?再比如,認可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緣何在婦科學上另又認定“女子以肝為先天”?意思“腎為先天之本”只是專屬男子?而且婦科上強調沖脈、任脈,男人有無沖脈任脈?緣何診斷沖任失調,治療卻還是著眼於臟腑陰陽氣血?還比如六氣或六淫“風、暑、濕、燥、寒、火”,有“火”卻無“火邪”,無“溫”卻“溫邪”濫觴,而且“火”在六氣或六淫中不倫不類,真有火該打119了,是否可代之以 “溫”,專指病毒或細菌等微生物致病因素?通營達衛的營、衛跟辨證的“衛氣營血”的營、衛緣何成為兩張皮?營、衛是否就是營氣、衛氣?跟氣究竟什麼關係?還有,陰、陽是指陰氣、陽氣嗎?陰陽跟氣究竟是何關係?氣屬於陽,血屬於陰,但是氣並不等於陽,血並不就是陰,那麼陰陽究竟是什麼?是哲學概念還是醫學概念?假若把“精”理解為生命能量,而陰陽理解為能量的兩種狀態,即陰為能量的內斂儲藏狀態、陽為能量的外張釋放狀態,如何呢?此外,對經絡的理解,雖然針灸應用上可以得心應手,但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既辯白和承認經絡不是血脈,實際上又把對血管的描述用於經絡上,而且分明把經絡視為“脈”,如沖脈、任脈、督脈、奇經八脈,經、脈亂稱不分,而“絡脈”怎麼樣都是指的血管中的靜脈或其毛細血管。


第三,邏輯關係必須修正。比如七情“怒、喜、思、悲、恐、憂、驚”,“驚”僅僅表示情志的程度或猛烈而已,怎麼可以與其他情志並列呢?是否可以代之以 “急”? 再比如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膽”既歸於六腑,緣何又異位出現在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中並列女性生殖器官,男性生殖器官緣何沒有?是否 “膽”即“蛋”,也就是男人的睾丸?還比如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如果把三焦視作包裹五臟五腑的空間組織,怎麼能跟其他腑並列?三焦被稱為“孤腑”,為了像其他臟腑一樣配對,不惜又牽強地提出一個心臟的週邊組織“心包”來作為第六臟,跟其他五臟並列為“六臟”,於是一時五臟六腑,一時六臟六腑,而這怕也只是為了給經絡的陰陽表裏配對的自圓其說張本。至於傷寒論的三陰三陽病跟手足三陰三陽經是何關係,自《傷寒雜病論》面世以來,卻至今都還是一筆剪不斷理還亂的糊塗賬。


中醫自身尚存在概念模糊、學理分歧、邏輯混亂的這些類似的諸多非同小可的問題,這些問題不統一不規範,如何走向世界?“江山代有人才出”,今天的中醫藥人應該有魄力有智慧把中醫自身的這些諸多問題搞清。


2、一定要開辦純正中醫傳承院校

中醫院校是當今解決中醫主流後繼乏人的主要途徑,國內中醫主流都後繼乏人了,中醫又如何能走向世界?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創設中醫學院以來,到今天已有單設中醫藥院校二十多所,但是現有體制內中醫藥高等院校實際上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中醫學府。這不僅源於中醫學自身的諸多問題,也源于近代國民的侏儒觀念和民族自賤心理。筆者認為,更源於當代截斷了中醫的源頭——基層和民間。“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截斷了民間,學院派中醫就等於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結果主流中醫就成了或許好看但一定不中用的花架子,中醫臨床極端萎縮且更被排斥於各個急救領域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應當知道,中醫跟西醫學壓根兒不一樣,中醫本來就來自民間,自古都主要生存在基層民間。學習西醫必須經過學校教育的唯一途徑,而中醫卻可以通過師承學習和自學自悟而成就。師承學習和自學自悟成就者,歷史上的名醫、大醫基本都是,現今基層民間如此成就者應該還多,他們尚保持著純正的中醫血脈,一個個都掌握著一定的絕活絕招,並且也不乏同時能說會寫者。中醫在基層民間應該說既不乏人,也不乏術。而體制內院校教育雖然似乎使中醫主流後繼乏人的問題解決了,但教者沒有絕活,學者沒有絕招,後繼有人而乏術又將怎樣呢?各地中醫醫療機構寧肯招聘西醫院校的本科生,也不願意要中醫院校的研究生。這是否滑稽和難堪?這樣的中醫藥院校辦得再多、規模再大又有何意義?這樣的中醫能夠走向世界嗎?“中藥不是藥,中醫不是醫”,這種諷刺是否未免太慘痛了?


其實存在的這些問題大家都心知肚明,並且體制內外也一直有不少有識之士在心急如焚地呼籲,然而體制內要對此進行改變談何容易。那麼何不於體制外另起爐灶,創辦一所全新的純正中醫藥高等院校,校名名之曰中國中醫傳承學院或傳承大學?這所全新的純正中醫院校完全由民間資本投資,由理事會獨立自主管理,國家教育部視同其他所有體制內高等院校而又充分尊重,不作過多干預,權當一個中醫教育特區。這所中醫院校應當旗幟鮮明、毫不含糊地宣稱以構建和完善中醫自身學科體系、發掘和傳承中醫特效與特色技術、培養掌握中醫絕活絕招的真正中醫人才為己任,在此大原則下提倡思想自由,縱容學術爭鳴,鼓勵技術創新,打破科班民間、國際國內界限,相容並包,兼收並蓄,成為吸引和成就真正中醫學術大家與臨床技術高人的地方。


關於這所中醫傳承院校的創辦,是否可作如下初步設想?

第一、辦學形式多種多樣。首先,當然是全日制高等學歷教育,培養高級中醫通才,學制本科5年,本碩連讀7年。學生主要來自應屆高中畢業生,通過國家正規錄取管道錄取。畢業頒發中醫相關專業本科或碩士文憑,然後除了可應聘進入國內各級各地方中醫行政、教育、科研、醫療、出版等機構,將主要被派往國外傳播中醫于世界,其中醫療和護理專業者可直接參加國家執業醫師和護師資格考試,獲執業醫師與護師資格證;其次,是師承或確有專長教育,培養在某一領域堪稱專家的中醫專才,學制4年,主要跟專科醫師學習。學生來自應屆和往屆高中畢業生,通過非國家正規錄取管道錄取。畢業頒發中醫師承或確有專長證書,參加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獲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證,然後可應聘進入各級專科醫療機構執業;再次,是職業技能培訓教育,這是中醫非內服藥物治療的各種短期技能培訓。學員主要來自社會各階層,特別是養生、保健、美容和康復機構。結業後,頒發國家勞動部門簽發的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能培訓證書。還有,就是進修性質在職繼續教育,培養體制內外追求“一見知病,出手即效”境界的在職醫生,並承擔政府分派的各種涉醫技術培訓。學員結業,頒發國家繼續教育學分證書;最後,是中醫文化愛好者教育,這一塊有教無類,可以是夜校形式,也可以是遠端函授形式。以上五個方面,都同時面向國外,那麼這樣則中醫走向世界費時就更短一些。

第二、師資來源不拘一格。效法當年蔡元培時代的北大,不問出身貴賤,不問學歷高低,不拘一格引進、容納和成全各種特殊技能師資。因而傳承院校師資應主要由兩塊組成,一塊是常住固定教師,一塊為非常住流動教師。固定教師教授核心固定課程;流動教師來自體制內外,以來自體制外各地基層民間高人、隱士、醫生為主,可分別禮聘他們為傳承院校客座教授、名譽講師、傳教專家等,讓他們進行時間長短不一的各種相關培訓、專題講座或臨床傳教,把他們在基層民間形成的特殊見解或掌握的核心技術與方藥獻給傳承院校。部分有巨大經濟開發價值的核心技術或方藥,可以作為國家級核心機密來對待,並作國內外市場開發,在造福國內外人民健康的同時,也為國家、傳承院校和獻出者贏得相應的資金回報。


第三、課程設置顯示特色。

傳承院校的課程設置應分三大塊,第一塊跟國家執業醫師或護師資格考試主體內容配套,可選擇體制內現有中醫藥院校的主要教材。這和其他中醫院校是共同的;第二塊則是顯示傳承學院特色的核心課程,比如天文季候氣象學、地理水土物產學、人事情感關係學、中國文字史概要、中國文學史概要、中國科技史概要、中國哲學史概要、中國醫學史概要、儒家經典著作選、道家經典著作選、佛家經典著作選、中醫經典著作選、中醫骨傷解剖學、中醫氣功導引學、西方醫學史概要、西方哲學史概要、西方科技史概要等等,教材由傳承院校主要師資自己編撰。第三塊應是在繼承傳統中醫精華基礎上的創新課程,教材完全利用現代語言,融合當代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創編。自然科學發展史表明,一個學科的重大發展幾乎都是經由部分全新概念的引入或現有概念的改進而取得的。這套全新教材作為對傳統中醫在繼承基礎上的重大發展,自然要經由全新概念的引入和其固有概念的改進,因此而能承載當代和未來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中醫學術和技術的最高水準,並讓學習者很容易達到“一見知病,出手即效”的中醫最高境界。經試用和臨床檢驗,從基礎到臨床應可改變現行中醫停滯落後的理論及其體系,現有中醫藥高等教材有一天當為之自然取代。這將是傳承院校在當代對中醫所作的最大貢獻。


傳承院校還應同時或逐步開辦若干附屬臨床教學實習醫院或中醫特色門診部,為中醫的臨床帶教和傳教提供足夠的平臺。適當時候再開辦一所附屬中學,在完成國家規定的主要課程同時,開設國學和中醫基本常識課程。總之,傳承院校可作為一個龍頭和契機,形成一個大的中醫系統工程。其可行性和具體步驟,大家可以思考。


3、最好借助孔子學院向世界普及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有鑒於此,國家領導人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不僅在國內大力提倡社會和諧,而且力圖把和諧社會理念普及到整個世界去。因而責成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以巨大魄力,秉承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理念,推動中國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以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宗旨,協助世界各地開辦孔子學院,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文化。據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已有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itute近300所,而且2010年全球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將達到500所。其影響,用國家漢辦主任的話來說是: “現在已經不是我們要推廣,而是各國的大學爭著要辦,擋都擋不住!”孔子學院以語言作為橋樑,以民間的文化語言交流方式傳播中華文化,宣傳中華民族價值觀。其雨後春筍般的興起,正為真正中醫的走向世界提供了極為便利的平臺和條件。

中醫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集大成者,顯示了人類自古迄今的高度智慧,代表了醫學的人道綠色低碳環保。人們可以把中醫作為科學來研究,也可以把中醫作為藝術來欣賞,更可以把中醫作為技術來應用,利己利人,功德千秋。通過孔子學院向世界傳播中醫是最為合適恰當的。應當從中醫傳承院校派遣足夠的動嘴善講解、動手能救人,並充分具備西方基督教傳道士傳教精神的中醫藥人前往遍佈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有教無類地把中醫的理念傳教給世界人民。同時在世界各地孔子學院所在地也可以同時開辦附設中醫養生館、診所、醫館或醫院,讓世界民眾親自體驗到綠色環保的養生快樂和享受到中醫“一見知病,出手即效”的真實醫學成就。另外,還有電視孔子學院和其他一切可能利用的途徑也是應當充分利用的。如此,當中醫造福全球,有一天終於成為“世界醫”的時候,則中醫藥人未必不可以驕傲自豪地誇耀:誰能想世界之醫界,竟是中醫之天下!


總之,中醫走向世界必須先要搞清中醫的諸多問題,並且一定要開辦純正中醫傳承院校,然後最好借助孔子學院向世界普及。否則,中醫很難走向世界,就算走向世界也一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醫。而對世界人民來說,那實在是沒有多少意義。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5-1-23 17:31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