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8377|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四步法治療經筋病的臨床應用探討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42

主題

5

好友

42

積分

居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2-11 22:51:4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經筋病的古今醫論概述
《靈樞•經筋篇》是第一篇中醫經筋學的專論。提出了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體系,具有聯結全身骨節,保持人體正常運動的功能。其循行規律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而後盛於輔骨,結於肘腕,系於關節,聯於肌肉,上於頸項,終於頭面,即從四肢末端向上聯係一定的部位,有起、有結,有會聚、有散佈,上達頭身頭面胸腹。手足三陰三陽經筋部位分佈特點:厥陰居中、太陰居前、少陰居後;少陽居中、陽明居前、太陽居後。足三陽經筋,均結於頄部(面部);足三陰經筋,均結於陰器(腹部);手三陽經筋,均結於額角部(頭部);手三陰經筋,均結於賁(胸膈部)。包括人體全身肌肉、肌腱、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結構。經筋所主的病證,主要表現為肌肉、肌腱、關節、韌帶以及部分內臟平滑肌等組織在感覺、運動方面的機能失常。並提出經筋病的治療原則是“以痛為腧”,即治療是以痛處及近部取穴為主,以燔針劫刺為主要手段。

內經以降,經筋醫學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直至現代,經筋醫學才重新受到重視,並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薜氏結合現代醫學和生物力學指出,經筋的基本功能是 “主束骨而利關節”,而肌肉收縮牽拉關節而運動,其負力點正在肌腱與骨的結合部位,相當於經筋的“結”、“聚”之處。因此,這些部位是整個經筋系統最易損傷的位置,一旦經筋的“結”、“聚”部位損傷,可致局部血絡受損,氣滯血瘀,日久可發生粘連,甚至形成瘢痕、結節。嚴重者可影響關節活動功能。王氏通過臨床觀察並結合現代醫學理論提出,疼痛不能反應病因,痛處不一定是病位,痛處也未必是最佳針刺點,指出了經筋病“以痛為輸”的治則存在了明顯的局限性……必須對局部病理變化進行分析,找到疼痛及功能障礙的主要環節,才可能選擇最佳針刺點進行治療,為經筋的治療擴大了思路。黃氏提出了“經筋查灶法”作為檢查經筋病的手段,在這基礎上以“以灶為腧”為治療法則,採用“手法—針灸—抜罐—輔助療法”四聯療法手段,構成“綜合消灶—系列解結—多維解鎖—整體調機”的診療體系。


經筋病的成因雖然較為復雜,乃可概括為“橫絡盛加於大經之上”《靈樞.刺節真邪》,“津液澀滲”《靈樞.百病始生》,“迫切而為沫”《靈樞.周痹》所致的 “卡壓”等。《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及《靈樞•經筋》篇中指出:“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的病理機制。經筋有其相對固定的解剖位置規律性分佈,由於損傷或體位改變的關係,筋的位置發生改變,並出現相應的局部症狀,甚至影響到全身的功能活動的協調,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臨床上,經筋病以疼為主,《靈樞•經筋》篇載︰“足太陽之筋其病小指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足少陽之筋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因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蹻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足陽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跗堅,伏兔轉筋,髀前腫,疝腹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足太陰之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足少陰之筋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瘈及痙,在外者不能俛,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側不能俛,陰病者不能仰。足厥陰之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 傷於寒陰縮入, 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手太陽之筋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遶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 頸筋急則為筋廔頸腫。手少陽之筋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手陽明之筋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手太陰之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手厥陰之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手少陰之筋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


綜其所言,經筋病的臨床表現可概括為︰

(一)、經筋病的一般臨床症狀表現以軟組織酸脹、重滯、麻痹、疼痛、或困倦、疲乏、乏力,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覺及活動障礙。

(二)、經筋病引起的相關內科症狀,包括肌筋廣泛性攣縮導致全身性重度疲勞感,眩暈,耳鳴,口僻,目開合失常,癇瘈,陰萎,陰縮,吐血,脅痛,息賁,伏梁等。


三、四步法治療經筋病的臨床具體操作

本文討論的主要是經筋病的軟組織病變部分。經過筆者多年的臨床觀察和實踐,經筋病的治療過程可分為“消除炎症、解除粘連、矯正位移、恢復功能。”四個步驟進行。在臨床上,遵循這個大原則,採用綜合治療手段,在不同的階段選用最適合於該階段的治療方法,以收到“快速、高效、全面”的治療效果。

(一)、消除炎症主要用針灸

針灸消除炎症分兩部分進行。
1.在“以痛為腧”的基礎上找出經筋病變的具體位置。包括受傷發炎的位置、經筋粘連的位置、已形成結節的位置、已鈣化的位置。這些位置的共同特徵是“痛有定點”,符合中醫血瘀證的表現。“宛陳則除之”,用刺絡抜罐法祛除瘀積之血,以收通絡止痛之功。

2.腧穴中的井、滎、俞、經、合穴,即經脈之氣的所出、流經及注入的五輸特定穴位,均在四肢關節。這與經筋的“筋會於節”的注重四關穴位,互相吻合,具有治療的共性基礎。而經脈的“標本根結”、“氣街”學說,與經筋的“起、結、聚、散”也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許多經筋相關連的經脈上的一些穴位,可用於治療經筋病。穴位的選用原則是,當用手指按壓該穴位時,病變經筋原有的疼痛減輕甚至消失,或原來活動不利的關節得以順利活動,則是處與經脈穴位相近點是治療該經筋病的部位。如《靈樞.背腧》提出“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的查灶治療經驗。為了與傳統針灸方法區別,筆者將這些與經脈穴位相近點稱為“經筋病治療點”。而這些治療點治療經筋病的針灸手法主要用《針灸大成》內的通關過節法。蒼龍擺尾法補氣行氣;赤鳳搖頭法通經行氣;蒼龜探穴法輸布經氣;龍虎升降法宣散氣血;通關交經法通利關節,運行氣血;龍虎交戰法通經住痛;行氣法通經活絡,行氣止痛。根據臨床具體情況,選用相應的針灸手法。以下是常用的經筋病治療點。


2.1 足太陽經筋主要治療點:承山、委中、殷門、秩邊、華佗夾脊穴、定喘、百勞、大杼、天柱、睛明、迎香。


2.2 足少陽經筋主要治療點:瞳子髎、完骨、風池、肩井、京門、環跳、陽陵泉、懸鐘、丘墟、足臨泣。


2.3 足陽明經筋主要治療點:頰車、四白、承泣、下關、膺窗、髀關、伏兔、足三裏、解溪。


2.4 足太陰經筋主要治療點:大包、周榮、腹結、衝門、血海、陰陵泉、地機、三陰交,商丘、公孫。


2.5 足少陰經筋主要治療點:天柱、腎俞、橫骨、陰穀、復溜、太溪、照海、然谷、湧泉。


2.6 足厥陰經筋主要治療點:期門、曲骨、急脈、陰廉、曲泉、蠡溝、太衝。


2.7 手太陽經筋主要治療點:顴髎、肩中俞、肩外俞、曲垣、天宗、完骨、臑俞、小海、養老、陽穀、後溪。


2.8 手少陽經筋主要治療點:絲竹空、角孫、翳風、肩髎、清涼淵、支溝、陽池、中渚。


2.9 手陽明經筋主要治療點:大椎、肩髃、臂臑、曲池、手三裏、陽溪、合穀。


2.10 手太陰經筋主要治療點:期門、中府、天府、尺澤、孔最、列缺、魚際。


2.11 手厥陰經筋主要治療點:天池、天泉、曲澤、間使、大陵、勞宮。


2.12 手少陰經筋主要治療點:水分、氣海、雲門、極泉、少海、神門。


(二)、解除粘連主要用理筋手法

解除粘連包括解除經筋的痙攣及經筋與經筋之間,經筋與關節之間的粘連。經筋損傷後,會因自我保護機製而處於收縮狀態。另一方面,經筋在受傷後血絡破損,形成離經的瘀血,瘀血阻滯,津液代謝失常,聚而成痰(相當於炎症滲出物),如《靈樞.周痹》指出:“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聚則排分肉……,分裂則痛……”。痰濁瘀傷亦會造成經筋與經筋之間,經筋與關節之間的粘連。理筋手法可緩解經筋攣縮病態,同時具有解除經筋攣縮對周圍組織產生牽拉、壓迫的效能。可達到解除肌肉痙攣、鬆解粘連、筋疏絡活、促進血液循環和消炎解痛的目的。理筋手法用以解除經筋粘連,可選用摩捏法、振推法、撥彈法和牽搖法等。

撥彈法主要用於松解經筋與經筋之間的粘連,牽搖法主要用於松解經筋與關節之間的粘連。若粘連太嚴重的話,可先用小針刀或刃針在結節的位置進行切割、剝離,再用撥彈、牽拉、牽搖法等手法松解粘連。


(三)、矯正位移關鍵是筋骨同治

急性經筋受傷時,由於受到外力的物理作用和損傷的生物力學作用,經筋可能會偏離正常位置而“出槽”,造成筋轉、筋歪、筋走、筋翻等病理改變,這種急速、暴力性的經筋位移有機會令與之相連接的關節亦發生相應的微小位移。另外,慢性勞損令經筋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相關的小關節在經筋的慢性拉力下,長期亦可能發生位移。故在臨床治療時,若單純著眼於糾正脊椎或關節錯縫,而沒有解除相應的經筋的緊張或痙攣,除了症狀和體徵不能徹底消除外,已復位的脊椎或錯縫的關節很快會再度“錯縫”而使疾病復發。反之,若單純解除經筋的痙攣和移位,而沒有糾正相應的關節錯縫,除了症狀和體徵不能徹底消除外,已復位的經筋也很快會再度 “出槽”而使疾病復發。因此,經筋病的治療中,矯正位移必須筋骨同治。

筋骨同治主要是在理順經筋的基礎上應用特色的經筋骨架整療術。整療術復位手法包括振推法、牽搖法、牽頂法、捺正法、游動法(小)、搖動法(大)、按壓法等。根據臨床“筋出槽、骨錯縫”的具體情況和具體部位,選用相應的復位手法。


(四)、恢復功能主要靠練功

練功是中醫恢復經筋功能的特殊療法。經筋受傷後,由於會發生保護性痙攣,致使肢節活動不利,日久勢必功能失調,或殭硬不伸、或萎軟無力,這種狀態下,一旦再受到外力衝擊,勢必容易再次受傷。因此,經筋病即使是次的臨床症狀已經消失,也應該讓患者繼續進行功能鍛鍊,使經筋的功能得到進一步的恢復至正常水準。可選老少偕宜的“五行功治脊操”進行鍛鍊;體質強壯者可選易筋經韋陀十二勢,體質較弱者可選八段錦(國家標準套路),或按受傷經筋的部位教授相應的鍛鍊方法。

小結

四步法為臨床上治療軟組織受傷性的經筋病提供了一整套完善的治療方案。這幾年經過筆者的臨床實踐證實見效快速,行之有效。但是,這一治療體系暫時還處於經驗上的應用階段;雖然經驗成熟,但缺乏足夠大樣本的臨床數據整理,以及與其他治療方法之間的隨機對照試驗。今後,我們會循著臨床經驗總結—理論提昇—臨床再實踐這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並結合相關的現代科研方法,不斷完善這一治療體系,為經筋醫學作出貢獻。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5-1-23 22:41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