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食油 盡落市民肚
【東方日報】本港最近爆出有油行出售懷疑含超標致癌物的「混合油」後,食物環境衞生署派員到涉事糧油供應商、油行工場及食肆合共抽取三十九個食用油樣本作測試,初步化驗結果顯示糧油供應商的兩個花生油樣本中,致癌物苯並芘的含量同時超過歐盟及國家標準,中心已要求供應商停止供應並全面回收有關產品。有立法會議員批評,今次事件凸顯食環署的恒常食物監察計劃的抽查工作存在漏洞,沒有定期化驗食油中是否含有苯並芘,令到食肆誤用致癌食油,威脅市民健康。食物安全中心昨公布有關檢測結果時指出,根據傳媒報道有懷疑無牌的加工場,涉嫌出售質素有問題的食用油,食環署曾到過有關工場、供應該工場的糧油供應商及十三間食肆巡查,並合共抽取三十九個樣本作苯並芘測試。
「金帝濃香」超歐盟標準七倍
化驗結果顯示,供應商屯門「北大荒」的「金帝濃香花生油」兩個樣本,每公斤含苯並芘十六及十七微克,超出國家標準的每公斤十微克六至七成;較歐盟標準的每公斤兩微克,更是超標約七倍。
至於永興油行工場內其中兩個食油樣本,亦含有五點八及六點二微克苯並芘,雖低於國家標準,但仍超出歐盟標準約兩倍。
食安中心會進一步化驗該四個樣本是否含其他有害物質,並正追查食油的來源及分銷情況,其餘三十五個樣本則沒有驗出苯並芘或含量低於國家及歐盟標準。
現時食品法典委員會及本港法例中,並沒有就食物中的苯並芘含量制訂法定限量,食安中心的恒常食物監察計劃,亦不會抽驗食油中的苯並芘含量。去年一月至今年十月,中心抽取逾三百一十個食油樣本作化學測試,檢測項目包括芥酸、染色料、霉菌毒素、抗氧化劑及金屬雜質等,全部測試結果滿意;而上月公布的專項食品調查,中心於市面抽查食肆六十八個翻用食油樣本作苯並芘及其他化學測試,亦全部結果滿意。
目前進口食用油毋須向食環署提交衞生證明,入口商只需保留來源及銷售單據以便跟進,立法會議員王國興批評,打工仔女經常要出外用膳,如果食肆採用的食油出問題,將嚴重威脅他們的健康。他認為,食環署應從入口來源做好把關工作,確保食油安全。
「北大荒」稱僅為顧客作包裝
食安中心補充指,為進一步釋除公眾疑慮,會再進行一次專項食品調查,從不同層面包括進口商、製造商、分銷商、批發商、零售商及食肆抽取食用油樣本進行化驗,以確保市面上的食用油符合本港法例規定及適宜供人食用,調查料於一、兩個月內完成。另外,由於葵涌永興油行衞生欠佳,食環署會向有關人士發出通知要求改善。
北大荒(香港)有限公司副主席袁子輝昨晚表示,兩個問題樣本的金帝濃香花生油並非由該公司進口及代理,該公司只負責替顧客包裝,有關花生油只涉及少數量,對於事件影響到北大荒感到遺憾。
根據公司註冊處資料,該公司有兩大股東,分別是「大連農墾北大荒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及「恒德國際商貿有限公司」。
http://www2.news.sina.com.hk/news/20121219/-2-2851765/1.html
致癌物何來?
含涉事化合物 不等於地溝油
【東方日報】食油的質素問題惹人關注。有學者指出,所謂「地溝油」,其實是食物殘渣遺下的油脂廢物或垃圾,而食油經過多次翻炸,亦會出現致癌物質苯並芘,故不能單憑在食油中驗到有關物質,便妄下判斷是「地溝油」。
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林漢華表示,今次在食油中發現的致癌物質苯並芘(BBenzp pyrene),其實是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簡稱PAHs)的家族成員,PAHs存在於環境中,如汽車廢氣,山火及火山爆發等;至於苯並芘則可在燒烤或煮燶的食物中出現。
林續謂,內地經常破獲的「地溝油」,其實是指飲食行為中產生的油脂廢物,如經煮過的食物、冷飯菜汁及動物脂肪遺下的油脂,部分則經污水排出,由於被環境污染,故來源不衞生,即使循環再用,亦只能製造低價值的產品,如鞋油、鞋膏等及漆油,不過,若除去污油中的臭味,便難以識別油的來源。
翻炸數次亦會出現
林並指,除花生提煉出來的油,其他菜花籽油、豆油及植物油統稱為生油,但其實單以「苯並芘」來斷定食油是否屬「地溝油」,值得商榷,因只要食油翻炸數次,苯並芘的數值便會不斷升高。
內地經常破獲的「地溝油」,主要是因為可以即時人贓並獲,才能確定是「地溝油」,否則不能單靠化驗苯並芘便指是「地溝油」,是不準確,因翻炸過的食油,苯並芘分分鐘比「地溝油」超標,認為業界應自律及舉報無良供應商。
食物環境衞生署指,苯並芘對人類基因有害,並會致癌,歐洲食物安全局於○八年進行評估後,認為綜觀人類攝入PAHs整體情況,攝入量高人士有潛在的健康風險,呼籲市民應保持均衡及多元化飲食,進食多種蔬果。
http://www2.news.sina.com.hk/news/20121219/-2-2851762/1.html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