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廣寧﹕取消排名難紓信訪困局
【明報專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由於中國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以及社會轉型誘發的各類矛盾的增多,所以,海內外對此次會議將做出何種改革部署高度關注。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回應與安撫一些聚集在會場外上訪的民衆,一則「今年國家信訪局調整了非正常上訪通報機制,不再對重複非正常上訪進行數量排名和通報」的新聞忽然走進公衆視野,繼推出「網絡上訪」政策後,再次激起外界對於信訪制度改革的熱情。
牽繫官員升遷截訪難遏
據報道,這項「新政」今年3月已開始實施,所謂「不再對重複非正常上訪進行數量排名和通報」,並不是說對各地的上訪情况不再統計通報,而是國家及省級信訪部門將採取「點對點」通報,緩解各省市因排名而帶來的巨大壓力,因此更像是各地政府的利好消息,而非直接對準上訪民衆。
不過,不少人認為,對於各地市政府來說,信訪形成的壓力或許不在排名高低,而在於其作為官員考核升遷的一項硬指標,而「新政」卻未有調適與變更,因此可以預期截訪現象不會明顯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假如截訪、「黑監獄」出現,真是因為黨政幹部擔憂「一票否決」式的考核而不得不做出的無奈之舉,那麽,何以同樣採取「一票否決」,各地環境污染問題卻沒有太多變化?也就是說,考核的壓力未必有那麽重要。
經濟發展至上 維穩居其次
那麽,真正發揮作用的是什麽因素?不妨再以環保問題為例。假如環境不達標可以「一票否決」,那麽,比這項考核更嚴格的無疑是經濟發展情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GDP,正是因為在衆多考核指標中,即便沒有明文規定,政府官員也都心知肚明,GDP才是最重要的,「GDP至上」的思維便是最好的說明。換到信訪問題,維穩對於各地官員來說,就是在政治層面上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恰與GDP崇拜形成左右兩翼,大有「相映成趣」之意。由此不難看出,維穩思維與截訪現象才是真正相關的關係,而非排名和通報,後者最多只是維穩思維下的表象。
如何化解信訪困局,一直是當政者與知識界共同關注的話題。國家信訪局提倡「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問題解決在當地」,這種類似「楓橋經驗」的解決思路,先要民衆廣泛參與,形成社區、鄉鎮自治的管理模式,在社區就把問題解決,其次是培育社會組織,賦予其足夠的獨立性,搭建官民有效、理性溝通的橋樑,第三要有媒體的監督,讓問題與矛盾無所遁形,構成政府無法無視的壓力。
根治方法:讓公義回歸法院
第二條思路無疑是回歸司法。不少法律界人士呼籲取消信訪制度,讓法院承接信訪功能,不過這種建議可實現的機會不大,國家信訪局目前已啓動信訪立法的可行性研究,一些信訪基層工作人員和研究信訪的專家指出,破解信訪困局,亟須制定《信訪法》,讓信訪的地位與角色更加明確。
但不管《信訪法》是否會出台,長遠而言,讓信訪背後的糾紛回歸本來的法律渠道,司法機關依照法律規定審理訴訟,不被權力干擾或相互勾結,讓民衆能在法院感受到公平正義,不僅是社會大多數人的共識,也是中國法治現代化繞不過的一關,倘若中國有了法治,維穩思維勢必被法律精神吞併,信訪是否專門立法,或許也就沒有這麽重要了。
作者簡介﹕自由撰稿人
明報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