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批判思考 不避爭議事件」
【明報專訊】在一片爭議聲中堅持推行國民教育科的鮮魚行學校,昨日首次開班教國情,六年級學生在課堂上認識國歌國旗,教師又利用「帽子思考法」,讓學生以正反兩面、客觀和情感等角度思考在國慶及海難下升旗的分別。課堂上亦有藉李旺陽、釣魚島、毒奶粉等事件引導學生思考國家問題。校長梁紀昌表示,課程會與時並進加入生活元素,包括爭議事件,培養學生批判思考。
鮮魚行學校各年級隔周上兩節共一小時德育及國民教育課,校方已動用教育局早前發放的53萬元開科津貼,聘請一名教師和製作教材。按該校課程規劃,低年級教學重點為個人德育,高年級則先教思考方法,培養學生從多角度批判及分析國情。
寫周記評估 「偏頗會跟進」
昨日國教首課,約30名家長及2名教育界人士到場觀課。校長梁紀昌表示,課程設計主要參考已被擱置的官方課程指引,再加入按校情設計的內容,評估則會採用周記形式,讓學生透過文字或圖畫表達及總結全年上課感受。
六年級課堂昨先教認識國歌及國旗,梁校長指學生有任何感受可自由表達,不相信學生有冷酷無情的反應,若回答偏頗就會跟進了解。
副校長授課﹕國旗無固定價值
執教首課國教課的副校長施志勁說,國旗本身無固定價值,視乎事件才有不同意義,故會向學生展示釣魚島插國旗及遊行燒國旗,反映市民支持及反對國家一面,又會談李旺陽及毒奶粉事件,引起學生思考。
戴不同帽從不同角色思考
他又播放國慶日金紫荊廣場升旗儀式及南丫島海難下半旗儀式,要學生戴着4頂不同顏色的帽,分別代表循客觀、情感、正面及負面4個角色,思考同一支旗之間的分別,再向全班同學分享。
施志勁說,會多用學生熟悉的議題啟發他們思考,校方有公開的監察系統,4名教師會一同備課,家長亦可到校觀課,不擔心被認為洗腦。
教協:可改名「公民教育」釋疑
教協教研部主任、通識教師張銳輝認為,鮮魚行學校首堂國教課,採取了開放及多角度教學方式。他解釋,只要不視情感培育為首要教學目的,學校教國情部分並無問題,「最重要持開放及包容讓學生可自由表達」。張銳輝又指有關課程以德育及公民教育為主,建議科目名稱可以「公民教育」取代「國民教育」,進一步釋除家長疑慮。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21020/-2-2803020/1.html
邊個話係洗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