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經能源環境網】人工光合作用能夠借助太陽能,利用水和二氧化碳來製造燃料和化學原料。由於這種方式無需依賴化石燃料,而且有助於減少二氧化碳,因而成為了關注的焦點。儘管技術難度很大,但世界各國都在全力以赴實現實用化。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利用光能,將水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成碳水化合物。與之相同,人工光合作用是借助陽光,用水和二氧化碳製造燃料和化學原料的技術。
因為使用的是陽光這一自然能源,生成燃料和化學原料的過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而且,因為使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所以還有消減二氧化碳的效果。
具有上述特點的人工光合作用如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美國能源部為實現該技術的實用化,已經啟動了大規模的研究項目,從2010年開始,在5年內將投資1.22億美元。歐洲和南韓也在進行人工光合作用的研發。
在日本,經濟產業省將從2012年7月開始,啟動一項由企業研究所和大學等約10個團體參加的,名為「二氧化碳原料化基礎化學品製造工藝技術開發」的新計劃,目標是用10年的時間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的實用化。第一年,即2012年度的預算為14.5億日元。
利用陽光從水中分離氫氣
植物的光合作用包括兩個階段,第一個是借助陽光分解水的光反應階段,第二個是利用光反應產生的成分與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的暗反應階段。
人工光合作用除了這兩個階段以外還有一個中間階段,共有三大階段:一是利用陽光把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二是從產生的氣體中單獨分離出氫氣,三是利用氫氣和二氧化碳製造化學原料。
前兩個階段的目的在於製備氫氣。利用光能從水中分離出氫氣使用的是吸收光後可發揮觸媒轉換器作用的光觸媒轉換器。這種物質歷史悠久,1972年,時任東京大學教授本多健一(現東京理科大學校長)與研究生藤島昭發現了這種光觸媒轉換器。但當時的光觸媒轉換器只能在利用紫外線的情況下才能分解水,能夠利用可見光有效分解水的物質並未發現。
太陽光中,波長在400nm(1nm為10億分之一m)以下的紫外線含量非常少。另一方面,太陽光中大部分光線處於波長在400nm~800nm的可見光區域。因此,要想從水中盡可能多地分離出氫氣,也就是提高能量轉換效率,最理想的是利用可見光。
在這種情況下,2010年11月,東京大學與三菱化學控股公司開發出了在水中加入特殊化合物,通過照射利用可見光獲得氫氣的技術。東大工學系研究科化學系統工學專業的堂免一成教授等人與三菱化學集團三菱化學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合作開發出的是結合了氧化鎢和氮氧化鉭這兩種光觸媒轉換器的化合物。之後,隨著研究繼續深入,結合了鑭和鈦的化合物也開發成功。堂免教授表示:「這樣一來,不僅水的分解效率高,材料成本也比較低廉,給實用化研究注入了活力。」
從水中分解出氫氣這一過程中的能量轉換效率目前為0.2%。雖然距離實用化的目標10%還十分遙遠,但堂免教授預測說,「依靠現有材料能夠把效率提高到5%」。
關於能量轉換效率,前面提到的經濟產業省的研究開發計劃的目標是在5年後把效率提高到5%,在10年後提高到10%。
為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的實用化,其第二階段也是必需的,也就是在分解水之後,安全地從產生的氣體中單獨提取出氫氣的分離技術。在這一方面,目前正在研究的方法是使用分離膜等。
第三階段,即利用氫氣和二氧化碳製造化學原料的技術也在開發之中。三井化學公司最先投入了使用氫氣實現二氧化碳資源化的嘗試。該公司投資15億日元在大阪府高石市的大阪工廠建設設備,在2009年4月啟動了利用氫氣和二氧化碳合成甲醇的實驗。
實驗中使用的二氧化碳是從該工廠乙烯生產線的廢氣中分離並濃縮而得到的。合成甲醇使用的是以銅和鋅的氧化物為主要成分的特殊觸媒轉換器。實驗雖然已經結束,但實用化計劃尚未成形。
不過,其他化工企業和燃料生產企業也在進行著研發。對於人工光合作用中的二氧化碳資源化過程,經濟產業省認為,「有望在今後約5年內投入實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