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2113|回覆: 2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古典音樂] “真假新年音樂會”之“維也納弗耶爾豪森交響樂團”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1萬

主題

44

好友

1萬

積分

公民

律   師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3-31 00:23:0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真假新年音樂會”之“維也納弗耶爾豪森交響樂團”

原作者:不明
內文資料核對與補充:孤寂如雲

孤寂如雲按:文中所述的維也納弗耶爾豪森交響樂團(Vienna Feuerhaus Symphony Orchestra)這幾年幾乎每年都會來中國演出,2013將會在北京音樂廳舉行年新年音樂會,票價最高為人民幣1280。由於有一些證據證明該樂團有大量資料與事實不符,因此本人在此呼籲各位消費者慎重選擇。以下文章原本由一位音樂愛好者在2009年所寫,本人對文章進行修繕和補充,並結合2012年的最新資料以求一切都準確無誤。值得注意的是,下文所述的樂團不實資料,至今仍然可以在北京音樂廳最新的樂團介紹中看到。為確保本文資料真確,本人將盡快與盡力核實所有資料。在此之前,以下文章內容全部假定為未經證實的。如果最終涉及錯誤的指控,本人將對相關組織與個人作出道歉聲明並附上相應法律責任。


本人向奧地利文化部門提請資料查核,在一個星期後得到對方回覆(當時正值聖誕與新年假期)。以下為維也納的回信內容:

bei MA 7 - Kontaktformular

Dear Mr. Jerry,we have forwarded your then request to the municipal department 7 - Cultural Affairs (Email: daniela.ottmaier@wien.gv.at). During my absence they send a response, stating that:Since 2006 Hans-Peter Manser is Leader of the Stadtkapelle Tulln/Municipal Orchestra Tulln, Lower Austria (Contact: Hans-Peter Manser, Moselgasse 18/2/2, A-1100 Wien, Tel.: +43 699/10 18 30 29)Further the municipal department 7 is not able to tell if this orchestra is reputable. It is obviously not a steady orchestra, only getting together for musical projects. (See german email attached.)I sincerely hope the concert went well and wish you all the best!


With best regards,
Judith Gruberwww.wien.gv.at

Mr. Jerry即本人(雖然對方錯誤地將Jerry當作我的姓),回覆者是Judith Gruber。下劃線處為本人標出的重點。
根據文中所述,儘管當局無法得知這個樂團是否可信,但很明顯這個樂團並不穩定,總是在演出前才召集演奏者。


這幾年都趕上這個時候出差,當多少人尤其是歐美人不知在哪裏悠閑度假的時候,我又拉著我的拉桿箱踏上飛往慕尼黑的航班,好在歐洲國家的節奏不如我們國內那麼快,安排好了,還是有點時間能夠自己支配下的。歐洲人尤其是生活在幾個德語國家的,周五晚下班就蜂擁出城,直奔鄉下,周六街上就開始沒多少人了,周日除去個別飯店,大多數店鋪都大門緊鎖,街上人跡稀少,閑著大好的商機不做,說到底還是這些國家的生活習慣造成的。   

出門前幾天,一個演出公司聯繫上我,簡單的說明來意後,塞給我一份資料,想請我幫忙“鑒定”下。作為一個在歐洲新年音樂會及中國新年音樂會上資深的樂迷來說,能夠被演出公司認可,並請我“鑒定”資料,我當然沒有絲毫拒絕的理由。   

晚上回到住的酒店,很是無聊,就從包裏抽出那份署名為“北京華盛世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資料,別人所托的東西既然收下了,當然應該認真的看看。     

原文:“維也納弗耶爾豪森交響樂團訪華演出    2011年新年音樂會”

不論我當時心情多好,但看到這種不標註原文的音譯名稱我就反感。同一個音,中國漢字我可以給出幾個甚至幾十個音譯詞來,現在很多資料的翻譯水平參差不齊,什麼詞都敢用,逼得我念念有詞地多少遍後才能有點頭緒,這個“弗耶爾豪森”就是“Feuerhaus”,中文譯過來就叫“火屋”。根據北京音樂廳官方網站的資料,“維也納弗耶爾豪森交響樂團”的英文全稱為“Vienna Feuerhaus Symphony Orchestra”。嗯······這個難道就是前幾年大家提過的某個樂團麼?   

這年頭全世界的迷都不容易,球迷為看場巨星雲集的比賽,不惜千山萬水。樂迷又何嘗不是如此,為聽幾場真正的音樂會,花錢不說,還經常花錯錢。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音樂不再純潔,藝術也被玷污!當然,那些騙子是不會管他生氣不生氣的,騙了錢就走,去年騙了一次還不夠,居然又來了!今年居然還有可能是一下子騙兩次!真是豈有此理。”——唐僧    


傳說中的牛人指揮“漢斯·彼得·曼瑟”(“Hans Peter Manser”)又要來了!     

這是個真人,而且曾被中國中央交響樂團(“國交”)邀請,來指揮了一場音樂會。按國交網頁裏的說法,Hans Peter Manser生於1974年,現在是維也納三個樂團的總監,是個大大的牛人。那麼這個牛人帶的是哪三個團呢?我沒有仔細查過資料。不過,根據MICA(Music Information Center Austria),他帶的一個團叫做“Feuerhaus”(弗耶爾豪森),直譯成英語是“Fire House”······這說好聽了是“神奇”,說難聽了是“莫名其妙“。弗耶爾豪森交響樂團官方網站的介紹也很有意思,經Google翻譯成英文和中文後貼在這裏,小的錯誤已經修改過了,但仍有些莫名其妙(中文翻譯由孤寂如雲提供):

Fire House is an orchestra of new style.
弗耶爾豪森樂團帶來全新的演奏風格。

Fire House does not only interpret music, it also re-presents it.
弗耶爾豪森樂團不僅演奏音樂,還重新演繹了它們。

Fire House acts across the borders of the classical music to jazz, to DJ sound, to folk music, to rock music.
弗耶爾豪森的演奏範圍涵蓋古典音樂、爵士、DJ音樂、民謠和搖滾音樂。

Fire House acts across the borders of the music to painting, to the theatre, to literature, across the borders to sciences and ways of life.  
弗耶爾豪森樂團不僅演奏音樂,也涉足繪畫領域;從劇院舞台到文學;從科學到生活方式,弗耶爾豪森樂團涉獵廣泛。

Fire House is a classical chamber orchestra. It plays in most variable occupation music from the baroque into the present.
Fire House is more creative an idea pool for elaboration and conversion and crazy ideas.
Fire House breaks through the terms "concert", "orchestra" and "classical music" and interprets it again.
Fire House is a multimedia ensemble, which orients itself no more at the tradition of classical orchestras. It lets all possibilities of the representation flow.

Fire House transfers the music.
弗耶爾豪森樂團傳遞音樂。

Fire House makes fun.
弗耶爾豪森樂團製造樂趣。

You may not expect a frack and no black concert clothes with Fire House. You may not expect Fire House to copy other orchestras. You may not expect Fire House to offer solid interpretation. You may not expect to hear music in such a way as you already did it one hundred times. Actually you may expect nothing at all. Except music...

總結:這是一個搞怪的、非主流的樂團······            

這是2006年“漢斯·彼得·曼瑟”(“Hans Peter Manser”)及這個“莫名其妙”的“弗耶爾豪森交響樂團”(“Feuerhaus”)的大概介紹,當時人員,編制,都沒有被提到。這個介紹在2012年仍然存在於官方網站。不知是樂團不知如何將這段介紹翻譯成中文,還是預料到這段介紹難免令古典音樂愛好者卻步,所以中文網頁中並沒有這段文字的中文版本。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所謂的維也納弗耶爾豪森交響樂團官方網站除了德文版本之外就只有中文版本了,一個號稱“聞名奧地利”、“(弗耶爾豪森樂團的)音樂會節目被奧地利國家電台第一台作為歐洲最成功的電台文化節目播放”的“專業樂團”居然沒有使用全球通用的英文編寫網站?在本人憑藉自己的搜索引擎優化(SEO)知識查看了網站的源文件後,更加證實了自己的疑問。

维也纳弗耶尔豪森交响乐团.jpg

從上圖可見,網站基本上只針對簡體中文搜索引擎進行了優化,而沒有針對英文甚至樂團所屬國家的官方語言——德語進行優化。針對中文搜索引擎進行優化,可以讓中國內地的用戶更容易找到這個網站;相比之下,英文或德文用戶就比較難找到這個網站了。換句話說,這個樂團的官方網站根本就是專門為中國大陸而開設的。在下研究搜索引擎優化這麼長時間,還沒有想過這個技術可以用來識破騙局。

此外,網站所述的“奧地利國家電台”應該是指“奧地利廣播集團”(Österreichischer Rundfunk,簡稱ORF,中文又名“奧地利國家廣播電台”),為奧地利國家公共廣播集團。

维也纳弗耶尔豪森交响乐团.jpg
維也納弗耶爾豪森交響樂團官方網站的宣傳圖

時隔幾年後,在樂迷們對演出團體的演出水平鑒別力越來越高的條件下,這個“Feuerhaus”準備粉墨登場。     

我手上這份演出主辦單位“北京華盛世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宣傳資料上面是這麼寫的。

原文:“維也納弗耶爾豪森交響樂團,在指揮家漢斯·彼特·曼瑟先生指揮下,成立於2003年,是奧地利年輕的,具有較高水準的專業交響樂團。弗耶爾豪森交響樂團由維也納土生土長的職業音樂家組成,由弗耶爾豪森協會組織的,並經奧地利國家正式註冊的一支交響樂團。”

此處這個“弗耶爾豪森交響樂團”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那個“Feuerhaus”的近似音譯。但“交響”兩字可不是隨便可以加來加去的,交響樂團對樂團的編制,組成都有嚴格的標準,而根據資料,“Feuerhaus”最多能叫個“愛好者的民間協會”,成立於2003年,但在2003至2009年間銷聲匿跡,現在搖身一變,突然冒出一個“專業交響樂團”,看來這“曼瑟”(“Manser”)確實是個大大的牛人啊,難道樂團也能像超市裏的反季蔬菜水果般催催熟,然後換個體面的大包裝上市?   

據我的調查,“曼瑟”(“Manser”)過去幾年的演出記錄及個人簡歷上都只字未提這個“Feuerhaus”,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就和當年北京城胡同口聽到自己同姓的能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就往上認當家的:“那個漢高祖劉邦是我們當家的。”“那個清代東閣大學士劉墉是我們當家的。”“那《法門寺》的劉彪呢?······”“同姓各宗,不認識。”······就躲開了。     

原文:“······自從維也納弗耶爾豪森交響樂團成立以來,一直在最著名的音樂廳演出······”

到慕尼黑後,我前往奧地利維也納辦事幾天,乘工作之餘也順道拜訪了好幾家維也納當地最著名的音樂廳,諸如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及所屬的金色大廳,維也納廣播電台音樂廳,順便就提到這個“Feuerhaus”,結果各音樂廳方面明確表示沒聽說過這個樂團,更談不上有任何的演出記錄。隨後我對薩爾茲堡及薩爾茲堡莫扎特音樂廳的訪問也證明了這點,我還給林茨布魯克納音樂廳和格拉茨音樂廳都打了電話,對方都認真的查詢記錄後否認了任何的可能性。這麼看來,這種毫無演出記錄的樂團就敢在中國標榜自己,滿嘴跑火車,素質可見一斑。

原文:“同時參加了大量的奧地利音樂藝術節,如卡里第安夏季音樂節,波格貝斯音樂節,喬·查維奴爾音樂節等等。音樂會節目被奧地利國家電台第一台作為歐洲最成功的電台文化節目播放,以及奧地利國家電視台轉播。交響樂團還出版了大量的CD。”

說的土點,這裏所列的這些音樂節我真是沒聽說過,也不太明來歷,更沒什麼興趣去查證這些個五花八門的名詞,但讓我感興趣的馬上就來了,就算“Feuerhaus”的確參加了這個公共活動, 但這個“Feuerhaus”又不是這些個音樂節上的主角。人家據說還上了電視了,但我們翻各家廣播,電台的網站,想找記錄簡直是天方夜譚,估計各家廣播,電台都沒想著留個檔吧。看來改天我也該多找機會多參加幾個什麼節的,尤其是要在世界上名氣更大點的電台的鏡頭前多晃幾秒,回頭留個檔,下次好把我也賣出去,最好那段還能上個什麼滾動性的節目。 為找點CD,我還看了這個“Feuerhaus”的網頁,除去那個“Rache fuer Mozart”,譯名為“復仇,莫扎特”(你看這奇葩的名吧,在此我就不多加評論了。) 看起來能和莫扎特扯上關係,裏面的內容卻與正統的古典音樂不發生任何的關系,取材為鋼琴協奏曲某個樂章,說的好聽點有點好玩而已,爵士流行,小組演奏,除去這些關鍵詞我看不到一點其他實質性的節目。以一個叫“Chez es Saada” 為名的專題其實也僅僅是有一首與該“Feuerhaus”有關而已。順著網站的路徑,我想根據他們的聯系信息購買點CD聽聽看,結果對方表示“我們沒有出版過CD”,看來根本要不到“大量的CD”。順便查詢了各家唱片出版公司的網頁,進行專門的查詢,結果當然是證實了材料上的說辭都是子虛烏有。如果該樂團主辦公司“北京華盛世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能夠提供該樂團歷來的CD及相關版號,出版公司信息,在此我先表示感謝······(我個人真是懷疑會有哪個唱片公司會給一個偶爾弄點搞笑曲目的“愛好者的民間協會”做唱片……)。

原文:“維也納弗耶爾豪森交響樂團還經常與最著名的獨奏家合作,如:森德拉·派瑞斯,比德·赫伯特,亞歷山大·道艾池,馬替歐·米歇爾等等。”

在百度和Google上我是沒有查到這些人什麼來頭,我看這些就是傳說中那種東拉西扯的無名人士吧。     

接下去看到的標題就更是洋味十足了。

原文:“弗耶爾豪森交響樂團是一支民主化的交響樂團。”

我第一反應就在想,民主和音樂水平有關系麼?我不得不反過來想這個“Feuerhaus”了,看過世界上這麼多樂團的介紹資料,沒見過也沒聽說過哪個樂團會把民主單獨提出來推廣自己,莫不成“Feuerhaus”認為他們所謂民主化是他們與各大樂團不同的大賣點?莫不成想來中國給我們介紹什麼是民主?簡直是個大笑話。難道這樂團還有什麼政治任務?我是不敢往下想了······     

在這個標題下文章向下,原文:“與普通交響樂團相比較······”

看完抬頭後我就不知道自己後來看到什麼了,我只有一個念頭,這種說法真外行······此處省略一千字。     

還是讓我看點能讓人長見識的吧。     

原文:“弗耶爾豪森交響樂團的團員是由生活和工作在維也納的職業音樂家們所組成。樂團常備的職業音樂家們大約300人······”

好不容易啜上的可樂被我噴的是一乾二凈,我不得不說我真的是長見識了,一個樂團有常備300名職業音樂家的規模,放眼望去,現今世界各大交響樂團難怪都要“被埋沒”了。否則“曼瑟”(“Manser”)豈不是自己扇自己嘴巴?我記得前面資料中介紹該樂團都是“土生土長的職業音樂家”組成,這樣的樂團不僅以前沒有,現在沒有,以後也不會有。莫扎特時期奧地利的樂團都是由意大利人,法國人,匈牙利人等等組成,根本不存在完全“土生土長”的,包括我國的很多交響樂團也在繼續召集外籍音樂家。既然全球各大樂團都做不到“土生土長”,那“Feuerhaus” 這個所謂的“交響樂團”的性質豈不是被我完全言中······我還別費這個神了······此處省略我重新倒可樂過程描述若干字。     

原文:“······首席長笛Gerhard Peyrer,下奧地利州交響樂團的演奏家(Mr Gerhard Peyrer, Principal Flute of Lower Austria Symphony Orchestra or Tonkuenstler - Orchester Niederoesterreich) ;第二長笛Maria Jauk,荷蘭海牙交響樂團的首席長笛演奏家(Miss Maria Jauk, Principal Flute of Hague Symphony Orchestra or The H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首席雙簧管Markus Sepperer,克恩頓州和佛奧爾堡州州立交響樂團演奏家;定音鼓Christian Eberle,佛奧爾堡州州立交響樂團演奏家;首席單簧管Robert Corazza,巴登大劇院交響樂團演奏家。”

Gerhard Peyrer.jpg
Gerhard Peyrer的照片

奧地利的下奧地利州只有一家職業交響樂團,名為“下奧地利州藝術家交響樂團”(“Tonkünstler-Orchester Niederösterreich”,英文為“Tonkünstler Orchestra of Lower Austria”), 長笛組名單為:“Mag. Walter Schober, principal”,“Mag. Heidrun Lanzendörfer, principal”,“Friederike Herrmann”與“Birgit Fluch”,不存在名為“Gerhard Peyrer”的樂手。右圖為Gerhard Peyrer的照片;他在YouTube上有一個演奏視頻。順便按名搜索,現今各樂團的名單中也均查無此人。這個所謂的首席長笛本人有一個剛建沒多久的個人主頁,裏面看一圈,只字沒有提到這個“Feuerhaus”,也沒有提到前面所提到的“下奧地利州交響樂團”。但北京音樂廳有關2013新年音樂會的資料中,卻仍然稱Gerhard Peyrer為“下奧地利州藝術家交響樂團”的演奏家。

而“荷蘭海牙交響樂團”根本就不存在,作為一個很小的城市,荷蘭海牙有“荷蘭海牙愛樂樂團”,“海牙廣播交響樂團”及“海牙官邸交響樂團”(“Residentie Orchestra The Hague”)三大交響樂團,這已經很難得了,現在又憑空多出一個“荷蘭海牙交響樂團”,這騙人也得講點常識吧?(除非這又是東拼西湊的三流樂團)除此之外海牙還有個別室內樂組,但也均無“Maria Jauk”此人,按照名字搜索,發現這個人是個音樂學生,經過查證,這個“Maria Jauk”在荷蘭所有的樂團不存在任何的兼職。

至於其他的幾位樂手根本查不到所謂的在職樂團,不知道“北京華盛世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曼瑟”(“Manser”)是怎麼得到這種信息的,難道是“曼瑟”(“Manser”)想瞞天過海,以為中國人不知道國外情況,欺瞞主辦單位,中國樂迷甚至於該樂團團員們自身?還是“北京華盛世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為推銷這個樂團誇大其詞,不惜編出些不存在的頭銜名目來包裝該樂團?

原文:“漢斯·彼特·曼瑟1974年出生在奧地利,早期在奧地利費爾德克歇州立音樂學院與約瑟夫-斯戴爾淩俄教授,奧地利維也納音樂學院與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克勞斯-查耶爾教授,維也納國家愛樂樂團佛爾科-奧特曼教授分別學習了圓號······”

在以上“曼瑟”(“Manser”) 的個人介紹中提到一個“維也納國家愛樂樂團”,這簡直是個天大的玩笑,經我和奧地利外交部及中國駐奧地利使館文化處電話咨詢,奧地利這個國家根本就沒有“國家愛樂樂團”。   

在“曼瑟”(“Manser”)對自己的學習經歷的描述之外,我發現其竟然沒有畢業!隨後馬上去“Feuerhaus”主頁進行了查證,發現“曼瑟”(“Manser”)確實沒有類似畢業的任何描述。按照國際學術慣例,沒有獲得學位者,是不可能獲得教授頭銜的,尤其在歐洲,沒有碩士或博士學位及一定的工作經驗,更不可能獲得教授頭銜。即使獲得學位,按照慣例和規定,必須署名時寫明正確的學位,如此看來,文章中所有“曼瑟”(“Manser”)和教授寫在一起的情況肯定全部為作假。其本人姓名前無任何標註,也說明他沒有獲得任何的學位。

我們繼續看其本人履歷來證實下:

原文:“在奧地利克羅斯特新堡歌劇藝術節擔任助理指揮。”

輸入關鍵詞,搜索後發現沒這回事。

原文:“與著名指揮家尼古拉-哈諾庫爾特和瑞內-亞克普斯合作指揮。”

“尼古拉·哈諾庫爾特”英文名為 “Nikolaus -Harnoncourt”,當代指揮大師。本人與“尼古拉·哈諾庫爾特”本人經紀公司電話聯繫,其否認“尼古拉-哈諾庫爾特”本人曾經與這個“曼瑟”(“Manser”)有過任何合作,出於好奇,我也查閱了奧地利有關部門的相關對外開放的記錄,均查不到,看來“尼古拉-哈諾庫爾特”本人這次遭遇“被合作”了。至於這個“瑞內·亞克普斯”我就不知道是誰了,也沒聽說過。

原文:“獲古斯塔夫·馬勒青年管弦樂團獎與著名指揮家佛蘭茨·威爾瑟·莫斯特和克裏斯多夫·米勒合作指揮。”

“古斯塔夫·馬勒青年管弦樂團獎”聽起來檔次很高,但經過搜索才明白,此獎與我們習慣認為的高尚榮譽有很大的差距,他其實是一種經參考學生條件後頒發的獎學金,想找找有沒有同樣名稱的榮譽,可惜,查不到任何雷同的。而“佛蘭茨·威爾瑟·莫斯特”英文名為“Franz-Welser-Moest”與這個“曼瑟”(“Manser”)也沒有任何的合作記錄,聯系了“佛蘭茨·威爾瑟·莫斯特”本人的經紀公司,對方絕口否認“佛蘭茨·威爾瑟·莫斯特”本人與“曼瑟”(“Manser”)的任何合作。

原文:“在歐洲曾經指揮斯德格爾摩交響樂團,布拉替斯拉瓦廣播交響樂團,巴德萊辛哈爾愛樂交響樂團等等。”

斯德哥爾摩為北歐國家瑞典的首都,而當地樂團有“斯德哥爾摩皇家愛樂樂團”,“瑞典廣播交響樂團”,“斯德哥爾摩室內樂團”,“斯德哥爾摩爵士樂團”,“斯德哥爾摩音樂會樂團”。而在“曼瑟”(“Manser”)這個簡歷裏出現的“斯德哥爾摩交響樂團”什麼來頭我不說大家也都能猜到了。我還有意再搜索了“曼瑟”(“Manser”)的英文簡歷,上面赫然寫著“Sinfonietta Stockholm”,“Sinfonietta”是什麼呢?按照翻譯為“小,微型交響”。經查詢,該團說,我們沒有和這位叫“曼瑟”(“Manser”)的合作過的記憶······

在樂團名單上沒有此“曼瑟”(“Manser”)的名號。

那這個“曼瑟”(“Manser”)究竟在哪高就呢?

“Seit Herbst 2006 leitet Hans-Peter Manser nun die Stadtkapelle Tulln.”

“Stadtkapelle Tulln”就是“Tulln市業餘愛好者吹奏樂隊”,這種名頭的樂隊是由業余愛好者所組成的,通常在節假日舉行幾次活動而已,和“徐匯區管樂團”“北京東城區管樂團”等一個性質。即使按照這個材料截圖上右邊的履歷表,到2006年後“曼瑟”(“Manser”)就偶爾只在這轉轉。這點在詢問過奧地利文化部門後得以證實,具體請閱讀維也納的回信內容。

至於“布拉替斯拉瓦廣播交響樂團”經查證無“曼瑟”(“Manser”)任何記錄,而“巴德萊辛哈爾愛樂交響樂團”,英文名“Philharmonie Bad Reichen-Haller”也無任何記錄,為了證實,我撥通了該樂團電話,對方表示,無此人記錄,在“曼瑟”(“Manser”)本人的國外網站的英文簡歷中也沒有提到此樂團。

原文:“在亞洲的中國北京,上海,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音樂會擔任指揮。”

根據上述的地點及職務,應該包括了極個別很早以前短期的中國演出,主要還是在前幾年受聘於“維也納管弦樂團”期間的音樂會。

原文:“在下奧地利州最大的指揮大師班任教授。”

我前面已經提到,沒有獲得相應的學歷,不可能得到教授職稱,這與沒有學位的“曼瑟”(“Manser”)明顯是自相矛盾。為妥善起見,我向下奧地利州文化部門求證。經證實,在不同季度所有這樣的指揮大師班,“漢斯·彼特·曼瑟”(“Hans Peter Manser”)從未任教過。尤其在維也納音樂圈,“漢斯·彼特·曼瑟”(“Hans Peter Manser”)這個名號更是無人知曉。

如上所述的是這份簡單的資料裏種種問題,主辦單位沒有寫任何的原文,現在想來,這決不是工作失誤,即使是我這樣有音樂及外語基礎,條件及辦事機會的人來說都需要花很多的時間才能整理清楚頭緒,查證核實,這種種的問題,中外文對譯,地名,樂團名等對於一般的愛好者或外文欠缺的人來說,誰又能在網絡進行準確的搜索,查證?尤其是電話咨詢查證,上國外查證那更難了,有那機會也不一定能查出什麼事實來。看來這無非是主辦單位欲蓋彌彰的手段而已,最終吃虧的是廣大樂迷甚至是演出承辦單位。

當我把標註過的資料交給委托人以後,人家事後作何感想我也可想而知。

回頭看一下整個資料,密密麻麻的有問題的地方何止幾十處。虛浮,吹牛的成分很大,無中生有,以假亂真,張冠李戴也已經成為這種資料的“標準配備”。在樂團需要承接方提供的樂器名單中,我看到甚至有“大提琴3把”,這種樂器竟然由承接方提供!一般來說,對運輸困難的大型樂器,如定音鼓,低音提琴等,由承接方提供合乎要求的是有情可原的,但一個樂團一共就那麼幾把大提琴,盡然還由第三方提供,可想而知,該樂團對樂器音色及演出質量的控制把關是多麼的業余和“湊或”,這種“輕裝上陣”的奧地利“遊擊隊樂團”連“槍”都不帶,演出能好的了?

按照慣例,我也看到了文化部對該樂團演出的批復,但令人吃驚的是報批方竟然是一個署名為“華瀚國際文化發展公司”的,並非為我在資料中看到的“北京華盛世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這是什麼緣故呢?很簡單,“北京華盛世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不具備接待,組織境外樂團赴華演出的報批條件和法人資質,只是由這個叫“華瀚國際文化發展公司”的代為報批而已······現在我也就能夠理解,對“北京華盛世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這樣既無資質,又無接待經驗的新手,拿出這份漏洞百出的資料來宣傳“Feuerhaus”太正常不過了。這個話題水太深,多說無益。

2009年1月我在“東藝”現場聆聽過前面提到過的“維也納管弦樂團”(“Symphonia Vienna”)和“漢斯·彼特·曼瑟”(“Hans Peter Manser”)合作過的現場音樂會。該樂團曾在報章及網上引起過很多的爭論,我當時也參與其中,這次我決定親身聽聽看該樂團究竟是個什麼樣水平的樂團。正好趕上休假,又有人送我這個樂迷一張票,不看白不看,大不了受不了了就半道退場。

演出的結果道是有點讓我意外,“維也納管弦樂團”倒不是外面有傳聞所說的那樣。光是陣容,是我到目前為止見過的來自維也納的演奏新年音樂會的樂團規模最大,編制最完整的陣容,豎琴和5個低音貝司的出現讓我對該樂團的第一印象加分不少。不知不覺,我也把整場音樂會聽了下來,就我個人挑剔的眼光,該音樂會中規中矩,沒什麼大的失誤,小毛病還是有一些,但總體應該算是值那個票價。     

現在想來,讓我覺得很是奇怪,這個“曼瑟”(“Manser”)為什麼放著大樂團不合作,卻弄出一個莫名其妙的“Feuerhaus”到中國來呢?這裏面肯定有很大的玄機。根據在國內及奧地利線人的信息來看,“維也納管弦樂團”今年已經和一個叫“Raphael Eroed“的新的指揮簽訂了合同,而與“曼瑟”(“Manser”)的合同及合作關系在今年年初就中止了。 具體是什麼原因和細節,我以樂迷身份想通過“維也納管弦樂團”聯繫方式咨詢,對方承認今年啟用新的指揮,與“曼瑟”(“Manser”)的合同及合作均中止;但更深一步的細節上的問題,對方以“樂團自身的需要”就帶過了。

無論是從世界上所有樂團自身的演出質量還是樂團自身的經濟利益方面來分析,人員變動都是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各方面利益。無疑,“維也納管弦樂團”找到了更好的人選,有人被掃地出門了。

在網上查了下“Raphael Eroed”是個什麼人,找到他一個系列的視頻,“勛伯格-凈化之夜”(“Schonberg -Verklaerte Nacht”)。這種對控制力要求很高的曲子,該指揮的表現可圈可點。合作的是優秀的“維也納室內樂團”(“Wiener Kammerorchester”)。這個樂團是世界級的,當我們國內的樂迷將很多的關註只投註在世界著名大樂團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忽略了像“維也納室內樂團”這樣的在國內不太為人知曉的優秀的樂團,這是中國愛樂人應該反思的一個問題。            

一份幾頁的資料,卻被我看出那麼多的問題。“維也納弗耶爾豪森交響樂團”(“Feuerhaus”)這種“樂團”試圖被包裝後推上中國新年音樂會,會有人為這種產品埋單麼?誰又處心積慮的料定有人會為這種產品埋單呢?這個問題我就懶得再寫一遍了,直接在這再用下老調子就算落筆了。     

這可以說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想象。   

什麼特色呢?無非就是重門面,重面子。這新年音樂會,就好像舊時富豪人家龐大的哭喪隊和今日富豪人家龐大的婚慶隊,來頭越大越好。至於到底哭點什麼慶點什麼,好像沒有人關心的。所有的都是做給外人看。這麼多所謂維也納的新年音樂會,無非也就是給大多數(不敢說全部)觀眾飯後茶餘添點體面的談資而已。“你們31號有什麼打算啊?”“我們去那個什麼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呦,老有情調的麼。”“呵呵,麼事體做也去看看。”(註:以上對白為上海話)······對這大多數觀眾來說,找個地方消磨這個晚上是重點,至於他們來的哪些人,演的什麼曲目,都不重要。反正一個晚上開開心心地過去了,日後回憶起這個晚上怎麼過的,剩下的也就兩個關鍵詞:維也納,音樂會。不要說具體內容了,這兩個關鍵詞當年代表什麼,恐怕這些看客也不記得的。總之,這兩個詞拋出去,就很體面了。如果音樂會組織者老老實實寫上“火屋”,誰睬啊?當藝術不再是the end(目的)而只是the means(手段)的時候,一種悲劇就誕生了;當人們連這個end到底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另一種悲劇又誕生了。”


(完)

1萬

主題

44

好友

1萬

積分

公民

律   師

2#
發表於 2012-12-20 21:31:27 |只看該作者

北京新年音樂會市場揭秘 真假團難辨別價值難判


       北京晨報12月5日報道 進入12月,林林總總的“新年音樂會”紛紛登台,本土名團自不在話下,就連歐洲“名團”也如“雨後春筍”擠進北京的新年演出市場。就目前不完全統計,2011年北京掛有“新年”招牌的音樂會超過30場,不過,經過多年大浪淘沙,個中演出團體“此消彼長”,還是透露出北京新年演出市場的一些新格局。

       記得多年前,打著“俄羅斯”名頭的芭蕾舞團只要帶著《天鵝湖》來就會票房飄紅,打著“維也納”牌子的樂團只要帶著“施特勞斯”就能贏得市場。其實,對於剛剛開始欣賞交響樂的觀眾來說,還無法分辨“真團”和“水團”之別。直到去年,在德國柏林國立“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任打擊樂教授的“亞洲打擊樂第一人”李飈還是每到年底就會告訴記者:“維也納某團又來了,是個臨時組團的學生團。某團在維也納乃至奧地利根本就不存在。”隨著演出市場的成熟,欣賞水平的提高,這些舊事早已不再。


       牌兒真不真?“假團”招數:學生臨時組團

       每當提起這些“假團”、“水團”,李飈都相當氣憤,“在維也納和德國的一些音樂學院,每到入冬就會有組團的廣告貼在學校的公共廣告牌上,內容大致如下:‘想在假期去中國旅遊嗎?來參加我們的樂團吧!’這些團都是臨時組成的,沒有固定名稱,沒有註冊,你在網上也查不到他們的官方網站,看不到正規樂團的編制、音樂總監、指揮家、客座音樂家、常年的音樂季和演出曲目。而這背後,正是一些無良的中國掮客與當地無良演出商的勾結。”

       正是一年一度央視直播的維也納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形成了中國觀眾對來自“圓舞曲之王”施特勞斯家鄉樂團的高信任度,而新年期間,在劇院欣賞一場來自維也納的樂團演奏的施特勞斯家族圓舞曲,更成為中國觀眾高雅品位的標簽。觀眾不明就裏,業界三緘其口。中山音樂堂總經理徐堅就曾說過,“這裏面的水太渾,我們難辨真假,也不願去趟,所以,‘讓開大路’,幹脆不做,有人願意做。這些年我們只出租場地,不負任何宣傳和銷售的責任。”演出商對所謂來自維也納的“名團”要麼倍加痛恨,要麼顧及“行規”忍氣吞聲。

       去年一支在上海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德奧團原本是在冊的三流樂團,但中國演出商為了提高票房號召力,改用了同城一支聲譽卓著的樂團的資料。這兩支樂團分別用德文和拉丁文命名註冊,但翻譯成中文就是一支樂團。後來被媒體揭穿,這支團再在北京宣傳時,就與那支名團做了區分說明。可以說,去年北京的新年音樂會市場還沒有出現假團。


       “假團”去向:湧向二線城市

       如果在網上搜索,你會發現這些已在北京銷聲匿跡數年的“假團”如今正在國內二三線城市如火如荼,“京滬的媒體多年來已經煉成火眼金睛,假團、水團難以蒙混過關。而眾多的二三線城市建起的劇院檔次堪比京滬,卻難以覓得上檔次的國際名團,尤其是新年檔期,無論是國內、國外的名團都成了稀缺資源。”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今年秋天,記者在中華演出網站發現一支以色列樂團——海法交響樂團的中國巡演,檔期是2010年12月28日至2011年1月8日,但時至今日也沒有任何具體演出城市和演出場所以及演出曲目,而樂團的資料照片卻是祖賓·梅塔率領的以色列愛樂樂團在樂團主場特拉維夫胡伯曼音樂廳的全家福。記者通過一位在以色列定居的朋友政偉當面詢問了當時正在香港的海法交響樂團團長Motti,Motti驚訝萬分,“絕不是我們。我們根本沒有任何中國巡演的計劃,甚至是意向都沒有。我們一定要徹底追查,到底是誰在盜用我們的名字在中國招搖撞騙。”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是釣魚的手法,先公布檔期,如果有城市願意接,累計場次足夠賺錢了,就去現組盜版團。


       價兒值不值?新年檔外團沒有贊助商

       如果回看歷年北京新年音樂會舞台,真正的歐洲名團屈指可數,而且大多集中在12月31日人民大會堂上演的北京新年音樂會上。熟知歐美樂團狀況的人都明白聖誕節、新年這個時間段是歐美國家一年中最重要的假期,相當於中國人的春節,放下工作和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歐美樂團在這個期間紛紛放假,至多在所在城市有一場新年音樂會,而像維也納愛樂這樣已經很商業的樂團也不過是多加上1月1日的日場和晚場兩場音樂會罷了,絕不願意到外面過年。而幾年前的以色列愛樂樂團有檔期前來北京新年音樂會,那是因為猶太人不過聖誕節也不過陽歷新年,他們的年節已經在這之前結束了。“除非你出得起高價。歐洲休假期間工作,樂手們的工資也是要加倍的。再有,這種演出不在樂團每年的巡演計劃之列,大多沒有贊助商,相當大的一筆開銷——百十人的國際機票和樂器托運,都需要落地演出商承擔,如果本地演出商再沒有贊助商的話,除非是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這樣具有超級號召力的團有可能用天價票房回收成本,否則沒有人敢做。”


       口兒正不正?演出場所各領風騷

       北京的新年音樂會往年以人民大會堂12月31日那場為“正宗”,或數支中國名團,或一中一外聯袂,近年轉而一支外國名團獨當一面。中國愛樂成立後每年1月1日在保利劇院也有七八年的品牌效應,但自從國家大劇院開張以後,每年12月31日也有新年音樂會,與人民大會堂隔街相望。2008年新年音樂會前,就曾出現率領以色列愛樂的祖賓·梅塔到大劇院探望指揮中國交響樂團的小澤征爾的美談。

       不過,兩邊的競爭也就此拉開,大劇院音樂廳1000余座,以高雅殿堂純音樂為尚;而人民大會堂6000坐席,以氣派盛大聽者眾為榮。中國愛樂樂團則避開風頭,選擇了每年到外地城市舉辦新年音樂會,今年更是到了最南端的海口市,由於是央視直播的唯一一台新年音樂會,其社會影響力並未下降,而一向以中國愛樂為新年品牌的保利劇院則轉向“話劇過新年”了。


       演出團體各創品牌

       今年,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正式“上任”,在歌劇方面“接管”了上海歌劇院、中央歌劇院在大劇院的地盤;在交響樂方面,也開始了產銷一條龍新格局。盡管仍然擁有12月31日在大劇院擔綱新年音樂會的合約,但國交還是在不久前打出了今後每年的12月30日要在人民大會堂舉辦新年音樂會,打造屬於自己的新年音樂會品牌的大旗,他們已經意識到固定的場地、固定的時間、固定的樂團是建立品牌的關鍵。目前眾多國字號院團紛紛在尋找自己的定位,以便在今後逐步確立屬於自己的新年音樂會品牌。而北京交響樂團今年的新年檔期,也已經交給了崔健搖滾交響演唱會。另一支老字號交響樂團已經提高了身價,正在待價而沽,有消息透露,即便是新年檔期,目前國內一流交響樂團在各地的出場費很難達到30萬一場,而古典音樂明星級的音樂家卻可以借此檔期價碼翻番,身價堪比甚至超過一支交響樂團,而出資方寧可接受明星漲價卻絕不願意給樂團加碼,這其中動輒百人的交響樂團的接待被認為是一大經濟負擔,明星至多是一兩人而已。

       有業內人士分析,北京的新年音樂會市場龐大,相當程度得益於年底大批量的“團購”。如今,文化消費的需求日益提升,個人消費的比重也大大超過以往。因此,演出商和演出團體都樂此不疲。

北京晨報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4

好友

1萬

積分

公民

律   師

3#
發表於 2012-12-20 23:34:39 |只看該作者

年關“消費”音樂會 維也納樂團之“真假李逵”

  年關將近,又是北京人一年一度“消費”來自維也納的新年音樂會的時候了,從往年的經驗來看,年末造訪北京的歐洲樂團為數不少,其中尤其以來自奧地利特別是維也納的樂團最多,但也是最為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熱愛西方音樂的中國觀眾在選擇的時候需擦亮眼睛,謹防上當。

  據來自維也納音樂學院的中國留學生透露,在學院的廣告欄中,每到10月以後就會出現這樣的廣告“想去中國旅遊嗎?帶上你的樂器,加入到我們的樂團來吧!”······這些樂團一般都是正式註冊在案的,有名有姓,甚至有自己的官方網站,只不過上面的演出履歷不見得是真實的,李鬼自稱李逵的不在少數。去年12月,中國打擊樂演奏家李飆就曾揭露李鬼猖獗,甚至直接指出了某支正在北京演出的 “維也納×××樂團”就是李鬼。還有更滑稽的,一家來自維也納的樂團的履歷中寫明,指揮××××曾經在N年前指揮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開幕式音樂會,但資料表明,當年的指揮是余隆,樂團則是他的中國愛樂樂團。這一次真的是李鬼在李逵的家門口撞上了李逵,小聰明沒耍好,只能自認倒霉了。

  對於絕大多數買票的中國觀眾來講如何區分李逵和李鬼是非常困難的。但有一點是可以做鑒定的,那就是在每年年底 “聖誕節-新年”期間,是歐美絕大部分名團在自己家裏駐廳演出最繁忙的時間段,出國演出往往無暇抽身,若非重金邀約絕不會萬裏飛渡的。倒是二三流或者不入流的團這個時間段無事可做,出來演出掙錢順帶旅遊觀光了解一下五千年中華文明也是好事。據說,明年3月,維也納愛樂樂團就要來北京國家大劇院了。看到了吧,李逵都是這個時候出門的。

北京晨報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11-22 01:23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