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政府想通了 代價億計公帑
【明報專訊】環境局破天荒成立回收基金,不惜以公帑作經費補貼,長遠扶助回收業界可持續發展,強行推高整體廢物的回收率。有學者認為政府終於「想通了」,不再拘泥以往政府堅持不會補貼私人市場的做法,本港回收率有望得以提升,但代價是每年需投入數以億計的公帑。
現時回收率48%
根據政府早前公布的減廢藍圖,政府每年堆填廢物的總營運成本達14億元,平均每公噸520元。本報推算,以環保署數據顯示的2011年本港回收廢物302萬公噸,佔全港生產廢物的48%,總貨值82億元,舉例若要回收率升至60%,即業界要額外獲得20.4億元補貼,才願意收購同等重量的物料,令回收率達標;若加上焚化等其他處理途徑,便可將堆填比例減至兩成。
為顯示減廢決心,政府拋出10年減廢藍圖,但仍未能打動議員的心,允撥款擴建將軍澳堆填區解燃眉之急。政府預告明年會捲土重來,會用一年時間向社會證明貫徹減廢的決心。
環境局構思 游說林鄭
環保團體及立法會對減廢藍圖的質疑,主要是政府有什麼具體措施,可以如期將廢物回收率由48%推高至八成。環境局長黃錦星昨宣布成立回收基金,政府消息指出,這個構思是由環境局提出,向林鄭月娥游說後,林太認同有需要,否則的話,難以令一些經濟效益不高的物料如廢塑膠得以回收,最後同意成立並導領督導委員會,扶助回收業。
官員憂長遠成無底深潭
不過,政府內部仍有疑慮,有官員認為動用公帑興建基建設施,例如環保園或提供短期租約地皮,對回收業界有所幫助,亦較符合公平原則。若要用公帑長遠補貼營運,則隨時變成無底深潭,對公帑負擔不容忽視。
學者倡只資助本地物料
浸會大學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教授表示,政府以前堅持不會以公帑資助私人市場,結果令回收率停滯不前,但事實上,政府每年需向堆填區的承辦商支付龐大金額,以處理數百萬公噸廢物。對於政府願意成立回收基金,他認為政府終於「開竅」,仿效外國將公帑投在回收業界,令一些經濟效益不高的物料得以回收,減輕堆填區負擔,做法更環保。不過,他不同意補貼入口廢料,認為是洋垃圾,應只資助本地回收的物料。
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認為,補貼回收物料差額較可行,他指目前政府推出短期租約土地年期太短,認為延長至10年,才有望吸引更多業界租用。
http://news.mingpao.com/20130703/gaa2.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