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政要名人開棺 查暗殺指控
今年4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智利左翼詩聖聶魯達的遺骸,從長埋地下多年的棺木中被起出,以檢驗是否中毒才身亡。事隔7個月,調查報告否定這一講法,但爭議未因此平息。聶魯達是拉丁美洲近年「掘屍潮」中的知名例子,它們的共通點是多指向本國某段侵犯人權的過去,盼透過驗屍重新發掘歷史真相。
聶魯達(Pablo Neruda)在1973年猝逝,在他離世前,與其友好的左翼民選總統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死於政變,美英撐腰的皮諾切特獨裁軍政府上台,拉開17年血腥歷史的序幕。官方指聶魯達死於前列腺癌惡化,獲其遺孀及管理遺作的基金會認可,惟指他遭皮諾切特政權暗殺之說甚囂塵上。聶氏生前所屬的智利共產黨去年入稟要求開棺驗屍。
暗殺猜疑並非空穴來風,另一智利前總統蒙塔爾瓦(Eduardo Frei Montalva)2004年被開棺驗屍,揭發他原來是遭小劑量芥子氣和劇毒重金屬鉈所毒殺,輿論矛頭指向皮諾切特。
智利並非唯一出現「掘屍潮」的拉美國家,巴西亦在調查前總統古拉特(Joao Goulart)的死因(見另稿)。《紐約時報》指出,掘屍固然令政治人物難以安息,也顯示該地區願意重提懸而未決的歷史爭議。研究過拉美掘屍傳統的美國專家約翰遜(Lyman Johnson)形容﹕「歷史若有存疑之處,逝去的英雄就會繼續發出聲音。」
多審視侵犯人權歷史
有學者認為,早期基督教有交易聖人殘骸的風氣,拉美掘屍傳統可能是其「世俗化延續」,聯合國屬下和平大學的學術期刊《和平與衝突評論》則曾發表研究指,拉美掘屍目的多是重新審視本國侵犯人權的歷史。3名研究者在報告中指出,1996年後拉美的掘屍潮包括四大類:
一、集體屠殺受害者(如危地馬拉、薩爾瓦多和哥倫比亞等);
二、因國家恐怖主義被拘留甚至「被消失」的人(如智利、巴西和阿根廷等);
三、集體暴力死者(如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等);
四、民主政權下死亡個案(如厄瓜多爾和洪都拉斯等)。
總括而言,掘屍對象主要是冷戰中後期右翼獨裁政權橫行時的疑似犧牲者,當年不少政治人物以至普通民眾被特工扣押虐待,甚至「人間蒸發」。1980年代末起智利等國相繼擺脫軍政府統治後,紛紛成立「真相委員會」,接受受害者家屬以至社會組織的申訴。
聶魯達死因仍存疑
掘屍既被視為追查真相的重要途徑,更有反省歷史錯誤的社會政治意義。不過,要從不堪回首的歷史尋回零碎的真相,並非易事,即使掘出屍體也不一定找得出圓滿答案。智利官方本月8日公布聶魯達的開棺驗屍結果,證實樣本未找到化學中毒(如重金屬)痕迹,智共律師並未罷休,質疑聶氏可能死於生物性媒介(如病毒和細菌等),圍繞這名詩人死因的爭議依然持續
明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