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9710|回覆: 1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軍事歷史] 第三帝國的防空要塞—高射炮塔(Flakturm)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11-24 00:16:0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越發激烈化,航空飛行器的發展日新月異,尤其是在大戰的後半階段,美英的戰略轟炸機群對德國構成了極大威脅。1940年8月25日,法國戰役剛剛結束不久,英國皇家空軍就對柏林進行了轟炸。雖然損失不大,但是首次感受到空襲威脅後,除了對英國實施報復性轟炸之外,希特勒立即命令在帝國首都柏林、U潛艇造船廠漢堡和古都維也納建造具有防空功能的要塞炮塔—這就是所謂的“高射炮塔”。(德語:Flakturm,英文:Flak Tower)

在戰爭的前半階段—1940年1月至42年12月之間,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部隊投下了約9萬8千噸炸彈。隨著美國的參戰和其第8和第15航空隊的加入,1943年1月至44年3月之間投下的炸彈達到了初期的3倍—30萬1千噸之多。而在大戰的末期—44年4月至45年4月之間,美英共投下了約145萬7千噸炸彈,是大戰前5年總和的3.7倍。整個對德戰略轟炸裏,共投下了約185萬6千噸炸彈,非戰略轟炸行動裏則投下了約84萬4千噸,二者相加達到了270萬噸之多。這些轟炸對德國以及占領地的鐵路、交通要道、飛機制造廠、坦克制造廠等軍工廠和化學工廠等造成了重大損失。

高射炮塔的建造方案是以德國建築界權威—埃爾馬.維德曼博士在戰前的設想為基礎改進的。依據其設想,在德國南部重鎮慕尼黑的火車站附近建造8座高30米的防空塔,以便應付未來戰爭中,敵國對德國重要目標的空襲。不過,當時第三帝國的官僚們還未充分認識到轟炸機的真正威脅,這一計劃沒有被批準。後人在其構想上加以改進,從而演變成後來的高射炮塔。從其發揮的功能來分類的話,實際建造的高射炮塔分為兩種:G塔和L塔。

G塔(Geschützturm=炮塔或者戰鬥塔、射擊塔),一般為長70米,寬70米,高35米,屬於大型塔。其頂部通常裝備了4門128mm高射炮8門,以及37mm機關炮和作為防禦用的20mm機關槍若幹。人員方面通常為駐紮6名軍官和160名士兵。L塔(Leitturm=指揮塔),長寬高分別為50、25、40(米),相對屬於小型塔。主要裝備雷達以及各種射擊瞄準計算儀器等,同時配備防禦用20mm機關槍。人員配置基本同上,士兵數略少於G塔。因此,通常是兩種塔合在一起作為一個實際作戰單位。戰鬥塔負責防空,不遠處的指揮塔則為其提供數據。(即1座G塔+1座L塔=1座高射炮塔)

另外,除了防空任務之外,由於高射炮塔屬於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壁厚度達到了2.5米以上,頂部厚度通常為3米以上,異常堅固,足以抵擋一般的空襲,因此其內部通常作為一般市民避難場所或者其他公共設施的臨時場所。當然,這些高射炮塔存在的第一目的還是對空防禦。按照設計者的構想,即便無法擊落來襲敵機,高射炮塔本身對敵機來說就是個威脅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空襲。按照計劃,第一期工程是在柏林建設3座(最初計劃6座)、漢堡設置1座;第二期在漢堡的威廉斯堡(Wilhelmsburg)以及維也納的阿倫堡公園(Arenberg Park)各建造1座;第三期則是在維也納繼續建造兩座。 這樣,前後三期工程一共建造了8座高射炮塔。

具體如下:

第一期工程:高射炮塔1號,柏林動物園(Berlin Zoo)、高射炮塔2號,柏林-弗裏德裏希海因(Friedrichshain, Berlin)、高射炮塔3號,柏林-胡姆波爾德海因(Humboldthain, Berlin)、高射炮塔4號,漢堡-聖靈廣場(Heiligengeistfeld, Hamburg),第二期工程:高射炮塔5號,漢堡-威廉斯堡(Wilhelmsburg, Hamburg)、高射炮塔8號,維也納-阿倫堡公園(Arenberg Park, Vienna),第三期工程:高射炮塔6號,維也納-施蒂福特凱瑟那(Stiftskaserne, Vienna)、高射炮塔7號,維也納-奧加敦公園(Augarten, Vienna)在眾多高射炮塔中,以設置在柏林動物園的第一座高射炮塔最為有名。柏林的其余兩座修建於1941年。當時,在“柏林特殊計劃”的名義掩護下,進行秘密修建。下面僅以柏林動物園的高射炮塔為例進行簡單說明。

1940年9月9日,國防軍總司令部發布命令,修建用於柏林防空的高射炮塔。最初,打算修建6座,不過出於種種原因,到最後只完成了3座。整個工程由著名建築家—阿爾伯特.施佩爾(Albert Speer)指揮,具體建設任務則由“托特組織”(Organisation Todt,德語縮寫為OT)來完成。空軍的防空總監施托德曼將軍、哈波爾德將軍以及相關技術工作者討論了高射炮塔相關武器的問題,由於性能優良的海軍10.5cm炮無法轉換成對空炮,最終決定使用現存的10.5cmFlak38/39高射炮(垂直射程約1萬2800米,生產了1900門)作為高射炮塔的防空高炮。

出生於德國北部施威林(Schwerin),曾經負責德國高速公路(Autobahn)和橋梁設計的建築家—弗裏德裏希.塔姆斯(Friedrich.Tamms)教授,於1940年10月1日應“托特組織”的邀請,成為了高射炮塔建造的監督官員,同時他還擔任高射炮塔的具體設計工作。柏林的高射炮塔由4基為1組構成一座G塔,每基的底層基礎部分面積為60平方米,高25米左右,同時每基頂部各裝備一門2聯裝高射炮。因此整個G塔共配備了4門2聯裝高射炮。在距其400-500米遠處設置了L塔。由於L塔上沒有高射炮,只有普通的對空機關炮,因此建築相對較小。 依靠從L塔雷達上傳遞過來的數據,G塔的高射炮和機關炮可以進行精確射擊。另外,L塔上除了裝備自衛用輕型對空機關炮以外,通常還配備了聽音機和探照燈,以便更有效地捕捉敵機。

G塔的輕型對空機關炮通常設置在塔頂部的四個角上,並和高射炮保持一定距離。一方面,是為了不影響高射炮的運用,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自身不受高射炮發射時的聲音及沖擊的影響。因為高射炮的重量達到了30噸,其發射時反沖力會達到約25噸左右。另外,在頂部平臺的下方是炮員們的待命室、居住區、作業室、彈藥室等,在這之間往返時使用自動升降機。在L塔頂部有一個圓形直徑為10-15米的平面臺,上面設置了探照燈和自衛用防空機關炮。L塔的上層構造和G塔基本相同,同樣有待命室、居住區、作業室等。兩座塔之所以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樣是為了避免高炮射擊時的沖擊波幹擾。

1941年3月,柏林高射炮塔1號的建造費用是550萬帝國馬克(德語Reichsmark,縮寫為RM),而位於柏林中心地帶-弗裏德裏希海因的高射炮塔2號,其建造費用竟達到了2400萬帝國馬克。作為比較,當時1輛重型“虎1”坦克造價為30萬帝國馬克,128mm Flak Zwilling40高射炮造價為20萬2千帝國馬克,而戰艦“俾斯麥”號的造價則達到了約1億9680萬帝國馬克,柏林高射炮塔的建設材料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帝國鐵道(Reichsbahn)的運輸。在施工期間,每天有大約1600噸的建設材料,通過鐵路被運到工地附近。高射炮塔外墻的厚度達到了2.5米以上,並被施以灰色+綠色的混合迷彩。在內部構造上,除去地下室以外,通常為5層。每層之間有螺旋形樓梯連接,最上層和頂部之間則使用自動升降裝置。自動升降裝置一共有2臺,除了軍用和搬運貨物以外,還可用於運送傷兵。

G塔內部布局通常為:1層為市民用防空掩體,配備了單獨的電源和供水設施;2層作為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品的臨時保管所;3層可作為臨時醫院,設置近100個床位和2個手術室,有8名醫生、20名護士和30名助手;4層及5層通常是士兵居住區以及軍隊司令部、無線部門、蓋世太保支部等設施,方便他們隨時登上塔頂,參加防空戰鬥。為了躲避空襲,柏林14座博物館裏的重要收藏品被集合起來,統一放到高射炮塔中保存。其中有特洛伊戰爭時的財寶、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各國硬幣收藏、公元前14世紀的埃及王妃胸像等。這些收藏品在1945年3月22日被重新安置到一座礦山隧道中。

高射炮塔內部的醫院曾經收留過以下名人: 1943年末因盟軍轟炸而負傷的著名女飛行員漢娜.萊切(Hanna Reitsch);1944年7.20暗殺事件中負重傷的後因此喪命的魯道夫.施蒙特中將(Rudolf Schmundt,其死後被追授了“德意誌勛章”-German Order);1945年2月8日在奧德爾前線執行任務時被擊落的漢斯.烏爾裏希.魯德爾上校(Hans-Ulrich Rudel,摧毀500多輛坦克的那位王牌飛行員,正是這次被擊落使得他被截肢)。帝國元帥戈林和宣傳部長戈培爾在魯德爾住院期間,也曾經來到高射炮塔內對其進行慰問。另外,在柏林上空進行空戰時,施佩爾和納粹黨高官們常會在塔內觀戰。

1941年4月,柏林動物園的高射炮塔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德國空軍第一防空師(1st Anti-Aircraft Division,負責柏林防空)的艾裏希.克雷斯曼少將(Erich Kreßmann)率部進駐,並把其指揮部設置在高射炮塔內。 L塔的各種雷達設備的運用,主要由駐守在塔內的第123防空營的卡爾.霍夫曼中尉負責。一旦發現敵機接近,馬上發布以下警報:“請註意!請註意!這裏是第一防空師……發現敵轟炸機編隊,正在從A經B向C飛來……各單位請做好相關準備!”雖然高射炮塔在建造時屬於秘密進行的,即便是施工人員也沒有多少人知道詳細內幕,但是如此巨大的塔本身就很顯眼,想要完全掩飾其存在是不可能的。在1941年底美國參戰之前,美國駐柏林大使館官員曾對柏林的高射炮塔外部進行了詳細攝影,並把相關情報傳給了英國。

炮塔擁有自己單獨的蓄水槽和發電裝置,同時還配備了大型烤面包設施。理論上,即便德國投降了,柏林的高射炮塔也可以再堅持1年左右。

(不過,這樣的理論真的能禁得起實際考驗麽?水和糧食從哪裏運進來呢?。。。) 在1944-45年時,被希特勒稱為“最優雅的高射炮”—12.8cm Flak40 高射炮是最有威力的高射炮,而高射炮塔上的雙聯12.8cmFlak40則更是威力驚人。只是,由於構造復雜,不利於量產化,因此只制造了34門,部分安裝在移動列車上,部分配備於德國國內重要地區的防空陣地。柏林的高射炮塔在首都防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盟軍轟炸機編隊飛來之際,高射炮塔實施“彈幕”戰術:在3-4秒之間,所有高射炮以最快速齊射,打出一個240米範圍的正方形“彈幕”,以便給來犯敵機造成最大程度傷害。

高射炮的操作手主要是德國空軍的高炮部隊成員,但是隨著戰爭持續進行,人員嚴重不足,自從1943年開始,允許從蘇軍俘虜中挑選部分誌願者來充當助手,這些誌願者主要來自烏克蘭。高射炮塔不僅僅進行防空戰鬥,它對攻城的蘇軍同樣實施反擊。除了向蘇軍炮兵陣地開火之外,偶爾還會擊毀蘇軍坦克。不過,它自身也同樣受到蘇軍重炮的打擊。 在希特勒自殺之前的1945年4月25日,由於空軍部隊發生任務交接,第81醫療連的64名隊員在維爾納.施塔芬格博士的帶領下,進入高射炮塔。他們和塔內的醫生護士們一起埋葬了戰死者。 同時,一批通信設備被帶入高射炮塔內部,同時防範坦克入侵的坦克警戒部隊也進駐塔內。柏林市內的無線聯絡由高射炮塔來進行中繼,寄托希特勒最後的希望的那份電報—“溫克的部隊在哪裏?他們什麽時候發起進攻?”就是從高射炮塔裏發出的。

在1945年4月25日,剛剛就任柏林城防司令的赫爾穆特.魏德林(Helmuth.Otto.Ludwig.Weidling)將軍冒著炮火,來到高射炮塔內訪問了第1高炮師指揮官奧托.基德(Otto.Sydow)少將,以便了解最新戰況。由於不停地遭受著蘇軍炮火的打擊,高射炮塔隨之不停地輕微顫抖著,除了塔頂的戰鬥人員外,絕大部分軍人和平民都撤到塔內掩體中避難。據空軍醫師法爾塔.赫格爾戰後的回憶,塔內最多時收容了超過3萬人。激烈戰鬥中,火力較弱的L塔內有較大人員傷亡,500余人死亡,1500余人負傷。5月2日淩晨5點,高射炮塔內的德軍全部投降。在朱可夫元帥的回憶中有這樣的描述:“在柏林的中心部,我軍曾經遭受過激烈的炮擊而暫停了前進的腳步……在我們面前的矗立的是高35米、厚3米巨大混凝土要塞。我軍集中使用了重炮進行轟擊,仍然未能摧毀它。要塞頂部的高射炮不時地對我軍坦克和伴隨步兵開火……它構成了柏林中心部的重要防線……”在德國戰敗後不久,這裏曾經被作為臨時醫院接受了數百名患者。到1969年為止,經歷了幾次爆破後,這座高射炮塔被完全摧毀,現在作為動物園的野鳥區和植物園對柏林市民開放。

被稱為“高射炮塔2號”的弗裏德裏希海因高射炮塔,位於柏林中心約3公裏處。1941年1月20日,該塔的建設決定被批準。預定計劃是在公園中央建立一座G塔,距其350米處建立一座L塔。到同年4月,兩塔的建設工程基本完成。塔高為39米,L塔的指揮官是空軍第123防空營的卡爾.霍夫曼中校。為了躲避轟炸,從1944年秋開始,凱撒.維爾赫魯姆博物館的1636幅美術繪畫被運到了此處的高射炮塔內保存。1945年5月2日德國投降後,霍夫曼中校和部下們成功地突破了蘇軍包圍,蘇軍占領了這兩座空塔,並放火焚燒了內部。戰後,塔內保存的若幹幅美術作品曾在公開場合參加了拍賣,但是這些藝術品究竟是通過怎樣的渠道得以幸免的,至今不詳。1946年,兩座塔均被實施了爆破,爆破殘骸被清除。

作為柏林的第3座高射炮塔,它的歷史可以從1941年6月19日開始計算。同日“托特組織”的領導人托特和弗裏德裏希.塔姆斯(Friedrich .Tamms)教授到訪此處進行實地考察。隨後,開始了建設工程。工程從41年10月持續到42年4月,共耗資約900萬帝國馬克。高射炮塔3號共5層,塔壁厚度為2.5米以上,並用螺旋狀混凝土結構進行加固。在施工過程中,動用了800多名外國工人,他們來自法國、荷蘭、意大利、比利時、南斯拉夫等國。指揮塔完成後,在G塔頂安裝了10.5cm高射炮,並於1943年1月16-17日和經過此地的盟軍轟炸機進行了首次戰鬥。到大戰結束時,這座塔共擊落32架盟軍飛機。

1943年1月至8月之間,G塔的主要武器是10.5cm高射炮,之後得到了強化,改為聯裝的12.8cm高射炮。在G塔頂部的向外突出部位,配備了3.7cmFlak36/37對空機關炮和2cm對空機關炮,後更換為威力更強的3.7cmFlak43對空機關炮。只是,Flak43操作時經常出現故障,不甚理想,又被更改為迎擊低空飛行敵機的對空機關槍。 之前曾提到過,高射炮塔可以作為市民的臨時防空掩體,而在胡姆波爾德海因高射炮塔旁邊,可以通過火車站和地下通道相連,共可容納4萬人。因此,在柏林戰役的最終階段,相當多的軍人和市民把這裏當作了避難處。負責防守此地的德軍指揮官把指揮塔L塔作為總指揮部,並依靠G塔頂的重炮支援,組織了突擊隊,對攻入柏林市內的蘇軍第12近衛軍實施反擊。

蘇軍實施了有組織的重炮火力打擊,並把目標鎖定在高射炮塔的弱點—厚度僅為6cm的裝甲門窗部分。結果,炮塔的眾多裝甲門窗遭受了重炮直擊,炮彈直接在塔內炸裂,眾多空軍官兵戰死。另外,蘇軍士兵爬到周圍的高層大廈上,對高射炮塔頂部的高炮操作手實施狙擊戰術,同時大批T34坦克包圍了炮塔,對裝甲門窗實施集中火力打擊。在蘇軍的重重打擊之下,這座高射炮塔裏的德軍於1945年5月3日淩晨零點投降。戰後,1947年10月開始,對這座炮塔實施了多次爆破,現在僅殘留一部分,作為紀念碑來紀念那段歷史。

美軍對這些防空要塞的評價如下:高射炮塔是一種大膽的防空戰術的體現。它的構造設計優秀,結構堅固耐用,作為防空要塞非常稱職,既可預警,又可防空,並在其他方面(作為市民防空掩體、綜合醫院、防空博物館等)有靈活運用。 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博士曾聲稱:“這(高射炮塔)才是讓人驚嘆的真正的防衛設施!”。柏林市民對此反應冷淡,甚至有人反語道:“這(高射炮塔)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棺材”。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2#
發表於 2012-5-24 21:33:33 |只看該作者
915075149287905285.jpg
早期防空炮塔实物

德国巨型防空炮塔主要有三代,结构图如下:

(从左到右分别为一代、二代、三代炮塔)

其中最先建造的是位于柏林的三座70.5 × 70.5 × 39米的巨型炮塔,炮塔墙厚3.5米,可有效抵御大多数盟国炸弹的攻击。

(柏林炮塔,高台上是双联装128口径高炮,裙边上是37高炮)

(双联装128高炮今昔)


这三座巨型炮塔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火力区,有效保护了柏林市中心区的空域安全。


(著名的动物园大炮塔)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人在设计防空炮塔的时候就已经将其赋予了居民防空洞的副作用,在柏林战役时期,设计容量为掩护一万居民的炮塔,最终涌入了多达三万名的当地居民。

在柏林经验的基础上,德国在汉堡、维也纳、慕尼黑等盟军都市空袭的重灾区均构筑了不同类型的防空炮塔,其中一些保存至今。

(维也纳地平线上矗立的防空炮塔)

与日本一样,虽然德国人在具体的战术方面经常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奇妙之举,但这些都无法使其摆脱灭亡的命运,毕竟,他们进行的是非正义的战争,而且是一场蛇吞象的非正义战争。

(一代炮塔)

(二代炮塔)

(三代炮塔)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11-25 22:17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