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化學生物數據演算 創藥效指標掀檢測革命
中醫藥近年於全球各地都引起關注,部分病人遇上奇難雜症,更會視中醫藥為「最後救星」;但對於國際醫學及科學體系來說,要讓中醫藥「名正言順」取得地位,還遠有頗長的一段路途需要走。香港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便從中藥標準方面入手,將3D指紋圖譜化學分析、中藥臨床生物療效資料,以及計量學的數據演算結合,研發出可靠快捷的「QPAR」檢測技術,革命性地以中藥的「藥效」作指標,並標示出其不同活性如「抗氧化」、「免疫」的有效程度。而透過累積數據庫,未來更可望讓不同的中藥產品進行更清晰科學化標示,有助打開中藥「通往世界」的一扇門。 ■歐陽文倩
中藥養生效能高、副作用少,但卻難獲國際醫療系統承認其藥物身份,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中草藥難辨真偽,亦欠廣獲認同的科學化標準。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客座教授周福添和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施文遠,便成功結合化學、生物及數學方法,首創「QPAR」(Quantitative-Pattern-Activity-Relationship)技術,建立集辨別藥物、識別活性成分、預測療效三大功能於一身的檢測系統。
療效結果建資料庫析成分
中藥要如何辨別呢?除傳統上主要以肉眼或氣味分辨草藥特徵外,近年科學界會透過化學分析,將由數十種以至數百種不同成分混合而成的草藥,以指紋圖譜標示出不同物質的波長及含量,理大「QPAR」團隊並進一步製作出更先進的3D指紋圖譜,為同品種但有差別的中藥,打造出一張張獨一無二的「3D身份證」(見另稿)。
不過,這只是QPAR的首部分,另一方面,研究人員還會透過生物醫學方法,測試有關中藥於細胞層面的活性程度,例如在對抗癌症時,藥物於免疫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免疫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及抗氧化(Antioxidation)等方面的表現,研究並需要累積一定數量的同類型中藥、或不同方法烹煮的相關療效結果。
QPAR國際發明展奪金
藉以上種種檢測,將中藥「3D身份證」與其療效結果,以計量學數據處理進行對照,除可以建立成一個數據龐大的資料庫外,更可藉統計學方法,識別出中藥各種成分中,哪些才有抗病活性,而不需要將其成分逐一拆解及分析。施文遠介紹指,在QPAR技術下,當每種中藥能完成50個樣本資料,「以後處理其他同類藥物,只需做好化學檢測,再將結果拿去資料庫做對比,更可分析出活性成分及預測其特定的藥效」。
目前,QPAR在預測中藥黃蓍在抗癌、免疫等指標方面的準確度已高達92%,更於今年「第四十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取得金獎。周福添期望,透過QPAR系統,日後能為中藥或中成藥製作比「成分標籤」更先進的「藥效指標」,例如「抗氧化指標8」、「免疫指標7」等,「當消費者購買不同售價中藥品時,即能知道那是否物有所值。」
科學化指標展中藥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