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84|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乙未之役不容教科書草草帶過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1萬

主題

44

好友

1萬

積分

公民

律   師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1-21 01:31: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乙未之役.jpg 戚嘉林

關切兩岸事務者周知,台灣民眾國家認同改變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歷史教科書的「去中國化」與「台獨化」。


近七千人死 課本淡化

目前市面上共7個版本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筆者曾詳閱其中兩版本,姑稱甲版和乙版。就以1895年日本侵略台灣的「乙未之役」為例,自1895年5月29日日軍登陸,至8月20日的4個半月武力占領期間,日方在戰場上清點犧牲陣亡義軍即6,670人,傷者估計應以數萬計。當時台灣總人口約僅300萬,今天台北市人口亦約300萬人,試想如果今天台北市在連續4個半月內因日本入侵死亡7,000人,傷數萬人,將是何等驚天動地巨變!但甲版僅用半頁篇幅敘述此事,約全書232頁的四百分之一,乙版所用篇幅約不足一頁,約全書210頁的二百分之一,亦即不符歷史的比例原則,淡化日軍侵台之役。

「乙未之役」,甲版詮釋成台灣人抗日「······台灣人的初步抵抗失敗」,各地義軍抗日是「保衛鄉土」,乙版的義軍亦僅台灣人如姜紹祖、吳湯興和徐驤等,義軍抗日是「保家衛土」「······充分表現台灣人民保家衛土的感情」,兩本似與台獨史觀不謀而合,義軍只是保衛鄉土,而非保衛祖國保衛台灣,完全不提祖國內地官兵在台與台灣同胞同命運的浴血抗日。

當時朝廷已下割台之詔,令所有文武大小各員著即內渡。斯時,清軍不乏遵旨內渡,但也有許多官兵(粵勇、廣勇、湘勇和淮勇)抗命,拒絕撤離,保衛祖國保衛台灣,以義軍為名,和台勇(土勇和客勇)聯合從事武裝抗日戰鬥,總兵陳得勝、副將楊載雲(楚人)、黑旗軍統領吳彭年(浙江)、統領楊泗鴻、黑旗親兵管帶袁錫清、幫帶林鴻貴等均在台灣力戰日軍身死。當時的台灣菁英吳德功頌稱諸君屍骸委諸白楊衰草之間,中朝未下旌忠之詔,豈不哀哉!


英勇內地官兵 被妖魔化

10月21日日軍入台南市,是時黑旗軍群集海口不下8000餘人(後因拒交武器財物遭日軍集體屠殺者700餘人、潛逃遭捕殺者350餘人······倖存者5100餘人,日本派船將之遣送福建金門)。此一數據證實,當時是有數以萬計內地官兵留下參與乙未之役,日方戰史也多方記載其與黑旗軍戰士戰鬥慘烈之狀,甚至拍攝黑旗軍士兵陣亡照片或繪圖以示兩軍近戰肉搏,崇其英勇,但我們自己的教科書確將之一筆勾銷。

乙版在其記述的極其有限文字內容,還不忘對祖國兵勇敗落那幾天行徑加上那麼一句「基隆失守後,潰敗的兵勇沿途掠奪施暴」,藉機妖魔化祖國兵勇。但相對戰勝者日軍一路南下,(日方描敘)縱橫屠斬、肆意甚歡、遍地死屍、焚燬民宅、民家俱火、草木皆焚、煙燄蔽空、甚至漫天火光綿延數里的大規模戰爭殘酷暴行等長達4個半月慘境,乙版隻字不提。

前民進黨主席說歷史應該依附史實與史觀,在表述「乙未之役」如此重要的這段歷史,我們應本諸台灣主體觀,反映那段我們台灣義士慘遭殺戮的史實,及內地官兵為台灣埋骨台灣的史實。

作者為大學教師

中時電子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11-25 17:03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