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港府早前宣布暫不增加活牛代理,理由是內地同樣面對活牛供應緊張問題,本報深入調查發現,供求關係嚴重失衡,導致大量廉價美國「儲備肉」非法輸入內地,對市場構成嚴重衝擊,有內地業界權威認為,當局雖已視牛肉為戰略物資,並大力推動養牛業,但要穩定供應尚需時日。由於內地活牛荒惡化,恐怕沒有多餘活牛供港,相信市民仍須一段時間捱貴價牛肉。
糧食關係到國家安全問題,去年中國穀物進口量接近一百五十億公斤,大豆進口量更突破六百億公斤,佔內地八成市場份額,當中美國大豆佔約四成,形成壟斷;牛肉也面對同樣挑戰,中國牛業協會會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遺傳育種研究室主任許尚忠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牛肉絕對不能大豆化!」
許尚忠透露,由於近年飼養母牛虧本,令不少農民卻步,直接導致肉牛產量下降,現時每年產量約為六至七百萬噸,只能滿足市場六七成需求,餘下三成多缺口需依靠進口,也間接導致市場充斥走私肉,擾亂市場秩序。
靠進口牛肉憂「大豆化」
廣西一家肉牛企業負責人透露,內地市面購得的走私凍牛肉,價格比內地牛肉便宜,當中不少從美國走私過來,部分更屬儲存多年、原用作戰略物資的「儲備肉」,不少食肆因價格便宜而購入。此外,從緬甸等地走私過來、背上有駝峰的活牛,近年也愈來愈多,記者在廣西桂林和東莞橫瀝的牛墟,均發現有人拖着緬甸牛到場等待買家。
為防範牛肉市場「大豆化」,許尚忠稱內地當局已意識問題,近兩年致力提高農民養牛的積極性,重點補貼飼養母牛項目,令飼養母牛扭虧為盈,現時養一頭母牛平均可賺二千元人民幣,不少農民已再養母牛,未來產量有望提高,但因需求仍續增,預計到二〇二〇年時,內地每年需求將達二千萬噸,須將產量翻倍,再增產一千二百萬至一千三百萬噸牛肉,才可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充滿挑戰。
議員倡港復進口東南亞牛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認為,為確保活牛供應,本港應研究恢復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做法,從東南亞輸入活牛,認為北區一帶仍有碼頭等設施,理論上可行。全港新鮮牛肉零售批發商聯席會議召集人許偉堅認為,本港活牛巿場日漸萎縮,投資者短期內難以回本,未必有人願作長期投資。
據悉,內地當局在「全國牛羊生產發展規劃(二○一三—二○二○年)」中,已訂下每年牛肉進口量平均增長百分之二點六的目標,務求適度進口確保供應。王國興表示,有關規劃也有助穩定供港活牛數量,建議中港政府建立恆常機制,長期監察供港活牛數量、品質及價格。
星島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