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佔領行動及連串反水貨客為名的示威活動影響,本港今年一月份零售總銷貨額較去年同期減少近八十億元,按年下跌百分之十四點六,創金融風暴完結後的十六年來最大跌幅的一月份紀錄,亦是自八一年有紀錄以來的第二個最差一月份。有經濟學者認為本港零售業下跌有多個原因,包括連串針對內地客示威活動,建議當局擴展旅遊點及購物點,以減少市民與內地旅客之間衝突。有立法會議員擔心,如零售業持續不振,會影響數十萬名從業員的生計,要求警方對滋事分子予以嚴懲。
統計處昨公布今年一月份的零售總銷貨額達四百六十六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八十億元,按年下跌百分之十四點六,有關跌幅僅低於九九年一月份的按年跌幅百分之廿點七。如按單月份跌幅計算,今年一月份的跌幅僅略低於百業蕭條的○三年沙士期間,當年四月份曾出現按年下跌百分之十五點二。期內五大類別銷貨額全面「插水」,最受影響是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其次是服裝。
促嚴懲違法分子 重建信心
政府發言人解釋指,今年一月份零售業銷售額錄得顯著的按年跌幅,部分原因是農曆新年分別在去年一月及今年二月出現,故有關變動受到某程度影響,故應以今年一月份及二月份的零售業銷售數字綜合分析。不過,不少行業均指,今年農曆新年的銷售情況明顯不及去年,又指部分市民將水貨客與旅客混為一談,加上連串反水貨客的示威活動,令內地客以為香港不再歡迎他們。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認為,零售額下跌肯定是受佔中影響,加上「鳩嗚團」搗亂,侮辱內地客,令人反感,破壞了香港形象;他擔心長此下去,旅遊零售業從業員生計也受打擊,經營者亦難以維持生意。他認為問題關鍵在於一小撮人搗亂搞事,警方及法庭需嚴懲違法分子,不可縱容,否則難以重建內地人來港旅遊消費的信心。零售界立法會議員方剛指,內地媒體不斷播放近日有關反水貨客示威活動,令內地人以為香港不再歡迎他們:「我(內地人)去全世界都歡迎我,係得香港唔歡迎,咁我點解仲去香港呢?」
學者倡擴購物點減衝突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說,一月份零售額下跌有多個原因,首先是去年與今年的農曆新年出現在不同月份,其次是內地反貪,旅客減少購買奢侈品;而連串反水貨客示威亦令部分內地客卻步;最後是內地客消費模式改變,以前很難來港,於是會買很多東西,而今則容易來港,他們轉買日用品,價值自然減少。麥認為,香港承受量有限,即使再多內地客來港,亦未必引起他們的購買意欲,政府如想零售業持續增長,必須擴展旅遊及購物點,例如邊境購物城,既可創造就業機會,亦可減少旅客湧到市區購物,減少衝突。
東方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