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張奇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雖然我國的石油戰略儲備還未達到“及格線”,但也並不像目前看到的這麽差。
時代周報記者 趙天琦 發自廣州
1月2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結束對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國的國事訪問後返回北京。習近平將新年的首次出訪選在中東三國,頗有深意。
作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上的關鍵節點,習近平此次訪問的中東三國,均加入了剛成立的亞投行。此次出訪,習近平主席將加強合作作為主要目標,與沙特、伊朗分別宣布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與埃及則發表了關於加強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五年實施綱要。
實際上,在國際油價持續下跌的背景下,作為中國最主要的石油進口渠道,中東地區的能源問題無疑更受矚目。在國際油價跌入低谷的2015年,我國的原油進口量不斷攀升。根據海關總署1月13日發布的初步統計數據,我國在2015年的原油進口量同比增加了8.8%,達到創紀錄的3.34億噸(大約670萬桶/天)。
在進入“新常態”、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國內石油需求量並無明顯增長,大量進口的石油主要被用於填補之前一度空缺的國家石油戰略儲備。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著名能源專家林伯強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番油價下跌,是我國加快石油戰略儲備的黃金時期。如果今明兩年的石油持續維持在低價位,中國將在這兩年內完成國際能源署設定的90天安全標準線。”
低油價“利弊共存”
2016年1月13日,紐約市場原油價格盤中短暫跌穿每桶30美元,為12年來首次。對比2008年原油價格每桶147美元的時光,實為冰火兩重天。
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張奇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油價的波動主要受供需影響,但此輪的暴跌與之前有明顯不同。從供給端來看,美國發起的頁岩氣革命嚴重衝擊了石油產業,同時頁岩氣的價格比想象的要低很多,並不會輕易被OPEC擠出市場。相反,OPEC的石油輸入占比從原來的50%左右下降到了現在的30%左右,這個比例已經無法支撐其調節市場、決定市場的能力了。此外,從需求端來看,全球經濟放緩,即使是中國都已經進入經濟‘新常態’,放緩了經濟發展速度,對石油的需求量也隨之降低。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即使OPEC決定減產也不能左右石油價格,反而會失去原有的市場份額。”
油價暴跌中,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仍然高達60%左右,習近平剛剛出訪的中東地區就是中國石油的主要進口來源:在2015年的中國石油進口中,僅沙特和伊朗兩國就占了四分之一。
2015年4月,我國以每天740萬桶的進口速度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張奇認為,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國際油價長時間維持在較低水平,對中國的發展可謂“利弊共存”。
張奇向時代周報記者具體解釋說:“雖然我國的石油進口量很大,但我們自身也是石油生產國,並且有些地方的生產成本還很高。油價的暴跌,對石油生產行業造成了一定的衝擊,但同時,低油價對於一些以石油為原材料生產的行業來說,成本又大大降低了。總之,較低的油價為我國加快石油戰略儲備創造了機遇。”林伯強則更加觀點鮮明地認為,低油價對中國而言,“利大於弊”:“對我國的宏觀經濟而言,石油價格的下降是利好消息,我國可以借此大大節約能源採購成本。只要不出現對石油過度依賴和過度使用的情況,負面影響是很小的。同時,中國石油戰略儲備也因此進入黃金時期,應該好好把握。”
石油儲備基地迎頭趕上
自2015年年底兩次暫緩調整成品油價格後,國家發改委於2016年1月13日發出通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推進價格市場化。在新出臺的成品油價格調整機制中,發改委為成品油價格設置了“天花板價”和“地板價”兩項限制,將國內的成品油價格波動範圍控制在40-130美元/桶之間。林伯強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成品油價格新機制的出臺,主要說明中國不想低成本地消費資源:“當國際油價低於每桶40美元時,中間產生的差價將會用於節能減排、處理汽車尾氣等環境問題的解決。”除此之外,張奇認為:“‘地板價’的設置也有出於保護國內油企的考慮。同時,過低的原油價格可能會導致消費增多,從而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壓力,這對我國能源結構調整來說也是不合適的。‘天花板價’的設置則需要我國有足夠的石油戰略儲備,才有能力保證價格維持在合理區間。”
早在2003年,中國就已經開始籌備石油儲備基地,但就目前的數據來看,交出的成績單並不樂觀。
國家統計局網站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中,國內共建成舟山、大連等8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總儲備庫容為2860萬立方米。國際能源署設定的一國石油儲備的安全標準線是90天,按照這個標準和我國2014年的石油消費量推算,想要達到安全標準線,中國的石油儲備量應為1.27億噸――與目前僅為約2500萬噸的儲存能力相比,中國離“及格線”還很遠。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西方國家豐富的石油儲備。據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統計,日本石油戰略儲備及商業儲備庫存量合計達180天左右,美國為150天,法國超過180天。對此,張奇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雖然我國的石油戰略儲備還未達到“及格線”,但也並不像目前看到的這麽差。“我最近看到了一些新數據,有的說是已經達到了30-40天,有的說是50天,總體來看,應該不超過50天。”林伯強同樣認為:“目前最新的石油儲備數字還沒有出來,去年石油大幅度進口,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用於戰略儲備的,所以現在中國石油的實際儲備量肯定高於目前看到的數字。如果今明兩年油價維持在較低水平的話,達到90天的安全標準線是沒問題的。”
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建設規劃顯示,計劃用三個五年的時間完成三期共7000萬立方米的戰略儲備。其中,一期規劃中的舟山、鎮海、黃島及大連四個基地已於2008年建成,並於2009年上半年注油完畢;二期規劃中的獨山子及蘭州儲備庫也已於2012年一季度建成投產,但注油緩慢。天津、黃島二期則分別於2013年11月、2014年6月投用,惠州儲備庫主體裝置也已完成,但錦州、舟山、湛江儲備庫建設較為緩慢。
林伯強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此前的石油儲備不夠充足,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儲油設施的空缺,但是我國建設設施的能力是很強的,一旦這方面跟上,石油儲備也會不斷完善。”張奇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除了儲存空間不夠,此前較高的油價也是阻礙我國石油戰略儲備的原因之一。“2014年中之前,油價一直較高,在高價時買入顯然是不合適的。跟發達國家相比,想要儲存石油,我們無法承受那麽高的價格。”
民間商業儲油發力
正值油價低谷,再加上石油儲備基地建設的加快,國家石油戰略儲備由此步入黃金期,也讓民間商業儲油業迎來大好時機。
在歐美、日韓等國的石油儲備中,民間機構、商業石油公司占有較大比例。其中,美國民間儲備占其石油儲備總規模的2/3,日本則占46.4%―商業石油儲備在中國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相關研究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共擁有8萬餘家民營石油企業,總儲油能力達到2.3億噸,但政策原因導致其缺少油源,目前這些油庫基本處於閑置狀態,得以利用的僅有幾十萬噸庫容。對此,張奇向時代周報記者解釋:“民間儲存規模雖然大,但是也比較分散,很難進行監管。油庫的使用,無論從安全角度還是戰略角度來看都十分重要,需要一定的標準。此外,對於民營企業的石油進口剛剛開放,還沒有完全放開,所以導致了一些儲存空間的空置。”
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在印發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中同樣提到,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儲備建設,建立企業義務儲備,鼓勵發展商業儲備。
在當前低油價的行情下,用社會儲庫代替戰略儲備庫的做法已經開始。截至目前,國家一期、二期戰略庫儲存原油(不包含社會儲庫代儲)達1800萬-1900萬噸,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戰略儲備庫及部分社會庫儲備原油一共為2610萬噸。以此計算,社會儲庫代儲量占總儲量的27%-31%。新華社公布的原油商業儲備庫數據則顯示,截至2015年6月,中國原油商業庫存3283萬噸,加上國家戰略儲備庫存2610萬噸,中國原油累計庫存5893萬噸―雖然距離90天的目標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民間商業儲備已經開始發力。
林伯強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民間的商業儲備與國家戰略儲備不同。商業儲備主要是出於盈利目的,而戰略儲備則是出於能源安全的考慮。民間石油儲備增多對於整個國家來說是好的,但同時要注意,不能過分依賴民間進行石油儲備。”
人民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