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紓緩過度捕魚對海洋環境的破壞,本港於2012年年底禁止拖網捕魚。本地一項跨院校研究比對禁拖網後2年半的數據,由於海底表層沉積物中的有機物增加29%,令採樣單位底棲生物(即通常出沒於水域底部的生物)物種,由平均27.5種增至48.3種;而每0.5平方米採樣區域沉積物樣本中,發現的底棲生物也由平均253隻增至848隻,增加近2.4倍。研究團體指,對比禁拖網前後的瀨尿蝦,其中一種類重量更增加了88%,長度亦增逾20%,顯示禁拖網有助恢復海洋底棲生物的多樣性。
由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化學系講座教授梁美儀領導的跨院校團隊,在本港禁拖網前後,研究了28個香港水域,並在每水域採集5個沉積物,發現比對禁拖網前後,水底生態有所恢復。研究指禁拖網後,水體中懸浮固體含量減少1.36mg/L,表層沉積物中總有機物的平均含量增加1.6mg/L,反映對海底干擾減少。
梁指出,拖網捕魚後除會令底棲生物減少外,其翻起的泥痕影響範圍十分大,令水底有機物會浮在水中,甚至溶解,而底棲生物食糧往往就是該些有機物。他指今次研究令人鼓舞,比起2004年,禁東部水域捕食性蟹增加5倍,西部則增逾12倍,研究更發現瀨尿蝦平均重量及長度均有所增加,常用來煲湯的牛鰍魚重量亦有增加,其生態鏈級別更有所提高。他預料隨禁令實施愈長時間,未來水底生態將進一步改善。
不過,梁指在南部水域發現合法捕魚活動增加,該水域生態未有顯著改善,建議政府可設休捕期。他又提到填海對海洋生態影響嚴重,故「明日大嶼」計劃要平衡土地需求是否蓋過海洋保育,又建議若政府要填海,應預留空間建設人工濕地等,保育生態。
團隊又指,研究過程中困難重重,如一些發現的蟲類難以辨認,需送往外國專家識辨。該研究早前獲研究資助局批出730萬港元資助,並已再獲得環境保護署資助120萬港元,在今年夏天再次進行相關研究。
東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