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過去3篇的專題報道從藥物開發、中藥檢測、理論治療的研究發展,說明本港中醫藥方面的優勢。但要真正發展出完整的中醫藥產業,香港目前還面對經費少、未正式納入公共醫療體系、欠中醫醫院支持的三大困境,所以即使擁有作為中醫國際平台的優勢,仍無法實現目標。身兼政府中醫藥發展委員會籌備小組成員的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梁榮能及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分別說,香港需要著力提高中醫於社會的地位,同時政府也應推動建立中醫醫院、製作「臨床實踐指引」,才能完善中醫發展體系。 ■歐陽文倩
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點,既可向外國人以科學語言闡明中醫藥,在相關研究上也享有背靠祖國的優勢,但呂愛平認為,要有效發展中醫,香港目前還面對三大困境,「第一是經費少,本地中醫學院難以培養更多學生,而且畢業生待遇欠佳,這就直接導致年輕人難以投入中醫界」。梁榮能也稱,香港中醫教育資源缺乏,以人數計西醫每年有600個畢業生,但中醫卻只有90個;而大學單位撥款方面,中醫學生每年只約20萬港元,與西醫、牙醫每年補貼達60萬元至100萬元比較,少得可憐,「而且中醫連在香港實習的位都很少,大多數都要去內地實習」。
不能轉介病人 減求診意慾
第二個困境是中醫在正式納入公共醫療體系方面還有很長的路。目前香港有16所公營中醫診所,但因要自負盈虧運作,醫藥費難免較西醫貴,難以提升市民求診意慾。梁榮能過去10多年一直爭取提升中醫地位,但他坦言有關方面進步甚少,令中西醫之間仍有較多不平等的地方,現時全港註冊中醫逾8,000名,制度上卻不受重視,「開病假紙的資格,也是近年才終於爭到;但中醫現在仍未能轉介病人,即使是跌打醫師也沒法給病人寫轉介信去照X光,這樣自然少了人願意看診」。
浸大前年在其十年發展大計中,將設立中醫教學醫院列為重點,並會與志願團體合作,計劃投放8億港元龐大資源。呂愛平稱,那正是為處理香港中醫欠缺醫院的第三個困境。他解釋,要有醫院才會有住院病人,這樣才能獲得完整和系統的病歷紀錄,及宏觀臨床數據,以進一步作中醫醫學方面的研究,「沒有醫院,連化驗都不能做」。
內地規模更大 國際化急速
呂愛平又指,內地中醫藥規模遠比香港大,近年國際化及學術水平也快速提升,令香港要發展中醫藥的時機顯得迫切,「若現在不抓住機會,5年至10年後內地已可以自己做好國際化工作,香港優勢也會漸失」。他指,日本早年曾吸納不少中醫師於當地研究,但近年已越來越少,正是中醫藥競爭力及影響力下降的例子。
規範治療方法 制臨床指引
在建立中醫醫院外,呂愛平認為香港亦要進一步規範化中醫治療,有系統地實行「臨床實踐指引」,先將病症分門別類,找出同領域專家商討治療方法,尋找共識方案,以後遇上病症,不同背景的中醫師都可翻查「手冊」,參考「專家之言」對症下藥,「具體操作手法比較複雜,預計每個領域約要60個專家,找出10個常用的治療方案,根據3輪討論意見去作出統整」。由於工程浩大,他期望能由政府牽頭,並參考內地數量較多的臨床研究開展討論,效率也可提高,「當我們製作屬於香港的指引時,可用西醫以至國際學者能懂的語言去撰寫,那會是讓中醫走向世界的重要一點」。
http://paper.wenweipo.com/2012/12/28/HK1212280037.htm
靠政府{:sodizz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