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0326|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審視Path 3.0:歡呼雀躍還是冷眼相待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1萬

主題

44

好友

1萬

積分

公民

律   師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3-12 15:08:4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Path.jpg 相對於Path的私密社交模式和市場前景,設計和美工對這款產品的直接推動作用要明顯得多。3月7日,私密社交應用Path更新到3.0版本,風頭一時大盛。

兩天之後又有新聞稱3.0版Path應用上線24小時內創造的收入已超過Path誕生2年以來的總和。這讓許多開發同行興奮不已,認為或許找到了一個可靠的盈利模式。其對微信的商業化說不定還有一些啓示。但認真分析Path 3.0目前成功的原因,大概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設計的勝利

Path取得如今的市場地位,與其設計,或者更直接一些,美術設計,是分不開的。相對於Path的私密社交模式和市場前景,設計和美工對這款產品的直接推動作用要明顯得多。在中國大部分Path用戶,都是被其外觀所吸引——而這批用戶又是圖片分享的主力,與Path本身的產品調性匹配。

這些Path的擁躉有一些共同的標簽,比如追捧喬布斯對於樣式和顏色的挑剔。

Path apps.jpg

而在Path上,他們再次找到了共同語言。也因為這樣的價值取向,所以Path在商業上的成果令他們非常興奮。似乎“設計可以引領移動互聯網商業成功”得到了證明。而這些愛好設計者的價值也得到了提升。

小眾應用的商業化典範。Path無疑是一個小眾應用。也許與通訊錄匹配後大家都可以在自己電話本裏或多或少找到一些開通的Path的號碼。但是要聯系他們時,除了傳統的電話短信,首選還是微信微博。一個非主流的社區能夠得到商業的成功,為目前在細分領域掙紮的社區產品樹立了信心。

為設計付費

這與第一條還有所不同。為此歡呼的未必是社區產品的開發者和設計者,而是更為下遊的插畫師和民間設計者。這些人群在過去向許多平台推出自己的作品,例如皮膚、表情等,在移動互聯網上對於各個ROM的深度美化也是其獲利途徑之一。

當Path證明“表情商城”是可行之後,對於這些人群無疑是重大利好。這些人群只有在社區和平台有穩定收入的情況下才能從中直接分得利益。而如果社區和平台是依靠他們的作品來變現的,那麼他們的價值也會得到重大提升。
但對於這三個人群,我卻不得不在此潑冷水了。

Path的商業化,遠沒有表面看到的這麼光鮮,而要在國內推廣,更是難上加難。

Path shop.jpg 在3月7日Path更新3.0版之後,其創始人戴夫·莫林即刻邀約媒體對其進行了與商業化相關的報道,並且早早的透露出“商業化成功”的信息。這非常像是一種過渡營銷的舉措。

有趣的是,由於在外媒報道中特意提及了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的快速增長,所以僅有的幾篇報道被國內媒體反復地翻譯轉發和改寫。當需求和目的過於明確的時候,此間傳播的內容就值得質詢了。

在美國,Path雖然可以堪堪匹敵Facebook Message,但由於後者與facebook綁定,社交關系的遷移可能性不大;而Path極有可能在下一階段被某個新產品替代——事實上,Path其中的社交關系也是從用戶原有的其他平台關系中提煉出來的。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後,這些關系可能被遷移到其他平台,或者被用戶再次重新提煉。

對於Path來說,半年前無疑其估值的高峰,而從現在開始不久後,很可能有新的社交產品形態誕生,這對於Path的資本表現不利。而IM的新故事加上商業化舉措無疑會使得Path從一個概念產品向一門成熟的生意轉變,對於Path股東在二級市場的交易大為有利。

所以無論從Path傳播的內容還是傳播的節點來看,其目的性都太過鮮明。以至於讓人想不質疑都難。

可以想見,在這一輪密集的話題之後,Path的營收壓力不小。過早的打出了底牌,就只剩下兩條路:大勝或者大敗。

在Path還沒有成為一個強需求產品的時刻,戴夫·莫林在鋌而走險。而對於中國開發者而言,這個險還不是誰想走都可以走的。

中國開發者推出的設計先導的產品不少,大約是受Path影響較深,設計感強的產品無一例外一水的小清新風格。而且對於細節的苛求到了用戶都難以察覺的程度。比如說筆者曾被告知Path最成功的設計是那個刷新頁面時的小時鐘——是的,也許有許多用戶喜歡這些小細節,可是筆者如果沒有聽到這個說法完全沒注意到那是個小時鐘。看上去小時鐘比微信朋友圈的萬花筒要好看些,但是大部分用戶會注意到甚至在乎嗎?值得懷疑。

設計先導的產品在中國註定是小眾產品。在國內這個有巨頭壓力的市場環境下,小眾產品的生存條件遠不如歐美發達國家市場。最為悲劇的是,小眾產品雖以設計見長,但最後總是被巨頭的功能和用戶群吃掉,這不是開發者一己之力能夠左右的。

所以即便Path已經收到百萬美金級的收入,國內可以複製其經驗的小產品也幾乎沒有。更不要說建立設計師生態來收費了——這需要的商務和渠道資源不是中小開發團隊能夠勝任的。看看小米手機的收費主題商城運營如何,便可一窺端倪。

Path不適應中國國情的地方在於這不是一個強需求應用。

一個深度移動互聯網用戶用智能手機拍了一張照片之後,在國內至少有十幾個已經成熟的平台可以發表和分享。且不說微博、微信,啪啪、陌陌、人人、花瓣、圖釘再加上Path的那十來個嫡系“門徒”,哪個不是在吃Path的市場?

但是垂直領域的強需求應用和Path的商業化路徑是匹配的。比如專門面向設計師的圖片社區、和工作業務有關的垂直社區或者利基社區,這種交流輔助的商城無疑是可行的。不過話說回來,這些商業模式鮮明的應用,還需要Path來教育嗎?再不開竅,也有騰訊QQ一水的增值服務案例在前。

所以說,為Path歡呼未免有些過了。

不過,微博上有一個普通用戶這樣評價Path 3.0:“真的是太好了"。無從解釋說不清來由,發自內心的感受只能如此單純空曠的評價發出——這大概是國內社區產品開發者可遇不可求的美好評價吧。

雷鋒網
標簽
Path
微信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11-22 11:05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