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報專訊】內地銀行的「錢荒」現象伴隨股市的下跌,成為公眾話題。近日因央行的適度「安撫」,情况才有所緩解。
容忍增長減速換產業升級
從「錢荒」的產生及處置過程看,李克強的經濟政策意圖十分明顯:收緊流動性,容忍經濟增長減速,逼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換取產業升級。
從往年情况看,每年中期都是銀行資金緊張之時,但今年情况嚴重且張揚到這種地步,除其他因素外,與央行袖手有關。
據業內人士透露,習慣了靠央行釋放流動性的商業銀行,這次遇到央行袖手旁觀,曾有商行銀行向央行施壓,稱若堅持不放鬆流動性將導致連串「災難性的後果」,甚至作出內地經濟在今年7、8月崩潰的預言。
隨後央行發文回應,一是指出內地當前流動性總量並不短缺,二是表示已向個別銀行提供了流動性支援,並強調支持的是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宏觀政策要求、有利於支持實體經濟的銀行。
資金不缺 在銀行空轉成「荒」
業內人士都認同當前流動性充足,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教授郭田勇認為,中國在資金總量上並不「荒」,「錢荒」是結構性問題。錢未透過銀行信貸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在一系列加槓桿的金融運作後,變成了「錢生錢」的虛擬遊戲,在銀行內空轉。
郭田勇認為,央行給個別銀行流動性支持,意在安撫市場,而非「放水」。央行在這次「錢荒」中的「旁觀」,其實是戰略籌劃,表明中央意欲調整產業結構,容忍經濟減速的思路。
有分析認為,李克強上任後,提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而實體經濟是打造「升級版」的重要載體,資本是發展實業的重要推手。因此李克強一再強調提高金融效率,盤活貨幣信貸存量,「把錢用在刀刃上」,希望將空轉的資金引到「乾渴」的實體經濟中。
李克強盼「把錢用在刀刃上」
銀行業人士鄒鴻鳴表示,資本支持實體經濟其實是「老生常談」,但一直效果不佳。原因就是流動性過多,增加了人們通脹預期,令人熱中資產市場投資,而非實體經濟生產。因此限制流動性,抑制通脹,是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前提。而經濟結構要升級,矯正被扭曲的投資結構,需維持偏緊的宏觀政策基本不變,這將面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局面。
郭田勇表示,「中央對經濟增速的容忍度應該是降至7%,這對中國來說出不了大問題。」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0628/-162-3004054/1.html
利益團體肯定對著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