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牙齒的琺瑯質及象牙質受損會形成敏感牙齒,令患者進食冷熱酸甜食物時受刺激及困擾。港大最新研究從海洋生物青口得到啟發,首次發現利用青口黏液內的「多巴胺」物質修補牙齒,可代替牙齒表層受損的琺瑯質,減低牙齒敏感。港大團隊正研製有「多巴胺」成分的牙膏。
研製有「多巴胺」成分牙膏
港大牙醫學院與安徽醫科大學研究指出,青口能靠自行釋出蛋白質黏液,牢牢黏附在水底的物件上。研究發現,青口黏液內含有一種「多巴胺」物質,團隊於是做實驗,將酸性液體滴在人類牙齒樣本上,以溶解牙齒上的物質,其後將牙齒放於多巴胺化學溶液中,結果一天內牙齒表面已形成一層新的礦物質「聚多巴胺」。
港大牙醫學院博士生曹穎解釋,若琺瑯質受損,牙齒內象牙質會受損及外露,因象牙質包裹着神經線,便容易形成敏感牙齒;但若在牙齒表層塗上多巴胺,則能混合口腔內唾液本身的鈣質和磷酸鹽,在象牙質之上形成一層硬度接近琺瑯質的礦物質。
曹穎表示,現時市面上的抗敏感牙膏主要由胺基酸等物質所製,保護層物質會慢慢磨蝕,持久度不高,故研究下一步將以多巴胺研發持久度較高的牙膏等產品,預計需至少花5年,相關研究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