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聯合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與測量器件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成功解決了現實環境中單光子探測系統易被黑客攻擊的安全隱患,大大提高了量子通信的安全性。
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9月24日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基於量子密鑰分發技術,新一代量子通信被認為是安全性最高的通信方式,然而由於其理論方案要求使用理想的單光子源和單光子探測器,在現實條件下很難實現。2007年,中科大潘建偉研究小組成功解決了非理想單光子源帶來的安全性漏洞,但隨後探測器的不完美性又成為“量子黑客”的主要攻擊點,並出現了“時間位移攻擊”“死時間攻擊”和“強光致盲攻擊”等攻擊方案。
為解決這一問題,潘建偉與同事張強、陳騰雲等人發展了獨立激光光源的幹涉技術,利用與美國斯坦福大學聯合開發的高效低噪聲上轉換單光子探測器,並結合清華大學馬雄峰教授的理論分析,近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與測量設備無關的安全量子密鑰分發,解決了探測系統的安全隱患。另外,該實驗系統兼顧采用誘騙態方案,同時保證了非理想光源系統的安全性。
國際物理學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評價認為,該研究在實用化量子通信領域具有重要意義。美國《科學》雜誌、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等多家著名科技新聞媒體也進行了專題報道。
作為國際量子信息領域前沿科研團隊之一,潘建偉聯合小組的本次突破,標誌著中國在光纖城域、城際量子保密通信領域持續保持國際領先地位。
新華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