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0333|回覆: 4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歷史發展] 白銀危機 - 石油大享壟斷白銀市場的戰役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2-27 20:54:2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白銀,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的第47號元素,符號為Ag, 原子量為107.87. 它的化學性質遠遠不如黃金穩定,卻比銅、鋁等有色金屬穩定的多。經過一定的物理和化學加工,它可以反射出璀璨的白色光芒,所以經常被用做裝飾品。此外,它還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熔點較高,所以在工業時代開始後,被頻繁地用作各種電子電氣原材料。

與貴金屬家族中的大哥——黃金相比,白銀的地位是不穩定的。黃金被公認為最早最普遍的一般等價物,並被視為貨幣的始祖,正如馬克思的名言:“黃金的本質不是貨幣,但任何貨幣的本質都是黃金”。其實白銀也具備類似的特性,但它的價值相對黃金過低,物理和化學的穩定性又不如黃金,所以經常屈居不太受重視的位置。經濟史學家認為,古代波斯帝國、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采用的都是金本位;中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鑄造了標準黃金硬幣,並為未來600年歐洲的金本位制度確立了標準;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之後,獲取了大量黃金和白銀,為歐洲的金本位提供了良好的保證。

但是,古代和近代的金、銀本位和現代的金、銀本位存在本質區別,即使是以金幣為基礎貨幣的歐洲國家,也會發行銀幣或銅幣。當時的人並沒有太多的本位或雙本位概念。東亞地區的局面則不一樣,白銀在官方和民間交易中都占據上風,可以認為實施了銀本位或“銀銅雙本位”,以至於明清時期中國和日本的銀價都明顯貴於世界市場(詳細情況可以寫一本很厚的書,再此不用贅述)。

18-19世紀,銀本位成為了美國和英國的爭議話題。實際上,真正的銀本位在歐美各國都沒有長期實行,實行最多的是所謂“金銀雙本位”。1785年,美國宣稱實行基於西班牙銀幣的銀本位制度,可是這個銀本位制度實際由黃金和白銀共同支撐,而且白銀價格的不穩定使美國經濟多次遭到打擊。19世紀前期,英國發現自己無法維持銀本位(實際也是金銀雙本位),不得不於1844年宣布采取金本位。銀本位無法維持有許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與中國的貿易——在19世紀中葉之前,中國在與西方的貿易中擁有巨額順差(與英國的鴉片貿易除外),而中國采取白銀結算,於是歐美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即使在中國已經不再擁有巨額順差的情況下,與中國的貿易也導致了白銀流量的不穩定。黃金完全取代白銀作為唯一本位貨幣經歷了復雜的歷程,原因很多,難以給出準確的答案。

進入20世紀,國際金本位制在建立之後屢經顛簸,而白銀似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隨著黃金在國際儲備和貿易中的地位日益增加,白銀的價格也日益滑落。1910年,每盎司黃金的價格是每盎司白銀價格的38倍左右,到了1930年則提升到近63倍,1940年提升到近100倍!也就是說,在1910年選擇持有白銀作為儲備工具的人,在30年後的財富將只有選擇黃金為儲備工具的人的30%。

1960年代以後,形勢明顯有所改觀,因為金本位顯然難以維持,貨幣自由浮動只是時間問題。通貨膨脹的陰影日益明顯,由於美國政府禁止個人持有黃金,希望購買貴金屬保值的投資者只能選擇白銀,這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黃金價格。到了1970年,黃金與白銀的比價降低到了23倍,這是20世紀以來的最底點。一年多以後,尼克松總統宣布放棄金本位,對美元實施一次性貶值並允許匯率自由浮動。此後,黃金和白銀的價格終於可以按照市場規律波動了。

1970年代,對全世界的金融家和企業家來說都是充滿危機和挑戰的十年。美國在越南戰場難以自拔,中東戰爭導致了石油禁運和產量不穩定,石油輸出國組織登上歷史舞臺,拉美國家出現貨幣危機,而且蘇聯在軍事上采取咄咄逼人的態勢,這些都加劇了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性。美國和歐洲經濟出現了“滯脹”時期,其標誌是石油、黃金、白銀等“保值商品”的價格飛漲。

在商品市場大牛市的背景下,許多交易商和銀行家把大筆資本投入了商品期貨和現貨投機,期貨價格反過來影響了現貨。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石油大王亨特家族的冒險奇遇。與亨特家族相比,華爾街和芝加哥交易所的那些交易商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在黃金和白銀產量大大提高,國際市場流動性很強的1970年代,亨特家族居然憑借其強大的財力和關系,近乎壟斷了白銀市場,並促使銀價飛漲。如果不是美國政府決定幹預,亨特家族將榨幹全世界的空頭交易商,成為貴金屬交易市場的傳奇人物。

然而,傳奇畢竟終結了。在美國政府、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和世界各國交易商的一致打擊下,亨特家族損失慘重,甚至被迫放棄一部分石油產業以換取對手的寬恕。石油大王投機白銀的失敗,也被許多期貨教科書用作經典案例。下面,就讓我們看一看這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貴金屬投機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並嘗試從中吸取有用的經驗和教訓。

亨特家族在1980年之前,一度名列世界最富有家族之列;今天它的地位有所衰退,但仍然不可小視。這一家族的創始人H.L.亨特於1889年出生在伊利諾州農村,是家裏最小的孩子。他的父母經營農場,家境比較富裕,但他從小就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1912年,23歲的亨特開始在阿肯色州經營棉花種植園;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了農產品價格上漲,亨特因此賺到了第一桶金。

H.L.亨特真正成為巨富開始於石油產業。1950年,他組建了亨特石油公司,他本人和家族財產基金會擁有其100%的股份。他堅持完全家族化的經營模式,決不對外發行股票,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家族成員管理企業。H.L.亨特有14個孩子,其中就有後來在期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金融巨鱷尼爾森-亨特和威廉-亨特。

1957年,《財富》雜誌估計H.L.亨特擁有4億到7億美元的財富,是當時美國最富有的8個人之一。第二代亨特家族成員並沒有坐享其成,而是到處尋找新的投資機會:尼爾森-亨特致力於開發利比亞油田,不過後來利比亞政局動蕩導致油田被沒收,潛在投資損失可能高達40億美元;卡羅琳-亨特開設了酒店和旅館集團,自己擔任董事長;拉馬-亨特參與組建了北美橄欖球聯盟和北美英式足球聯盟,並將一年一度的橄欖球總決賽命名為“超級碗”;斯萬尼-亨特則曾經擔任美國駐奧地利大使,並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任教。可以說,亨特家族對美國政治經濟的影響力滲透進了大部分人的生活。

關於亨特家族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大家都記得著名的電視劇《神探亨特》,它正好是在亨特家族勢力最強大的時候拍攝的。為了應對外界質疑,該電視劇的拍攝者不得不一再宣稱亨特家族沒有參與電視劇制作,不過許多陰謀論者至今仍不相信。

作為亨特家族企業的創始人,H.L.亨特於1974年去世,他被稱為美國石油界的傳奇人物。可是,亨特家族震驚世界的歷史才剛剛開始。尼爾森-亨特和威廉-亨特作為亨特家族的活躍分子,於1970年代後期開始涉足期貨市場。他們很快發現,在期貨市場上投機賺錢比老老實實開采石油或開設酒店賺錢要容易的多,不過風險也大的多。於是,他們開始不斷增加籌碼,藐視法律和規則,並引起一連串驚天醜聞。這些醜聞使亨特家族最後付出了沈重代價。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13&articleId=5175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2#
發表於 2011-2-27 20:55:29 |只看該作者
尼爾森-亨特出生於1926年,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各種冒險。作為老H.L.亨特最有商業頭腦的兒子之一,他擔任“亨特鉆探與采礦公司”的董事長,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在世界各地開采新的石油資源,其中包括在利比亞和英國北海的利潤豐厚的新油田。所以,尼爾森不僅從父親手中獲得了大量遺產,還自己賺取了許多“新錢”。

除了開采石油之外,尼爾森 -亨特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飼養賽馬上。從1955年開始,他買下了自己的第一批良種馬,並予以悉心照料,培育他們參加美國和歐洲的良種馬比賽。良種馬比賽是上流社會的一項經典運動,如果你的馬一直在比賽中獲勝,在理論上你可以獲得不少盈利——但是和大部分養馬者一樣,尼爾森-亨特參加賽馬純粹是為了愛好而非金錢。在最高潮時期,他在歐洲和美國的馬場擁有8000匹良種馬,其中他親自飼養和騎乘參加過比賽的傳奇賽馬不在少數。1973年和1974年,尼爾森的賽馬兩次贏得英國平地賽馬冠軍稱號,在此之前獲得冠軍的賽馬幾乎都屬於歐美的名流巨富,其中包括羅斯柴爾德家族、德比伯爵、梅隆家族和伊麗莎白二世女王。1976年,尼爾森的賽馬又贏得了英國德比大賽的冠軍,這個頭銜相當於足球界的世界杯冠軍或籃球界的NBA總冠軍。

在多次捧得桂冠之後,美國國家良種馬競賽協會不惜溢美之詞,稱尼爾森為“傳奇養馬者”。在整個1970年代,尼爾森-亨特的養馬活動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之一,而且培育出了數量最多的名馬。賽馬場上的成功可能給了尼爾森太多激情,導致他將激情投向了另一個偉大的賭博事業——期貨交易。不同的是,賽馬在西方被視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期貨交易卻一直被視為投機商人和違法分子的遊戲;直到今天,許多人仍然主張限制或取締期貨投機。但是,期貨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帶來很大的盈利機會,這起源於期貨市場的巨大波動性和很低的交易保證金。作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巨富家族成員,尼爾森當然有信心控制期貨交易,並打敗一切對手。

1970年代初,雄心勃勃的尼爾森-亨特在石油事業上遭受了一大打擊——利比亞的油田被卡紮菲上校的政府實施了國有化。亨特家族認為,這個油田可以產生 40億美元以上的投資回報,這在當時簡直是天文數字。此後,中東形勢不穩定和美國經濟不景氣使石油價格出現了潛在的不穩定性。如果在今天,亨特家族本來可以通過石油期貨賺錢,因為原油早已成為交易金額最大的商品期貨。但是在1970年代中期,原油期貨還沒有誕生,汽油期貨還在討論之中。當時交易最活躍的期貨大部分都是農產品,例如小麥、大豆、玉米、雞蛋甚至洋蔥。金融期貨剛剛被引進芝加哥交易所,唯一的貴金屬期貨是白銀。而且,當時美國對期貨交易的管理非常混亂。

期貨交易中出現的大規模投機,其規模和影響甚至遠遠超過股票投機。例如,1950年代的投機醜聞發生於一種非常無足輕重的農產品——洋蔥。從1952年到1955年,在幾個大洋蔥種植商的囤積之下,洋蔥期貨合約價格先是翻了一倍多,然後又跌到最高價的1/30,這簡直是駭人聽聞。為了緩和民眾的不安情緒,美國國會只好立法禁止洋蔥期貨交易,創下了美國金融史上的一大黑色幽默。1960年代,又爆發了所謂“植物油醜聞”,一個植物油出口商大量買進植物油期貨並偽造貿易信用證的投機行為差點導致美國運通銀行倒閉,美國植物油價格也隨之波動不止。要命的是,以上投機商人都逃脫了法律的懲罰,最嚴重的不過坐牢幾年。這無疑給了其他投機商人很大鼓勵,其中就包括蠢蠢欲動的尼爾森-亨特。

尼爾森-亨特擁有巨額財富,足以控制許多交易量巨大的期貨合約。雖然石油期貨尚未問世,但尼爾森已經在農產品期貨中找到了目標,那就是大豆。

大豆在1970年代早期,是美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它不但廣泛用於飼料和食用油生產,還走上了美國人的餐桌。1973年夏天,對大豆的高漲需求甚至使大豆現貨斷貨,政府被迫暫停大豆出口——對於一種並非主食的農產品來說,這樣的待遇是非常罕見的。政府和公司的每一個人都在談論大豆。既然這種商品如此受歡迎,而且如此短缺,豈不是絕好的攻擊對象嗎?

於是,尼爾森-亨特開始利用整個家族的力量,進行大豆投機。很快,他將與美國政府初次交鋒,而這次交鋒不過是1980年白銀危機的一次預演而已。

美國自19世紀以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之一。1974年,美國大豆產量超過12億蒲式耳,按照當時的市場價格,這些大豆可以換來80億美元的現金。1977年,美國大豆產量再創新高,達到17.67億蒲式耳,雖然市場價格略有下降,但總價值仍然高達100億美元左右。如此龐大的產量,如此巨大的價值,難道有誰真能夠壟斷大豆市場,操縱其價格嗎?

芝加哥交易委員會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期貨交易所,許多知名的“強盜交易商”都在它的交易池中進行投機,其中最知名的投機手段就是“囤積居奇”和“賣空襲擊”。所謂囤積居奇,就是大量囤積現貨,同時買進期貨合約,使期貨的空頭無法找到足夠的現貨來交割,從而不得不認賠出場,承受巨額損失;所謂賣空襲擊,就是以巨大的財力賣出大量期貨合約,使期貨價格不斷下跌,使期貨的多頭無法承受損失,被迫認賠出場。“囤積居奇”是用來打擊空頭的手段,“賣空襲擊”則用來打擊多頭。無論哪一種手段,都試圖在短期內制造巨大的價格波動,使一種商品的期貨價格與內在價值出現嚴重背離,以牟取暴利。

然而,以上投機手段不僅會影響期貨價格,也會影響現貨價格。尤其是“囤積居奇”,交易商要同時購買期貨和現貨,這可能造成現貨緊缺,對宏觀經濟造成嚴重不利影響。此外,像大豆這樣產量很高的農產品,在歷史上被認為是不可能囤積居奇的——整個美國有數萬個農場和數千個倉庫都儲存著大豆,交易商要花多少時間精力才能夠壟斷大豆交易?而且大豆對國計民生實在太重要了,美國政府幾乎不可能不幹預(我們的政府不是連一碗蘭州拉面的價格都要幹預嗎?)。

尼爾森-亨特和他的弟弟威廉-亨特以不信邪的態度開始了大豆投機。他們的手段很簡單 ——只買進期貨,不買進現貨。也就是說,囤積居奇僅限於紙上的期貨合約,並不直接影響市場上消費的大豆。這樣的囤積的成本很低,亨特家族既不用到處收購大豆,又不用租用倉庫來儲存大豆,只需要在芝加哥交易委員會的交易池裏不停地發出買進指令就可以了。但是,這樣的囤積也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大豆其實並沒有出現短缺,如果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差距過大,空頭可以從現貨市場上買進大豆,然後與亨特家族交割。到那個時候,亨特家族收到的將不是現金利潤,而是堆積如山的大豆。

為了防止單個交易商壟斷市場,芝加哥交易委員會規定每個交易商擁有的期貨合約不得高於300萬蒲式耳,或者全部合約的5%。這樣小的數量顯然不足以操縱價格。於是,尼爾森-亨特發動整個家族的力量,以家族成員的名義設立了許多交易賬戶,開足馬力買進大豆期貨合約。不到一年之內,由亨特家族控制的大豆期貨已經達到2400萬蒲式耳,占當時所有大豆期貨合約數量的40%!

尼爾森-亨特的投機活動招來了許多跟風者,大家都知道大豆正在被操縱,所以紛紛加入交易,試圖從波動中牟利。1977年,大豆期貨的交易量居然占據了芝加哥交易委員會總交易量的50%,簡直是駭人聽聞!大豆期貨價格從一年前的5.15美元上漲到高峰時期的10.30美元,整整翻了一倍。雖然亨特家族沒有囤積大豆現貨,卻通過操縱市場心理的方式,制造了“大豆正在漲價”的假象,間接導致了大豆現貨漲價。芝加哥交易委員會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感到忍無可忍,決定對他們提起訴訟。

亨特家族聲稱,他們的所有大豆期貨交易決策都是單獨做出的,並不存在家族合謀的問題。此外,亨特家族不僅擁有大豆多頭頭寸,還持有少量大豆空頭,所以亨特家族購買大豆期貨的主要目的是保值,而不是投機。最後,尼爾森-亨特指責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說他們看不得亨特家族取得的巨額利潤,於是打算強迫亨特家族把利潤吐出來,這是徹頭徹尾的勒索。

在口水仗和法律官司進行的時候,亨特家族已經不聲不響地賣出了所有大豆期貨。按照大豆期貨的升值幅度計算,亨特家族的盈利可能超過1億美元,相當於一個大型煉油廠幾年的利潤。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聲稱亨特家族違法了管理條例,並且操縱了市場,但是拿不出任何過硬的證據。最後,法庭宣布無法對亨特家族實施任何懲罰。美國期貨監管部門的名譽就此掃地。

在大豆市場的成功使尼爾森-亨特洋洋得意。與此同時他還在進行另一種商品的交易,這種商品比大豆貴重的多——那就是白銀。在大豆期貨獲利了結之後,亨特家族更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於對白銀現貨和期貨的炒作,而且他們這次還找到了可靠的戰略投資者,作為其壟斷國際白銀市場的盟友。實際上,在大豆期貨官司結束的1977年9月,亨特家族已經完成了巨額的白銀囤積,而且白銀價格早在1976年就出現了大漲。

現在,亨特家族已經看到了美國監管部門的軟弱無力,打算在白銀期貨市場上再玩一把豪賭。這次,他們還有獲勝的希望嗎?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3#
發表於 2011-2-27 20:56:34 |只看該作者
1970年代初期,白银价格大致在2美元每盎司左右徘徊——这个数字看起来很低,但已经从最低点上升了8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财政部放宽了对白银的管制。与此同时,黄金的价格也很低,与白银的比价只有23倍左右,这说明整个贵金属市场都在低点。

贵金属低迷可能有许多原因,例如美国和世界各国政府都限制个人持有黄金,通货膨胀形势温和,股市和债市在1950-60年代表现良好,等等。最大的原因是当时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都没有把贵金属当成一种真正的投资品。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商可能在白银上进行投机,但不会长期持有;至于黄金更是被排除在大部分投资者的选择之外。投资者们没有意识到,黄金和白银拥有很强的保值能力,并且与股票、债券市场的相关性很低,可以作为投资组合的一个有益补充。他们不知道,一个通货膨胀严重、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时代就要到来,黄金和白银注定要在这个时代里大放异彩。

1973年,尼尔森-亨特开始在中东购买白银现货,同时在纽约和芝加哥的期货市场上买进白银期货。这一决策非常富有战略眼光,亨特家族抢到了白银价格上涨前最后的平静时刻,在谷底建立了大量仓位。1973年12月,亨特家族已经购买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白银现货,并以每盎司2.9美元的成本购买了3500万盎司的白银期货,这使他们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白银持有人之一。

市场上的白银很快出现了严重短缺——在过去几十年中,许多银矿已经因为无利可图而关闭了,人们对开采新银矿的热情也不高。用一句经济学术语,白银这种商品存在较小的“供给弹性”,在价格陡然上升的时候,白银生产商无法立即扩大产量,结果导致价格进一步攀升。许多交易商跟在亨特兄弟的屁股后面冲进了白银期货市场,在仅仅两个月之内,就把白银价格提高到每盎司6.7美元,涨幅接近130%!

可是亨特家族并不是市场上唯一控制白银的人。俗话说得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墨西哥政府当时也囤积着5000万盎司的白银,而且成本价在2美元以下,远远低于亨特家族的购买价。看到白银价格扶摇直上,墨西哥政府乐的合不拢嘴,急忙决定获利了解。5000万盎司的巨大抛盘立即摧毁了市场,银价又跌落到每盎司4美元左右。亨特家族虽然没有亏本,但账面利润已经大大减少了。

亨特家族终于意识到,要控制白银这种重要的贵金属,只凭一个家族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借助外来的战略投资者。这个世界上,有谁既拥有大笔财富,又有兴趣投资于白银呢?尼尔森-亨特把目光投向了中东,那里有亨特家族的石油生意,也有非常庞大的关系网。沙特王室已经因为石油美元而富裕了起来,亨特家族正好和沙特王子们的关系很好,而这些王子们又控制着沙特最大的银行——国家商业银行。于是,亨特家族向沙特政府和王室吹嘘白银的投资价值和自己操纵市场的能力,不但吸引了沙特王室的大笔投资,还吸引了沙特国家货币局的大量外汇投资。对比一下今天我国将外汇投资用于“黑石”这样的私人股权公司,历史真是有惊人的相似性。

1974年,美国政府终于批准了黄金期货交易,黄金价格很快飞涨,不过白银价格涨幅并不大。直到1976年夏天,白银价格仍然只有4.3美元左右。亨特家族很有耐心,大量吸入现货和期货筹码,同时做了大量伪装,自称购买白银是为了进行国际贸易,因为白银的价值比纸币更稳定。亨特家族的客户也买进了大量白银,这使得美国监管部门很难搞清楚亨特家族究竟控制了多少白银。而且,尼尔森-亨特这次学聪明了,主要在现货市场向白银生产商和经纪商直接购买,而不是在期货交易所中购买期货合约,这样美国政府就更抓不到把柄了。

随着时光流逝,亨特家族囤积的白银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数字,而且买进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到了1970年代末期,尼尔森-亨特直接控制的白银现货可能达到几亿盎司,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颤抖!与此同时,全球通货膨胀和政治局势不稳定已经持续了几年,黄金的价格飞涨到每盎司500美元,而白银的价格涨幅较小,只涨到了11美元左右。如果白银的涨幅和黄金一样,那么1979年的白银价格应该超过20美元,到那个时候,亨特家族必将再次震惊世界,把其他交易商的钱都赚到自己手中——尼尔森-亨特被这种激动人心的前景搞的飘飘然了。过去六年多囤积白银的努力,不就是为了这个收获的时刻吗?

1979年夏天,尼尔森-亨特终于发动了总攻。他要给缓慢上升的白银价格推上最后一把,使它像黄金一样发生井喷行情。商品期货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惨剧之一,终于正式拉开了帷幕。

1979年夏天,亨特家族与全世界白银交易商的决斗开始了。尼尔森-亨特通过其控制的“国际金属投资公司”,向纽约和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下达了累计4000万盎司的买入指令。“国际金属投资公司”实际上只有两组股东,第一组是亨特家族,第二组是沙特的王子和巨富。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个投资公司的性质,可以想想“黑石”的股权结构——一个贪婪的董事会加上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投资者,这就是当年“国际金属投资公司”的套路。

尼尔森-亨特及其弟弟威廉-亨特通过许多华尔街经纪人完成购买指令,其中包括希尔森、贝奇等大型投资银行。人们发现市场上出现了巨额买盘,银价很快从6美元上升到11美元,可是大家都不知道究竟是谁在买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调查了交易记录,发现大部分买单来自“国际金属投资公司”,这家公司在百慕大群岛注册。经过更严密的调查,亨特家族的狐狸尾巴终于露了出来。很快,纽约和芝加哥的每一个交易商都知道亨特家族是“国际金属投资公司”的后台老板,这个家族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有趣的是,当亨特家族正在操纵白银的消息传开之后,白银价格反而继续飞涨,许多小投机者涌进了市场。原因很简单,既然亨特家族在为白银“做庄”,那么小投机者当然应该选择“跟庄”,这样虽然很危险,却有机会大赚一笔。随着投机者的不断涌入,白银的价格日趋疯狂——从11美元上涨到20美元,然后30美元,到了1979年年底干脆突破40美元!黄金和白银的比价下跌到12倍左右,创下历史新低。期货市场已经完全失去了对白银的控制。究竟要涨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芝加哥和纽约的大型期货交易商对亨特家族的垄断行为感到十分担心。1979年年底,亨特家族操纵了纽约商品交易所53%的白银期货合约和芝加哥交易委员会69%的白银期货合约,总共掌握着1.2亿盎司的现货和5000万盎司的期货——这还不包括那些沙特阿拉伯投资者以个人名义持有的白银。当时全球白银交易量也不过每年2000万盎司左右,亨特家族已经切断了白银流通的渠道!芝加哥交易委员会最大的谷物交易商说了一句十分经典的话:“我们宁愿让白银市场倒闭,也不愿意看到它被垄断。”看样子,亨特家族已经触犯了众怒,美国本土的大交易商已经站到了他们的对立面。

全世界的白银生产厂商为此兴奋不已,他们迅速开启了寻找新银矿的计划,许多早已关闭的银矿又重新开采。美国和欧洲的普通居民也对银价上涨感到惊喜不已,他们翻箱倒柜找出了祖传的银质茶器和装饰品,凡是有白银作为原材料的器物,都毫不犹豫地送去熔炼,制作成标准银块到市场上卖出。于是,市场上的白银供给增加了,亨特家族垄断白银价格的努力受到了挑战。虽然尼尔森-亨特竭力不断买进,但他已经有点力不从心——无论亨特家族的财富多么巨大,要与全世界为敌还是有些不自量力。

况且,亨特家族最大的敌人还没有出手,这个敌人就是美国政府。美国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白银,其中包括用做联邦储备的银块以及早年发行之后收回的银币,其总数可能有几千万盎司。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也持有大量白银储备,虽然任何一个中央银行掌握的白银都不可能超过亨特家族,但是只要它们联合对市场进行干预,亨特家族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到了1980年1月,亨特家族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战果——白银价格上涨到48美元,并且在向50美元攀升;那些与亨特家族为敌的空头交易商大多已经认赔出场,再也没有人敢大规模卖空了。可是亨特家族也感到压力沉重,因为白银的价格太高了,亨特家族掌握的资本已经很难继续拉升价格。为了维持对白银市场的垄断,尼尔森-亨特被迫向美国的几家大银行高息借贷,平均利息高达19%。华尔街的几家投资银行也大量贷款给亨特家族,使他们暂时能够继续玩操纵市场的游戏。

根据美国商品交易委员会的调查,在1979年冬天,亨特家族掌握的白银期货合约总价值已经高达30亿美元;到了1980年1月,其总价值可能超过50亿美元!亨特家族在1979年底到1980年初的2个多月之内,向美国各大银行贷款数千万美元,从华尔街经纪人那里贷款2亿多美元,几乎成为了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借款人。他们每月仅仅支付利息就要花费几百万美元,操纵白银已经成为了一场烧钱的游戏,甚至比战争还要烧钱。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亨特家族不及时住手呢?他们为什么不在白银涨价过程中逐渐卖掉存货,最后在价格高点退出市场呢?经验丰富的庄家难道不应该控制风险吗?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亨特家族要如此疯狂地玩下去,即使在白银价格上涨四倍到八倍之后仍然继续玩下去。全世界人民已经不想陪他们玩了,可他们还是在玩,即使砸锅卖铁地贷款也要继续玩。这恐怕已经不能用“利令智昏”来形容了,我觉得他们可能已经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4#
發表於 2011-2-27 20:58:02 |只看該作者
1980年1月21日,白银涨到了它的历史最高价:每盎司50.35美元。在短短12个月里,银价上涨了8倍;从10年前算起,银价上涨了25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商品拥有如此漫长、如此骇人听闻的大牛市!

亨特家族和他们的沙特投资者现在成为了市场上唯一的大买家。虽然花费了数亿美元的自有资本,并且举债超过2亿美元,可是亨特家族仍然无法完全控制白银。而且,亨特家族的投机周期太长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期货投机商一般会在几个月之内获利了结,亨特家族却花费了10年时间来囤积白银,即使从1979年夏天算起,总攻时间也超过了半年。当大家逐渐冷静下来的时候,庄家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为了制止操纵行为,纽约商品交易所规定任何客户持有的白银期货合约净头寸不得超过500份(一份合约代表5000盎司);尼尔森-亨特对此规定嗤之以鼻,他一次就可以从市场上买进1200份合约,分别记录在亨特家族成员和沙特王子们的账户上。1980年1月,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估计亨特家族直接和间接持有的白银超过2亿盎司,这相当于芝加哥交易委员会全部合约(注意,不是白银合约,而是全部商品合约)市值的70%,或者纽约商品交易所全部合约市值的50%。如果再不采取行动,亨特家族肯定会把所有期货交易商都带进地狱。

首先行动的是芝加哥交易委员会,他们重新审查了白银期货合约条款,认为造成目前投机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保证金过低。当时一份白银合约代表5000盎司白银,客户在购买一张合约的时候只需要支付1000美元的保证金。在银价只有每盎司2美元的时候,1000美元的保证金相当于一份合约价值的10%,看样子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当银价上涨到每盎司50美元的时候,1000美元的保证金只相当于一份合约价值的0.4%,显然是太低了!

经过严肃讨论,芝加哥交易委员会决定将白银合约保证金由10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这意味着亨特家族必须补充大量的资本。虽然亨特家族在白银市场上已经巨额盈利,但那毕竟只是账面盈利,而不是现金,所以他们不得不通过借贷的方式补充保证金。屋漏偏逢连夜雨,刚刚上任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格林斯潘的前任)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决定大幅度紧缩银根,提高贷款的难度。亨特家族早已背负数亿美元的巨额债务,现在要想继续借贷,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从1980年1月开始的仅仅两个月之内,亨特家族又从银行家那里借进了8000万美元,相当于同期美国全国新增贷款的10%!

明眼人都看的出来,亨特家族已经左支右绌,濒临失败边缘。但是,华尔街的经纪商们却慌了手脚,因为如果白银价格崩盘,亨特家族肯定会破产,而他们事先垫付的保证金远远无法抵消可能产生的损失,最后大部分损失将由经纪商承担。仅仅贝奇公司(现在已经被保德信金融集团收购)一家,就以保证金和借款的方式,向亨特家族提供了2亿多美元。如果这2亿多美元无法收回,贝奇公司将立即陷入破产的噩运。另一家大经纪商——希尔森公司也感到十分害怕,甚至请求亨特家族把白银期货账户转移到别的公司去,因为希尔森已经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了。

亨特家族的沙特阿拉伯背景也成为了美国政府调查的重点。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怀疑沙特政府通过亨特家族控制白银,于是决定加强对外国投资者的管理。亨特家族则大声喊冤,声称自己没有做任何非法的事情,美国政府只是看不得聪明人赚钱而已。

看到亨特家族软硬不吃、坚持做庄,纽约商品交易所终于失去了耐心。在白银价格达到50美元之后不久,纽约商品交易所颁布了一条临时规定:从即日起,禁止建立新的白银期货合约,只允许旧合约的平仓。这意味着亨特家族再也无法从期货市场上买进任何白银,而且白银期货合约的总数只会不断减少,谁都无法通过大量买入或卖出来操纵价格。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亨特家族崩溃了。

1980年3月25日,白银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按照规定,亨特家族应该补缴大量的保证金。贝奇公司的高层主管打电话给尼尔森-亨特,要求他立即补缴保证金,并归还1.35亿美元的借款,否则将强行卖掉亨特家族的白银期货——这意味着华尔街已经抛弃了亨特家族。现在,摆在尼尔森-亨特面前的道路只剩下一条——出卖家族产业(尤其是利润丰厚的油田)以筹集资金,归还欠款。于是,尼尔森-亨特到处联系银行家,希望以家族产业为担保获得抵押贷款。

可惜,这一最后的努力还是失败了,因为华尔街等不了这么久。3月27日星期四,贝奇公司开始在市场上强行出售亨特家族的白银期货。其他华尔街经纪商纷纷跟进。白银价格崩溃了,亨特家族也崩溃了。

1980年3月27日在期货界被称为“白银星期四”。贝奇公司抛弃亨特家族之后,其他经纪商也纷纷强行抛出亨特家族的白银头寸。到这一天结束之前,亨特家族已经有850万盎司白银被迫出售,然而要弥补亏空却还是远远不够的。道理很简单,亨特家族的大部分财产都被投入了白银,越是抛出,白银价格就越低,由此导致债务负担更重,形成了恶性循环。仅仅几天前还在高位运行的白银期货,在3月27日日中居然跌到了10美元的低点,而在交易结束前又回升到15美元。

事实证明,3月27日交易结束前的反弹挽救了贝奇公司等华尔街经纪商,它们趁着反弹,抛出了一大批白银合约,从而有效控制了损失。然而,除了欠经纪人保证金之外,亨特家族还向银行和金属交易商累计借贷8亿到10亿美元,现在尼尔森-亨特就算是砸锅卖铁也凑不出这么多钱了。通过卖出手头的原油、汽油等存货,亨特家族总算凑了一笔钱;加上在市场上被抛出的白银期货,总价值大约是4亿美元,但仍然无法清偿借款。

亨特家族接下来的遭遇验证了马克-吐温的名言:“如果你欠银行1美元,那么你将有麻烦;如果你欠银行100万美元,那么银行将有麻烦。”亨特家族已经破罐子破摔了,把整个家族产业卖掉都不可能立即还清债务,由此将导致一系列银行破产,美国经济也将受到严重打击。形势严峻,美联储和美国政府不得不紧急介入,但是这次的任务不再是打击亨特家族,而是挽救亨特家族,从而挽救摇摇欲坠的美国银行界。

美联储和美国主要商业银行决定与亨特家族谈判,以缓和市场的恐慌情绪。在谈判过程中,华尔街股市表现稳定,白银价格在跌到10.82美元一盎司之后也暂时止跌回稳,事态总算没有进一步恶化。

尼尔森-亨特接下来的表现完全可以用“恬不知耻”来形容:他和弟弟威廉-亨特飞到了华盛顿,会晤了美国财政部的高官,请求财政部和美联储牵头,向亨特家族提供巨额长期贷款。尼尔森-亨特暗示说,如果美国政府不出面挽救亨特家族,那么亨特家族将抛售手头剩余的6300万盎司白银,彻底摧毁市场信心,并把各大银行一起拉下水。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都对白银危机展开了调查,尼尔森-亨特对议员们表示,亨特家族只是做了一笔错误的投资,并且受到了政府的过度干预,所以亨特家族其实是白银危机最大的受害者。这番颠倒黑白的证词居然获得了许多议员的同情。

最后,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决定与亨特家族妥协。沃尔克说服美国各大银行组成集团,向亨特家族提供价值11亿美元的长期贷款。作为代价,亨特家族拱手让出了许多油田和炼油厂的股权,并且把亨特家族最成功的企业——普拉斯德石油公司抵押给银行集团。沃尔克允许亨特家族在财务状况好转之后赎回普拉斯德石油公司,但警告他们在此前不得再进行任何期货投机活动。

妥协刚刚达成,尼尔森-亨特的一名高级雇员又向国会举报亨特家族有“更大的阴谋”,包括游说伊朗国王购买白银,控制全世界的白银供给等等。尼尔森-亨特大发雷霆,声称这名雇员说的全是假的。无论如何,由于证据不足,国会和美国司法部最后没有对亨特家族采取任何法律措施。

轰轰烈烈的白银危机到此就宣告结束了。亨特家族实际上已经崩溃,只是以“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获得了美国政府的帮助,延缓了自己的瓦解。1981年以后,随着白银产量的扩大,白银期货和现货价格不断下跌,亨特家族手中剩余的几千万盎司白银大幅度贬值,财政状况更加恶劣。尼尔森-亨特和弟弟威廉-亨特被迫于1987年申请破产保护,并且卖掉了他的所有赛马。作为石油巨头和赛马王子的尼尔森-亨特从新闻中消失了,变成了一个破产的前富豪。他带着10亿美元来到华尔街和芝加哥,最后变得一文不名。

亨特家族抵押和出售的大部分石油产业都没有赎回,所以这个家族的大部分影响力都丧失了。当然,亨特石油公司本部和酒店事业、橄榄球事业仍然保存了下来,由亨特家族的其他成员掌管。现在,这个家族已经不再是商业界举足轻重的角色了。

1979-1980年的白银危机是商品市场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操纵事件。囤积居奇从此成为了历史名词,监管者对期货市场的控制更加严厉,企图将操纵市场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此后,金融衍生品取代了商品期货,成为了操纵、投机和丑闻的最大舞台。20世纪90年代的悲剧主角,例如巴林银行、橙县政府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都是倒在了金融衍生品的舞台上。归根结底,无论投机对象是农产品、贵金属还是期权或结构化产品,只要有人投机,就必定有人失败,并且有人破产。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5#
發表於 2011-2-27 21:04:01 |只看該作者
一篇不錯的文章,提醒一些人別以為自己可以隻手遮天.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11-22 16:06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