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靈位的靖國神社(圖片:路透社)
童倩
日本大報《朝日新聞》本周一(2月3日)發表題為「新國立追悼設施等待首相的決斷」的文章。該文是去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靈位的靖國神社以來,日本傳媒、輿論公開爭議的一個持續。
BBC中文網記者這段時間在日本也再三親耳聽到「安倍完全不顧經濟界苦惱」、「為什麼安倍一定要去惹這種不必要的麻煩」、「太好了,安倍有骨氣,只有他才能領導日本強大」等私下也完全對立的意見。
從迄今為止在日本看到的各項民意調查結果來看,反對和贊成的對立以年齡層劃界趨勢明顯。
無論是持反對參拜立場的《朝日新聞》還是立場贊成的《產經新聞》,安倍參拜後各自發表的民調結果都說明,反對參拜的要多於贊成的。
《朝日新聞》是46%的被訪者反對,贊成的41%;《產經新聞》與富士電視台聯合做的民調結果是反對參拜的意見佔53%,贊成的38%。
報紙與網絡
不過《產經新聞》指出,如果從被訪者的年齡層來看,40歲以下的年輕人贊成意見佔了多數。
以年輕人為主的網民意見在雅虎日本和持反對參拜立場的TBS(東京廣播系統)電視台的網絡調查中都顯示,贊成多於反對意見,雅虎調查結果是78%贊成、22%反對;TBS的調查結果為71%贊成、29%反對,這些結果與《產經新聞》指出的年齡層劃界吻合。
年齡層意見對立的原因或從各自的理由可追蹤。《朝日新聞》和《產經新聞》都指出,最大的反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理由是外交原因。朝日的51%被訪者認為,「應誠摯接受中國、韓國、美國、俄羅斯的批評」;《產經新聞》的反對意見中,62%也認為「外交上欠思慮」。
現在日本,年輕人不看報,只熱衷網絡現象顯著,各地圖書館裏讀書報的總是中、老年人,以至於現在圖書館被一些年輕人戲稱為「養老院」。
報社調查從訂戶著手,《朝日新聞》、《產經新聞》的民調對象就可能大部分是中、老年齡層。
關心的代溝
日本是論資排輩的社會,通常中年以上才有機會晉升領導層、經營隊伍、研究主幹,這個階層的人理解外交與經濟等國家利益乃至個人前途的關係,尤其是這次美國也公開批評,比過去只有中韓兩國批評時,民調有明顯「應顧慮外交」的意見趨勢。輿論議論最多的也是一向沉默的美國公開批評對日本國家有多少影響。
但日本年輕人沉浸個人微小的滿足,不關心國家的現象在日本早已存在。2010年就讀東京大學博士課程的25歲年輕人古市憲壽寫的《絕望國家的幸福年輕人們》登上暢銷書榜並獲新書大獎,揭露了年輕人社會的現實。
對國家外交,BBC記者接觸的日本年輕人中,有為了生存研究中國或學中文的人,卻幾乎沒有關心世界的人,每個月剪頭髮與美容師閒聊,也從沒感到誰對外國有任何好奇心。
參拜的象徵
但無論什麼年齡層,從未聞日本人認為首相參拜與中韓激烈指責的復活軍國主義有必然關聯,就是反對參拜的社民黨、共產黨也沒顯示這種聯想。
一位叔叔在二戰中陣亡的石川縣婦女對BBC說,她每次到東京都會去參拜靖國神社,她也贊成首相參拜。她說「誰叫當時政府號召出征,並承諾犧牲了可在靖國神社相會呢?現在政府也不應該說話不算數」。
《產經新聞》的民調中,贊成首相參拜的最大理由是「應該向戰爭犧牲者致哀」,《朝日新聞》的社論也承認日本需要向戰爭犧牲者致哀的設施。
但從小泉政權時期的內閣官房長官福田康夫率領研究建設國立追悼設施以來,近10年的研究毫無進展。美國國務卿克里和國防部長哈格爾去年10月一起高調到東京千鳥淵國立墓苑獻花,其敦促日本的行動收效也甚微。
在日本,類似這位石川縣婦女的想法很普遍,國立設施能否取代靖國神社?歸根結底還是日本人的意識左右。
作者為BBC中文網日本特約記者
B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