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大學早前收到署名投訴,指責城大政治學講座教授鄭宇碩,分別在○二和○三年,只翻譯內地學者的中文論文,卻以自己為第一作者的聯名方式以英文發表,質疑有違學術誠信。昨天外遊返港的鄭宇碩回應事件,他承認翻譯兩名學者的論文,但強調出版前有「大執一次、細執數次」,並加入適當文獻和註腳,再尋找適合的學術期刊刊登,並非純粹做翻譯工作。有學者指,翻譯只是一門技術,不是學術,但若有修改,就要看個別個案,才可以斷定有多少貢獻。
在○二年九月至○三年一月期間擔任鄭宇碩高級研究助理的鄭文龍向城大投訴,當中質疑鄭宇碩分別在○二和○三年,將中山大學教授、後來成為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顧問鄭佩玉教授,以及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的張慕,通過電郵發來的中文論文,翻譯為英文,然後以第一作者身分與他們以聯名方式發表論文,其中英文論文與原來的中文稿「高度一致」,質疑鄭對論文並無學術貢獻,誠信成疑。
鄭文龍的投訴信並附上部分鄭宇碩的手稿,當中有他要求鄭佩玉就文中註釋提供頁數、出版社及為各類引用的數字加註釋的要求。
對於鄭文龍的指控,鄭宇碩承認自己有翻譯。他說,與鄭佩玉及張慕是好朋友。他與兩人合作刊文,得到他們的中文論文後便先翻譯,再「大執一次、細執數次」,還加上適當註腳,然後尋找合適的學術期刊刊登。他表示,「第一作者」身分看來較光彩,但就要執行以上工作,「聯名發表,地位其實都差不多啦。」
本報記者致電涉及事件的內地學者鄭佩玉及朱亞鵬,他們都沒有回應。現年七十八歲的鄭佩玉日前回應《南華早報》查詢時,則表示已忘記十二年前與鄭宇碩的合作情況。
與鄭宇碩屬同僚的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高級特任講師張楚勇表示,翻譯是一門技術,不是學術,但若有修改內容,就要按個別個案,才可斷定對論文有多少貢獻。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系主任馬嶽則表示,如學者有「大執」其論文內容,當然對論文內容有貢獻,可以聯名刊登期刊,但各人貢獻難以量化,「好像理科論文,有十多個作者,怎計算誰人貢獻多少」,「一人一半字數,都好難說是一人一半貢獻。」
反而誰人是「第一作者」,會較受學者重視,但若只進行翻譯及修改工作,是否足以擔任論文的第一作者,馬嶽指要看修改內容有多少。
馬嶽亦指出,合作雙方的排位須視乎他們的工作協議,只要結果是雙方都同意達成的共識便可。
但他指,如研究生的論文難以登上學術期刊,若加上其師傅名字,則會較易刊出,「研究生可能做了很多研究資料,但他的寫法可能沒有那麼熟練、專業,要師傅修葺一下。」
嶺大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亦表示,合作論文相關作者必須先自行商討和同意刊出的排名,以為排得較前的學者對文章貢獻最大,這可能只是「錯覺」。
星島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