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表示會研究通關及放寬社交距離為接種疫苗的誘因,內地及多個國家、地區亦正展開疫苗護照的研究,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疫苗護照是一個好的起步點,建議港府遵循4個原則,以「先易後難」方式,與受港人歡迎的鄰近國家及地區先商討建立「旅遊通道」,他舉例如日本、南韓、內地甚至台灣,上述地區防疫情況與本港相若。
何栢良的4原則包括以科學為本、有足夠誘因讓市民接種、安全性及對挽救經濟的作用,他將向政府提交建議。他指出,本港以至全球都難以確保在疫情下「零風險」,但日韓等地過去1個星期,每10萬人平均新增確診數字與香港差不多,故認為彼此有條件商討通關。至於疫苗護照參加者,可考慮接種第二針疫苗後14天、入境有協議國家及地區後可免檢疫、返港後須檢測等附加條件。
何又稱,若入境本港的人士已接種能有效應對變種病毒,且可預防無症狀感染的疫苗,會比較穩陣。
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今早(18日)在電台節目表示,廣泛接種疫苗後是否可以恢復通關,並非港府可以自行決定,要與「對家」商討、決定,他認為港府可以與周邊國家地區商討「疫苗護照」或免檢疫安排,但前提是港府要讓市民選擇不同藥廠的疫苗,例如購入只需打一劑的疫苗,以大幅增加市民接種意欲。
曾指出,市民打第一針之後,身體一般要在第10至14天,才能刺激免疫細胞並產生抗體,而抗體水平會隨時間下降,因此要再打第二針,以產生更多抗體,以及維持更長時間,因此市民切勿以為打了第一針就可鬆懈,亦強調接種疫苗不可以作為治療方案。
他又指,當社會大規模接種疫苗後,可以考慮讓部分行業復業,或放寬院舍和醫院探訪限制等,但是否放寬食肆營業限制,例如放寬每枱人數上限,或者容許食肆員工毋須兩周一檢,就有待疫情受控後再決定。
東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