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日報】不考試、減家課,別以為只有西方教育做得到。北京日前頒布「減負令」,限制中小學上課時數及取消小學期中考,以紓減學習壓力。香港學童每日上課學習時間加起來,動輒比起大人返工還要忙,何時也可抖啖氣(鬆口氣)?
早在2011年,北京進行一項以學生為對象的考察,發現中小學生有「四多三少」的現象,「四多」即學習時間多、家課多、考試排名多、補習多,「三少」則是睡眠時間少、體育鍛練少、自主時間少,顯示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重,年級愈高且愈嚴重,情況與本港學生類似。
北京廈門減負令堪借鏡
結果,北京市政府在上月底頒布減負令,要減輕學習負荷,本月19日起實施,包括嚴格控制每周課時、家課總量,例如每天在校學習時間不逾6小時、小一至小二取消家課,禁止把競賽成績、證書作為入學依據,更取消小學期中考試,除中英數可在學期末考試,其他課程也不可有考試(見左圖)!
另外,廈門亦於上月底實施新規例,小學不得要求學生在早上8點前回校早讀,以增加學生的睡眠時間,家課量也有嚴格限制,如初中生分量要1.5小時內可完成。
換轉在西方的教育制度,減功課及考試,大家或許見怪不怪,去年法國總統奧朗德亦建議廢除家課,學生在學校內將功課做好,放學回家後便可自由學習。
不過,在亞洲地區,催谷學童學習向來被視為提升競爭力的不二法門,中國也開始循減少考試及功課的方向進行改革。本港的教育制度會否也反思借鏡呢?
事實上,本港有些學生的忙碌程度令人咋舌,學校課堂時間長、家課量多,還要忙於應付補習班、興趣班等,連睡覺時間也愈來愈少。
本港2011年一項調查發現,65%受訪小學生的睡眠時間少於專家建議的每日9小時,原因是要補習、做家課等。
學生每升1年級就每日少睡半小時,有學生只能寫信予社工訴苦「好忙、好累」。有媒體曾描述一名小三學生的生活,從早上7時多起床開始返學上課、補習,一直忙到晚上11時,有家長形容,香港小學生比大人還要忙。
學童被過多功課、學習迫得喘不過氣的苦況,學校、家長是否看不到?非也。可是家長也處於矛盾心態,一邊為子女過於忙碌心痛,但一邊擔心無法在教育競賽中取勝,不想輸在起跑綫,便要催谷子女參與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學校也為了符合家長要求,確保學生有能力接受各種公開評估等,也難以叫停,結果,三方也一起捱。
求學不是求分數 幾時做到
近年本港社會有關教育制度的討論,聚焦於延長多少年免費教育、是否推小班教學等,這些問題固然值得討論,可是放眼看看其他地方的改革,於學生的學習環境中佔有重要位置的考試、功課等,向被視為理所當然地愈多愈好,這是否必然呢?
芬蘭教育標榜愉快學習,上課時數不高,小學低年級學生每日最多上課5小時,其他學生每日最多7小時,唯一公開試是大學入學測驗,被指是「反虎媽」路綫,可是,據09年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結果,芬蘭學生的閱讀、數學及科學能力,在全球分別排行第三、第六及第二,其中閱讀、科學能力高於本港,芬蘭學生的成績在國際上並不輸蝕。
學習固然需要投資時間,但本港學童愈來愈忙,換來的分數,又是否代表「學得好」?雖說本港學生的學術成績在國際間突出,近年「港童」現象卻令人擔心,學生只顧學術成績,忽略自理能力;學童忙到頭昏腦脹,一天到晚上課補習,亦消磨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去年調查全球45個地區,本港小四學生的閱讀能力全球第一,閱讀動機卻是包尾,豈不諷刺?
「求學不是求分數」,說了多年,香港何時可真正做得到?
經濟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