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時報社評:釣魚島危機已成中日意志較量
釣魚島局勢嚴重吃緊,中日發生軍事摩擦的可能性在升高。兩國因為釣魚島交戰在幾年以前還不可想象,而如今雙方看來都在做這樣的“最壞準備”。那麼釣魚島沖突的深層含義是什麼呢?
釣魚島危機顯然是日方率先推高的,它去年的“國有化”釣魚島行動猶如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之後中方的反制非常猛烈,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中國執法船開始在釣魚島海域做例行巡視,不斷進入釣魚島12海裏。中國的海監飛機也飛臨釣魚島,這一切等於打破了日本自詡的對釣魚島所謂“實際控制”。
日方“國有化”釣魚島是對釣魚島“現狀”的單方面改變,中國的回擊是改變了釣魚島的“海空控制現狀”。日方改變了一張紙和名義,中方作出反擊,帶來的改變更加實質。
當前的情況最復雜,日方對是否咽下“偷雞不成蝕把米”的苦果猶豫不定,它一方面希望緩和同中國的關系,一方面加強其在釣魚島的海空力量存在,試圖頂住中方的壓力,大體維持住它對釣魚島已被捅出大漏洞的所謂“實際控制”。
這既是日本政府的實際願望,也是上屆野田政府做過了頭,新上台的安倍政府需要硬著頭皮,迎合日本右翼的狂妄叫囂。
中方面臨選擇。由於我們在釣魚島的維權進展雖是重大成果,但尚不穩定,守住他們並不容易。我們是否需要頂著日本的反撲壓力繼續向前實質性推進,或者至少用“以攻為守”鞏固已有的成就呢?還是我們需要暫時放慢節奏,留出一點空間,確保避免中日進入戰爭呢?
前一種選擇的風險肯定大一些,但同時它不意味著日本就真敢同我們硬來。那是一個雙方都有些緊張的相互摩擦和試探過程,它拼的是意志,以及兩國對一旦爆發軍事沖突的真實承受力。
客觀而言,兩種選擇各有各的理由,如果中國做第一種選擇,就應接受它所帶來的風險,不能患得患失。中國需要做的利益比較和評估是:究竟是縱容一個不斷挑釁中國的日本對中國的長遠損害更大,還是一旦中日海空軍開戰對中國戰略機遇期的傷害更大。
目前西太平洋的基本地緣政治形勢為,中美戰略互疑上升很快,互為主要防範對象。日本對中國崛起的不服氣把它推向與中國摩擦的最前沿。朝核問題在中間串場,增加了地區戰略的不確定性。但有一個因素亦很重要,即各方都沒有戰略攤牌和打大仗的意願和意志。對後一點的大判斷使各方又都願意展示強硬,寄希望對方在緊要關頭後退。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中日之間不會爆發全面戰爭。但兩國一旦交起手來,它的升級程度和破壞力究竟什麼樣,沒有人能夠預估。釣魚島之爭實際上已經成為中日的意志較量。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戰略主動性已經超過日本。中國軍力的增速很快,綜合國力同樣“一年一個樣”。而且中國在亞洲的地緣位置比日本更有優勢,中國比日本更有戰與不戰、小戰還是升級一些的主動權。
中國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我們不應為了有多種選擇權而忐忑,我們最需要的是在做任何選擇前保持高度清醒,知道我們在選擇什麼。
中新網 / 環球時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