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報專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簡稱國信辦)昨日宣布,將在全國集中部署打擊利用互聯網造謠和故意傳播謠言,指一些所謂「大V」帳號以「求闢謠」、「求證」等方式故意擴散謠言,令一些不明真相的網民跟風,國信辦會集中打擊,但相關做法引來學者批評。
「大V」是指微博的意見領袖(見另稿),內地網民在微博發布消息時,有時會「@」(提及對方並令對方收到通知)這些「大V」,希望他們轉發以擴大影響。「大V」接到求助信息時,因未能即時查證,多在前面加「求闢謠」或是「求證」,希望得到更多資訊,但實際上也傳播了未經證實的消息。
指損公信力 擾亂傳播秩序
新華社引述國信辦網絡新聞協調局負責人稱,一些所謂「大V」帳號以「求闢謠」、「求證」等方式故意擴散謠言,讓不明真相的網民跟風,損害網絡媒體公信力,擾亂正常傳播秩序,主管部門會「集中打擊」。國信辦負責人強調,以造謠等方式煽動顛覆國家政權、影響證券交易、損害他人商業信譽、編造恐怖信息都觸犯《刑法》,各地將深入核查一些經常傳播不實信息的網站和微博、微信帳號,依法追究責任。
有26萬餘微博粉絲的獨立歷史學者章立凡對本報說,他對國信辦這種說法感到「奇怪」:「求闢謠,求證也不行?有比較才有鑑別,有求證才知道真假,不然怎麼知道是不是謠言呢?」如果真要這樣做,「那大家就都去V(即刪除認證)好了……去V之後我還可以去上街散步」。他又指一些部門在推出政策前會先在網上「放氣球」試探民意,如反對意見多就宣稱是謠言,「如果官方要打擊謠言,最好從自己內部查起」。
「不利披露真相」 應先定義網謠
廣州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張志安對本報說,「在中國大陸,一些涉及政府官員或是權力機關的『謠言』,最後往往都被證實是真的,如一開始就限制這些所謂不真實消息,對我們去調查事實真相,倒逼公權力機構去披露真相是不利的」,他建議當局先明確網絡謠言的定義,將處置案例公開給公眾參考。
如涉及官員腐敗的消息,張志安認為即使細節上有差距,只要大體相符,就不算謠言,政府也可隨時闢謠,「如果你(政府)屁股乾淨,你隨時可以出來回應」,所以他不認為政府或者官員會被謠言傷害,「質疑公權、質疑政府、質疑官員,永遠是網民的權利,而回應永遠是政府和官員的義務」。
http://news.mingpao.com/20130503/caa1.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