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7870|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部隊編制] 清朝軍隊建制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6-22 15:35:3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大清八旗可分為:滿旗、漢旗、蒙旗

滿漢蒙八旗:由努爾哈赤所制定的,在努爾哈赤發表‵明′『七大恨』前後吧!分別以「黃、白、紅、藍」四色為標識,在女真-大清前期這段時間可說是利下開國之功。此八旗再分;上三旗、下五旗兩體系。

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此三旗接為惶地直屬調動,許多古裝劇看到紫禁城裡面穿著黃馬掛的侍衛,只有上三旗的子地方可任之。同時也是皇地選妃的必要條件之一。

下五旗:鑲白、正紅、鑲紅、正藍(原上三旗)、鑲藍。京畿重鎮的大營軍隊的骨幹。

滿八旗人數較少,薩爾滸之役前八旗軍隊大約六萬。之後吸納了早期漢族逃往關外移民之後已到20萬左右。自從漢軍八旗加入『旗兵』行列之後,八旗軍隊已由原來的20萬成長到45萬組右;漢八旗主要是以後金-明戰役中投降的明軍為主。也奠定了所謂清朝八旗,漢八旗漢軍八旗成員的家族與滿洲、朝鮮和蒙古各族世代通婚,並與其一起統稱『旗人』。總計漢軍八旗佔『清八旗』超過1/3人數。而蒙八旗一直都由各蒙旗主自有人數不一,據信應接近滿旗。

這個人數直到清軍入關沒有突破性改變。入關後到消滅南明抵定政權後由於關內物寶天華…八旗也逐漸喪失以往的雄壯,歷史的舞台逐漸轉向綠營了。

綠營:大清王朝依賴兩百年的軍事力量

綠營 ~ 其實是大清入關後進行與明朝各勢力剿滅、歸降的明軍。明朝軍事力量定額為三百萬左右,但是依據現況與財政考量之下始終只保持230萬,(正規軍、正規衛所)但大約91萬左右才是明朝作戰主力。

流寇雖然攻破北京滿清也入關..但是其實明朝仍保有2/3的大明江山與超過150萬的兵力,在逐漸戰役中幾乎都瓦解了。由於滿清八旗數量不足以統治中國,因此編納了明朝軍隊中的菁英,大清自有綠營以來始終保持在70萬左右的人數,在八旗、綠營共計115萬兵力支持了近兩百年的歷史。

地方團練的半官方軍隊(類似美國國民兵):

大清末期開始的地方軍隊組織雖然清軍保持115萬左右兵力..但是從三藩之戰到乾隆初期可以說都是綠營為作戰主力,到了乾隆中末期之後綠營也開始逐漸腐朽,尤其在‵清-緬′系列戰當中現乏善可陳。到了與英國比高下的時候簡直有如被催朽拉枯般的擊倒。隨著大清國內矛盾與國際情勢壓迫之下「太平天國」登場。

太平軍的出現嚴重敲毀了以滿漢蒙貴族子弟組成的八旗、綠營,因此在地方強豪官員的帶領之下出現了團練部隊,這種半官方的部隊威風了30年左右,同時也帶動了漢族軍事領袖的集團關係喔。

湘軍:湘軍成為清政府的主要力量之ㄧ,曾國藩被授兩江總督和欽差大臣。湘軍大力擴充,號令統一,1861年9月陷安慶。1864年7月,攻破天京,人數達到十二萬人。

淮軍:由李鴻章所創建的部隊,成立時間比湘軍稍晚..但是現代化程度超過湘軍,員額在7萬左右。

雖然湘淮的歷史不如八旗、綠營長..但是影響中國卻很深遠,尤其時自強運動的精隨甚至到北洋政府都有湘淮的影子存在。

最後的精銳:新軍

在甲午戰爭之後湘軍、淮軍也步入前輩的腳步。中國慢慢轉變全西式部隊出現,同時也是大清成立最晚、戰力最強的軍隊。清政府推行「新政」之後,新軍改為常備軍制,並因人數的增加,故以改編作鎮、協、標、營、隊、排、棚,各級軍官改稱統制、協統、標統、管帶、隊官、排長和正副目。每鎮額設官兵一萬二千五百一十二人,仍有步、馬、炮、工程、輜重等兵種。

在滿清宣佈退位之前已完成16個鎮、協的建立預計人數在25萬左右。隨著大清結束25萬新軍與其他各鎮舊制軍隊約近百萬都歸入北方政府。這也是民國建立以後到北發之前所造成的一國兩府(國民黨、北洋政府)。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11-8 17:29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