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9195|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兩岸時評] 黨報:傷亡人數不是“敏感話題”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62

主題

7

好友

362

積分

公民

自費五毛人士:每發一帖自己獎勵自己五毛,五美分黨所痛恨的敵人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7-26 13:34:1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範正偉

    相對於“負面消息”,人們更關註的是政府對待“負面消息”的態度

    《論語》記載,孔子家的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來就問:傷著人了嗎?而沒有先問馬怎麽樣。這就是著名的“問人不問馬”典故,其所傳遞的“人本”理念,至今可為典範。

    北京“7·21”特大暴雨後,較之房屋、道路、農作物等損失,最牽動人心的是傷亡人數。雖然從最初的10人,到翌日公布的37人,死亡人數的發布已比從前大為提速;雖然北京市政府新聞辦表示,經歷了非典,在死傷數字上“絕不會隱瞞”。但在最終的準確數字出來之前,人們對傷亡數據的關切,仍然不會消減。

    而這種關切,早在南丹礦難、汶川地震、薊縣大火中,在許多地方的突發性災難中一次次呈現出來,而對這種關切的回應,我們既有成功經驗,也有過一些反面教訓。如何發布傷亡人數,如何為傷亡人數“脫敏”,成為治理者必須處理好的一道課題。

    人命關天,對生命的關切乃人之常情。正因為生命無價牽動人心,作為權威發布者,政府自然要對傷亡人數的統計格外審慎,相關情況的核實也必須更加嚴肅。但與此同時,面對公眾的“數字敏感”,甚至出現的一些“數字猜想”,我們也需要同時思考:這種審慎和嚴肅,如何與公眾的關切與焦慮對接?又如何更好地彰顯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

    網上有一句名言,“當真相還在穿鞋,謠言已經跑遍半個世界”。與公民個體的信息披露不同,政府的甄別匯總有一個過程;與網絡的隨機發布不同,政府的數據發布也有一套程序。尤其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達,手機、微博傳遞方式多樣,今天的治理者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嚴峻的挑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在許多情況下,無論多麽快速及時,權威信息總是跑不過小道消息、網絡傳言。

    然而,即便如此,從國際經驗來看,權威信息依然有跑快的時間,不實傳言仍然有擠壓的空間。

    比如,就死傷人數來說,從判斷失蹤到確認傷亡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否可以滾動發布,先報失蹤人數,再報死亡人數?從發現死者到確認身份需要一套程序,但是否可以先報死亡人數,再報死者身份?民間傳言或許不夠準確,但是否可以當作線索去核實,既回應關切又查漏補缺?信息公開不是一個靜態結果,而是一個動態過程,利用多種信息渠道及時回應公眾關切,我們就能更好地保證群眾知情權,最大限度地贏得社會各界的認同支持。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7/26/c_123470920.htm

新華社的評論,寫得很好,支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11-28 06:30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