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道系列三之一:內地自然保護區亂象篇
編者按 中國15%國土生態價值極高,被劃為「自然保護區」,受法律嚴格保護,肩負維護地球生態系統安全的重任。隨著內地經濟高速發展,22%保護區已遭破壞,功能和價值被嚴重削弱,問題已敲響警號。亂象背後,是地方開發和中央政策的博弈,經濟利益與生態文明的交鋒,當下短視行為與後代長遠福祉的抉擇。本報記者深入一線考察保護區,採訪政府部門及專家學者,推出系列專題,揭示亂象並分析背後原因,探尋問題破解之道和長保久安之計。
濕地在哭泣 珍禽失樂園
「白鳥一行天在水,綠蕪千陣野平雲。」當本報記者啟程奔赴遼寧和山東兩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時,腦海中不禁想起宋代詩人林逋的名句,因為,此行目的地都是以廣袤的自然濕地著稱,被視為眾多珍稀水禽如丹頂鶴、黑嘴鷗等的繁殖地、越冬地和遷徙驛站……然而,隨著採訪的不斷深入,記者彷彿聽到了自然保護區隱隱的歎息和哭泣。
香港文匯報記者楊 帆、趙一存、劉坤領
進入遼寧雙台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記者來到大窪縣趙圈河鎮紅海灘風景區。購買門票後,記者被要求乘搭景區專用電動車,沿著雙向柏油公路,行近20分鐘後,一幅奢華氣派的旅遊勝地景象驟現在記者眼前:高大軒敞的紅色仿古殿宇,購物休憩等旅遊功能一應俱全;海神娘娘廟香火旺盛,香客們頂禮膜拜;木製廊橋蜿蜒上千米,延伸至濕地深處而後折回……在遊客歎為觀止時,記者發現,殿宇廊橋所經之處,濕地盡失,寸草不生。
在景區另一側是在建的「水上樂園」。挖掘機的作業聲從不遠處傳來,草地被剖開一道深坑,正在預埋管道。附近草叢中的十幾隻大雁,水面上的一群野鴨,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待記者走近,牠們並沒有飛走,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牠們是人工餵養的。
蘆葦河道 遊船橫行
依據國家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規定,在實驗區建設旅遊開發項目,必須事先通過環境評價審批,而上述旅遊項目均位於該保護區實驗區,事先未履行環評審批手續,屬於違規開發。在核心區和緩衝區,國家規定禁止任何無關單位和個人進入,任何旅遊開發和生產建設皆屬嚴重違法,但下面的現實更是讓人觸目驚心。
在景區工作人員的引領下,記者和一行遊客坐著電動車來到寫有「兆海航空」的碼頭,岸邊停泊著四艘遊艇。一艘遊艇載著一行遊客,沿著逶迤的河道,穿行在蘆葦蕩中。自然的蘆葦濕地被人工草垛擋攔,為遊船河道讓路。記者在船頭看到,往來遊船相向而行,在河道上掀起渾濁的浪花和漩渦,幾隻水鳥從不遠處的蘆葦叢中驚起飛走。紅海灘風景區的遊船觀光項目,其碼頭和航道基本上均位於保護區核心區!
科普為名 接待遊客
另一天,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本報記者驅車沿公路貫穿大汶流區域。公路北側一處堤壩工程正在施工,在工人帳篷附近的垃圾堆裡,一個塑料袋裝滿了不明鳥類的羽毛。當記者就此詢問時,一位工人支支吾吾地說,「這裡的鳥不好逮。」據動物專家判斷,這是雁鴨類動物的羽毛。
由此深入,公路南側有一座人工島,亭台水榭,棧道拱橋,名曰「鳥島」,岸邊設有停車場和休息區,不少遊人坐在聯排座椅上休息,欣賞著水面上的水禽。該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解釋道,「鳥島」是為科普宣教之用。而這顯然與國家自然保護區有關規定相悖,因為以「科普教育」的名義任由遊客進出,客觀上增大了對核心區的威脅。
更甚的是,上述自然保護區內五花八門的開發和建設行為,只是當前內地自然保護區亂象的冰山一角。
專家警告:反生態式保護終釀禍
「大自然永遠不會錯,人類違背生態規律就是反生態,內地反生態式的『保護』不但不能真正保護大自然,反而是自釀災禍。」多位環保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近年來,內地一些重要的自然保護區屢遭經濟開發侵擾,不斷被調整和肢解,區內的珍惜植被和稀有生物橫遭破壞和滅絕,保護根本無從談起。一些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與開發沒有遵循生態學規律,人為臆測的保護方法可能造成更大的破壞。
採伐枯立木 鳥兒無處站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沈孝輝說:「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生物鏈,破壞其中一個,整個鏈條就斷了。比如採伐風倒木、枯立木不足取,其實它是有存在必要的,鳥兒休息要站在枯立木上,黑熊用枯樹洞為巢過冬,俗稱『蹲倉』;喬木種子落在倒木上,有水分和養分就可以發芽。」
沈孝輝指出,類似的「開發性保護」、「破壞性保護」的現象其實並不少見,濱海濕地、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等違反生態規律的管理,往往導致保護區內生態系統發生改變,植被消失,野生鳥類和魚類喪失生存繁衍空間。
種群遭分割 馬鹿臨滅絕
據環保部統計,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長期的不合理開發,野生動植物種類和數量急劇下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突出,嚴重威脅中國自然生態系統。目前,中國野生高等植物瀕危比例達15%至20%,有233種脊椎動物面臨滅絕,44%的野生動物數量呈下降趨勢。
沈孝輝表示,十幾年前,長白山保護區生活有五千頭馬鹿(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而目前僅存約30頭,還被旅遊設施分割為兩個種群,基因無法得到交流,長期近親繁殖,面臨滅絕危險。在長白山保護區,當地旅遊開發在溫泉區上修建棧道,導致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狹葉瓶爾小草」消失。
內媒揭自然保護區亂象
■《第一財經日報》2012年3月報道,即將開工的重慶長江小南海水電站將有可能阻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遷徙繁衍最後的生態通道,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生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
■《南方都市報》2012年3月報道,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遭野蠻毀林修路,導致近5萬平方米範圍內的馬尾松、荷木、甜椎等30餘種南嶺特有植物在早春時節失去了萌發之機;
■《中國青年報》2012年4月報道,黑龍江虎林珍寶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千畝濕地,被毀變耕地;哈爾濱松北區一塊廣闊的江灘濕地,數年前就被開闢成了一處非法採砂場。
新聞通識:15%國土列入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是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佈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這些區域對維護和優化生態環境發揮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上,共有2640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143萬平方公里,佔陸地國土面積的14.9%,超過全球12%的平均水準。自然保護區分國家級和地方各級,其中國家級共335個,佔陸地國土面積的9.71%。各自然保護區內部又劃分核心區、緩衝區(核心區外圍)和實驗區(緩衝區外圍),各區的人類活動均受不同程度的限制如下:
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因科學研究的需要必須進入的須申請,並經國務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適用)或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
緩衝區:只准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禁止開展旅遊和生產經營活動;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
實驗區:准許從事科學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遊以及馴化、繁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活動;建設項目污染物排放不得超標。(資料來源:國家環境保護部)
違規開發 蠶食綠肺
近年來,伴隨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高速發展,建設範圍不斷擴大,涉及自然保護區的各類建設項目不斷增多,包括違法開發礦產資源、無序開展旅遊項目等,對保護區的侵蝕呈蔓延擴張之勢,可謂觸目驚心。對於當前這一問題,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干傑坦言,22%的自然保護區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335國家級保護區 逾40個被干擾
據2010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內地335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受開發建設項目讓步而被動調整和縮小範圍或功能區劃的逾40個,約佔總數的15%左右。省級、市級保護區則更是難以盡數。
環保部對335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的衛星遙感監測和現場實地核查顯示,有272處存在程度不同人類活動,佔80%以上,其中人類活動劇烈和明顯的佔30%。
破壞生態系統 影響珍禽繁殖
國家環保部生態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指出,開發建設活動對保護區造成以下影響:
一、佔用自然保護區土地,對保護區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造成破壞,後果包括影響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的發揮,甚至導致珍稀瀕危物種因棲息地喪失而消失;
二、人為建設對野生動物造成阻隔效應。一些工程建設如公路、鐵路、水電站大壩等,還可能導致部分遷徙性或洄游性物種的阻隔,影響其完整的生活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