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26|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汶川五年] 援建留印記 災民「被感恩」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1萬

主題

44

好友

1萬

積分

公民

律   師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5-17 00:11:3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援建留印記-災民-被感恩-各地風格原版植入-重建變成大雜燴.jpg 「5·12」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全國各省市奉命一對一援助四川各受災縣市,各投入了數十甚至上百億元(人民幣,下同),如今全部完成,留下一座座帶有援建地方印記的新城。小至街道橋樑、廣場、大廈的命名,大至整座城市的風格,都烙上外地色彩。有當地民眾直言,災區已成大雜燴,而刻意營造的「感恩」之風也令愈來愈多人不以為然。

《明報》記者日前回訪四川地震災區,首站就是震央映秀鎮。跨過岷江支流,映秀新城迎面而來。入鎮後,首先看到的是廣闊而空蕩的「莞香廣場」,旁邊石牆上寫着「東莞援建」。在這裏,「東莞」烙印隨處可見:羌寨碉塔,公園大石,甚至坑渠蓋上都印有「東莞援建」。就算你再粗心,主幹道「東莞大道」也能讓你留意到映秀鎮和東莞的關係。



佛山重建水磨 羌城現黃飛鴻

地震後,廣東省奉命出資重建汶川縣。富裕的東莞市被指派援建映秀鎮,3年內建成55個項目,共花了逾11億元。同屬汶川的水磨鎮,則被佛山以逾10億元打造成一座具民族特色的全新羌城,以及將溪壽老街復古但改名禪壽老街。羌城對外5條大橋以佛山五區(禪城、順德、南海、高明、三水)命名,羌城中心位置的「飛鴻廣場」則是遊客聚集熱點,鎮場之物是一座側身半蹲、雙手伸展的黃飛鴻雕塑。

中山市則負責援建附近的漩口鎮,作為孫中山故鄉,中山市將中山紀念中學「搬」了過來。耗資6000萬元建設的漩口小學,校舍紅牆、綠瓦、中式坡屋頂,連孫中山雕像柱也照樣複製了一個,聳立在小學門口。

類似情況在都江堰、彭州、綿竹等絕大多數災區非常普遍。綿竹市民政局文件顯示,當局希望通過「植入式」命名方式,「讓我們災區的子孫後代,懷着感恩之心」。青川縣也表示永遠「倡樹感恩文化」,將每年9月16日設立為「感恩援建紀念日」。實際上,震後不久四川就三句不離「感恩」。

汶川縣水磨鎮由佛山援建,鎮內羌城專闢「飛鴻廣場」,一座黃飛鴻雕塑鎮守於此。(許書.jpg
汶川縣水磨鎮由佛山援建,鎮內羌城專闢「飛鴻廣場」,一座黃飛鴻雕塑鎮守於此(許書凎攝)


抗震曲歌頌 政府拉隊巡迴感恩

2010年中,四川宣布全面推廣5首抗震救災歌曲,以弘揚對援建的感恩之情,將所有手機、座機等電話鈴音更換為指定歌曲,遭廣泛質疑「強制人民感恩」。不過,2011年重建工作完成後,各災區政府仍奉命帶「感恩隊」出訪援助地方。2012年的四川省人大會議還特意將「深入開展感恩教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記者在新北川縣城採訪期間,一名經營飯店的安縣人說出了很多四川人心聲:「我們肯定感激全國的援助,但都是同胞嘛,換了其他省遭災,四川人一樣會無私援助。」她認為政府已經將感恩之念流於形式。


「讓災民幸福生活」 山東不留名

不過,也有做好事不留名的。援建北川的山東省在2010年決定,「對於山東在北川所有的援建項目,命名時一律不帶有山東痕迹」,並將新北川縣城已命名的「齊魯大道」、「山東賓館」、「威海路」等通通改回當地特色名字。山東省認為,在援建項目上刻上印記,好像時時刻刻都在提醒災區人民「誰是援建者」,這並不符合「讓災區人民幸福生活」的援建初衷。

明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12-19 09:24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