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4|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港澳時評] 雷鼎鳴:融合內地 港須保國際性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1萬

主題

44

好友

1萬

積分

公民

律   師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6-5 12:54:1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雷鼎鳴 - 融合內地 港須保國際性.jpg 上周有團體邀請我參加有關所謂「本土主義」的論壇。這題目涉及的層面頗多,大家盡可各抒意見。不過,若意見落實到個人行為或政府政策,就必須審視這些行為或政策會帶來甚麼後果。眾多後果中只要有一項是災難性的,就算其他的後果是如何使人愉悅,相關的行為或政策便應及早喝停。


適當本土主義無礙中港融合

「本土主義」的含義光譜很寬,各人理解自有不同。一個極端是重視(香港及港人)在文化上的特色、制度上的優點,以及歷史上的傳承等等;另一極端是搞不同形式的「港獨」分離主義。既然兩個極端之間光譜夠寬,各路君子大可不用對號入座。

對於接近第一種極端的觀點,我不但認為無傷大雅,甚至十分欣賞,只要不事事擺出「大香港主義」的姿態便可。若說中港現實上需要融合,那麼我們也應明白,最好的融合是各地都能保持本身的優點及特色,否則世界會太過單一、枯燥。而中港融合中,香港的國際性便是一項定必要珍惜的財產。由此可知,適當的本土主義不會是中港融合的障礙。

要了解另一極端,即分離主義為港人帶來的影響,我們有必要先檢閱歷史上,不同時期香港與內地融合的程度。這裏只集中在經濟層面上,因為這已足夠說明問題。

鴉片戰爭時期,英國的外相(及其後的首相)巴馬斯頓(Henry Palmerston)及其繼任人鴨巴甸(George Aberdeen)都對香港不感興趣,認為這裏只是幾塊無人居住的石頭,但來到此處實地考察的義律(Charles Elliott)及砵甸乍(Henry Pottinger)卻明白到香港在貿易上的重要性。英國人佔據香港後,本欲打算把它打造成一個絕大部分居民都是白人的地方,但很快他們便發現,沒有華人作中間人,對華貿易,也就是販賣鴉片,根本展開不了。他們隨即調整政策,容許大量華人移居香港,他們的主要工作便是進出口貿易。鴉片是不光彩的商品,後來英殖民地政府更索性把香港弄成為販賣苦力的地方,1851至1872年間,香港便出口了320,349名苦力到世界各地。


失內地聯繫失國際貿易板塊

香港的貿易雖有這些不光彩的紀錄,但百多年以來,英國人所設定的自由貿易原則也的確為香港帶來繁榮,而且使到她的經濟緊緊地與內地經濟連在一起。就算是今天,進出口及相關的物流業仍是香港最大的經濟板塊,佔GDP 27%左右,進出口總額更達GDP的3.6倍,而出口(或轉口)貨物54%的目的地是中國。為甚麼不是接近100%?這只是因為也有不少貨品是從內地輸入香港,再轉口到世界其他地方。我們可以說,沒有與內地的經貿關係,國際貿易這一板塊會基本上消失,27%的GDP要泡湯,這更會使到本地消費大幅萎縮,因為港人的一條重要經濟支柱倒了下來,大家沒有收入去消費。

這種情況與八十年代以前並不相同。在1983年採用聯繫匯率前,香港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是美國,佔總出口的32.3%,今天則已萎縮至9%左右而已。當年情況不一樣,是因為香港本身有工業產品出口,但眾所周知,本地出口已是七零八落,現時只佔GDP的2.88%,香港再不是當年的工業城市了。在其他行業中,例如金融服務業、旅遊業等等,又有誰不知道生意的主要夥伴是內地?

香港能否走回頭路,再次自力更生,出口自己的產品,拒絕扮演中介人的角色?這已是不可能之事,就算做得到,港人的薪水恐怕要跌至內地或越南等地人民的水平或更低,才有競爭力,我不相信這是港人的意願。

新加坡模式是否救得了香港?這也不可能,周三再談。

晴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5-1-23 10:29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