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81|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煤炭煤化工] 德國能源轉型的困局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5-30 23:22:0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德國持續近20年的清潔能源路線目前已經較難為繼,雖然德國政府仍以自信態度示人,但背後的困局卻無法遮掩。德國能源轉型能否繼續,歐洲的清潔能源戰略能否在美國頁岩氣革命影響下再次轉型,仍需要時間來驗證。

歐盟委員會6月4日宣布,歐盟將從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臨時反傾銷稅,其中前兩個月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若未能在8月6日達成解決方案,反傾銷稅將最終提升至47.6%。持續9個月的反傾銷調查就此塵埃落定,雖然歐盟此舉於己於人皆不利,下遊行業也表示強烈反對,但其仍強行推行,令人不滿。不過在此次反傾銷調查中,德國作為最先提出反傾銷調查申請的光伏企業的所屬國,卻對歐盟的反傾銷提出了較強烈的反對意見,態度耐人尋味,背後也透露出其能源轉型戰略的困局。

德國的能源轉型

德國雖然長期以來一直以科技密集和環境友好型國家示人,但由於擁有龐大的經濟總量,依舊是全球第五大能源消費國,同時因受制於資源貧乏,德國還是第四大油氣進口國。能源和石油問題一直都是德國難以繞過的核心問題,對德國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一戰”時,德國西線陸軍統帥魯登道夫就曾表示石油供應是德國戰事的最大制約。“二戰”時希特勒也曾稱“如果我無法得到足夠石油,我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以至於戰後眾多評論將德國在戰術上的最大失利歸結於石油供應的短缺。

或許真的是出於對德國獲取石油的擔憂,或許也只是為了便於控制戰敗國,“二戰”之後,在以美英法為主導的國際石油市場中,兩大戰敗國德國和日本一直被排除在外。而全球前50大石油公司中,德國和日本一家都沒有,連西班牙(萊普索爾)、荷蘭(殼牌)和匈牙利(MOL)等歐洲非核心國家都擁有強大的石油公司和相對穩定的石油來源,德國卻只能完全依賴於市場價格獲取不同周期的供貨合同,其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的影響力也接近於零。這一方面造成國內燃料成本高企,近10年德國汽油零售價格不僅高於美國140%,還高於鄰國法國近5%,即便是以不含稅的凈價來看,德國汽油價格仍高於歐盟平均價格近4%,這與德國在歐洲擁有的第二大煉油產能形成鮮明差異;另一方面,德國在面對國際原油市場的重大變化時應對能力偏弱,在石油危機中受到的沖擊也明顯大於同期的周邊國家。

因此,如何擺脫能源對外的高依賴度,維持能源供應以確保經濟能夠穩定發展,一直以來都是歷屆德國政府必須面對的核心問題。1990年10月,兩德合並後,為了應對經濟總量擴大同時伴隨的能源消耗爆發增長,德國政府在1991年1月頒布了《電力入網法》。這是德國第一部可再生能源法規,規定電網經營者需優先購買風電,繼而有力地促進了德國風電產業的發展。在此後的20年內,德國的風電發電量增長了460倍,裝機容量占全球近11%,成為名副其實的風電第一大國。

此外,雖然德國和日本一樣是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然而70年前那場戰爭所劃定的國際政治格局至今仍難以被突破,即便是在蘇聯解體已經20多年、東西德也早已化作歷史的今天,德國想在國際事務中有所作為依舊困難重重,其國際地位也只是略微強於日本而已。作為歐洲第一大國,卻從未在歐盟中獲得領導地位,此次歐盟對中國的光伏反傾銷,德國雖持續反對,卻毫無用處,這一切都令德國政府不滿。

而從全球角度來看,無論是IMF、OECD還是聯合國,德國都從未能夠進入領導核心。德國不僅在全球政治、外交和軍事方面基本沒有任何影響力,在自家後院的中東北非事務中,也基本沒有存在感。對於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雖然德國一直是西方社會中最大的反對者,但美國根本不予理睬;對於利比亞戰爭,德國被排除在外;伊朗制裁中德國也只能以“P5+1”的形式變相參與。

因此,德國與日本一樣,也一直謀求在經濟發展之外,獲取與其經濟地位相符的政治和外交影響力。從近50年國際局勢的演變來看,一直與經濟、政治、軍事和外交都息息相關的市場顯然只有一個,那就是石油市場。但是一直被排除在這一市場之外的德國,顯然無法通過石油和能源來謀求全球影響力,那麽唯一的辦法自然就是再造一個市場並成為主導者,這樣,最適合的自然只有新能源了。也因此,自2000年以來,能源轉型以及相關問題就一直是德國外交的核心,目前僅德國外交部內部,專門負責能源外交的工作人員就有40多人,其對能源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艱難的轉型之路

單從表面數據看,德國的能源轉型無疑是成功的,過去20年內,其不僅將清潔能源在初級能源消費中的比例由1.2%提升到了18%,還將原油消費量降低了16%。然而這一切並非沒有代價,德國對於清潔能源的投入程度超過了同時代的實際發展水平,清潔能源產業雖然看起來繁榮有序,但實際上依賴於政府在財政上的大力補貼才得以維繫。在目前歐洲整體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之下,這種壓力顯得尤為明顯。2013年,德國對清潔能源的財政直接補貼將達到180億歐元,而與之相關的各類政府支出占總財政支出的比例將達6%以上,清潔能源已經成為政府的沉重包袱。

政府的補貼雖然令企業衣食無憂,但卻使行業愈發脫離應有的生態環境,最終造成的結果是經過近20年的發展,德國清潔能源產業依舊是非市場化,是完全依靠政府補貼生存的行業。行業的興衰完全依賴於政策的支持與否,2000—2007年,政府大力支持,行業迅猛發展;2009年之後德國政府削減補貼,行業立刻產生劇烈反應並出現萎縮。

2011年3月,日本發生福島核事故,一時間,全球談核色變,盡管美國和法國等傳統核電大國對此並不在意,但德國民眾和議員的一邊倒的情緒以及默克爾對清潔能源的自信,使德國成為第一個明確去核化的國家。雖然2010年德國有1/4的電力來自於核電,但默克爾仍立即關閉了8個核電廠,並承諾2022年之前關閉所有核電廠,這進一步加劇了德國對能源轉型的迫切要求。

然而,德國雖然在可再生能源技術上具有絕對領先地位,但配套設施的不匹配仍是發展的巨大制約。隨著風電和光電的迅猛發展,目前德國相對落後的電網已不能滿足需求,電網擴容刻不容緩,但投資不足又限制了電網的快速提升,而煤電的淘汰和核電的關停又使常規電力不足,最終造成德國電力需要依賴進口才能實現自給的困境。

除了供應問題之外,為了加快去核化後的能源轉型速度,提升電價是必然選擇。為避免傷及經濟,德國政府對用電行業實行補貼,然而囿於財力有限,最終只能實現差異化補貼,中小企業最終成為了能源升級的買單者。於是,2012年11月,德國能源消費者聯盟向歐盟委員會投訴德國能源政策的不公平,認為其免除工業用電大戶的新能源附加費,而小企業和家庭用戶要承擔此費用。

極高的能源成本使德國中小企業負擔沈重,以紡織業為例,每年需要支付的綠色能源稅達7000萬歐元。僅2011年,德國的風力、太陽能發電廠、沼氣發電廠和水電廠經營者就得到了行業164億歐元的稅收補貼,但電價目前仍在上漲。

對此,德國政府回應稱,電價上漲是推廣新能源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工業用電大戶不必支付此費用的原因是高價電會影響其競爭力,至於中小企業和家庭用戶負擔的額外費用,政府會在未來考慮進一步梳理電價和補貼體系。但從目前來看,德國顯然沒有太好的辦法應對過快能源轉型和經濟發展之間的不平衡和矛盾。

而此次歐盟對中國光伏的反傾銷顯然將加劇這一矛盾,光伏反傾銷將大幅提升太陽能電池板的制造成本,而中國可能對多晶矽的報復性雙反調查將加劇這一過程,繼而造成光電成本的進一步提升,這對占全球太陽能發電總量近四成的德國顯然打擊最大,因而也是德國政府此次在歐盟反傾銷調查中一直表示反對的主要原因。但最終的結果顯然並不盡如人意,此次反傾銷,受損最大的無疑是中國,但在歐洲內部,德國也將受到巨大沖擊。

此外,清潔能源戰略的另一個主要輔助是碳排放體系的建立,歐洲在這一方面一直起著主導作用。然而不考慮全球實際發展水平的碳排放體系的發展同樣也遇到了較多阻力,2011年年末,歐盟強征航空碳稅最終不了了之,今年4月歐洲議會又再度否決了對碳排放市場的支持,德國和歐洲的清潔能源之路目前面臨著巨大的困境。

啤酒還是天然氣

就在德國和歐洲面對困境之時,一向對於歐洲那套把戲毫不感冒的能源“大老粗”美國卻傳來了好消息。雖然身懷綠色夢想的奧巴馬第一任期內在清潔能源方面幾無作為,但頁岩革命的爆發卻歪打誤撞,為其提供了在未來同時實現能源獨立和節能減排兩大夢想的可能當然,只是可能,而且還將曠日持久。美國人對於不節儉的高耗能生活的喜好,註定了奧巴馬的夢想在短期內沒有實現的可能,但這毫不影響奧巴馬的綠色夢想,一時間,美國能源獨立的說法甚囂塵上,奧巴馬也樂見這沸沸揚揚的場景並順勢大力鼓吹美國能源優勢。

於是,在第一任期內高調宣揚可再生能源的奧巴馬,在第二任期內悄然改變了說法,將可再生能源轉為清潔能源,並將註意力集中於能源獨立和氣候變暖。不僅如此,有了頁巖油氣的撐腰,美國不僅在經濟上受益巨大享受著遠低於歐洲的能源價格,據說還因此獲得了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另外,令歐洲更不爽的自然是美國還順帶通過天然氣獲得了外交和政治上的巨大籌碼,這是鉆營清潔能源和碳排放體系近20年的德國至今求之不得的夢想。2012年,美國僅在天然氣出口上略表態度,歐盟就打敗了“欺壓”其數十年的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而美國對日本稍加“誘惑”,野田佳彥馬上就拋棄了伊朗。如此外交利器,德國自然是求知若渴。

或許正是看到能源轉型路線上的困境和美國的示範,一向標榜環境保護的德國,在法國、保加利亞和瑞士等國明令禁止水力壓裂法時,卻悄然解禁頁巖氣開采。2012年9月,德國環保和核安全部批準了水利用率嘗試,但就在半年之前,德國還表示將持續禁止頁巖氣開發。德國政府能源顧問表示,德國頁巖氣儲量約有23000億立方米,足夠其30年的天然氣供應量。

這一說法可信與否難以考證,但德國持續20年的能源路線突然又要轉變,德國人顯然不如美國人更容易接受。於是,各種莫名其妙的反對理由便都冒了出來,最新的說法來自於德國釀酒聯合商會,稱頁巖氣會影響到德國啤酒的純度,因為水力壓裂會汙染水源。雖然德國政府表示將研究更嚴厲的水保護措施,但顯然不足以平息疑慮。德國釀酒聯合商會拒絕接受,並聲稱,該建議根本不足以保護飲用水安全,因此會違反該國有關啤酒純凈度的法律,而這項法律在德國已有500年的歷史。

不過無論如何,德國持續近20年的清潔能源路線目前已經較難為繼,雖然德國政府仍以自信態度示人,但背後的困局卻無法遮掩。德國能源轉型能否繼續,歐洲的清潔能源戰略能否在美國頁巖氣革命影響下再次轉型,仍需要時間來驗證。

中國能源網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5-1-18 21:06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