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六四○”指示
1.國際背景
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隨著攜帶核彈的中、遠程彈道式導彈的發展,美國和蘇聯開始著手研究如何防禦對方的導彈武器對自己本土的襲擊。美國相繼開發、研制了“奈基-宙斯”系統、“哨兵”系統和“衛兵”系統,以對抗蘇聯的核攻擊。“衛兵”系統於1969年3月開始正式部署,其系統主要由相控陣雷達A N/ F P S-85提供預警,最大探測距離為4500公里,能同時跟蹤上百個目標;配備的高空攔截彈LIM-49A“斯巴達”(S P A R T A N)是“奈基-X”系統改進型,主要在大氣層外進行攔截。該彈為3級固體導彈,最大攔截距離可達960公里,攔截高度在160~320公里範圍內。低空攔截彈“斯普林特(S P R I N T)”為近程二級固體導彈,其攔截距離在32~48公里,攔截高度在15~30公里。蘇聯於1956年開始研制“橡皮套鞋”反戰略彈道導彈系統,1961年試驗擊毀R-12導彈,系統1964年開始部署,1972年基本完成。攔截彈的核彈頭當量100~200萬噸,有效殺傷半徑6~8千米,射程350~640千米,高度320千米。該系統配備有“雞籠”相控陣預警雷達(搜索距離6000~7300千米)、“狗窩”相控陣跟蹤雷達(跟蹤距離2800~3000千米)等。
2.兩次重要談話
毛澤東主席從戰略防禦角度出發,為了打破美蘇的核訛詐和核壟斷,在積極發展“兩彈”的同時,又提出了防禦戰略方針,他關註到美、蘇在發展反彈道導彈系統方面的情況,特別提出我國也要搞反導彈武器。
1963年12月16日,聶榮臻向毛澤東主席匯報十年科學技術規劃。談到利用激光技術搞反導彈武器時,毛澤東說:“'死光'(指激光),搞一批人專門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飯不做別的事,專門研究這個。沒有成績不要緊。軍事上除了進攻武器外,要註意防禦問題的研究,也許我們將來在作戰中主要是防禦。攻擊武器,比如原子彈的數量我們比不贏人家。戰爭歷來都是攻防兩手,築城、挖山洞都是防嘛。秦始皇的萬里長城,沒有多大用處。我們準備做一些蠢事,要搞地下工廠、地下鐵道,逐年地搞。”
幾個月後,1964年2月6日,毛澤東主席會見了五院院長錢學森,針對研究反導彈問題,雙方有這樣一段重要談話:
毛:我們搞原子彈也有成績呀。
錢:我有所聞。
毛:怕不止於有所聞吧。
錢:原子彈實在只是有所聞,我是搞運載工具的。
毛:是的,你們搞了一千多公里的,將來再搞兩千多公里的,也就差不多了。
錢:美國在東南亞新月形包圍圈上的有些基地有二千八百公里的距離。
毛:可以到夏威夷?
錢:XXX就更遠了,不止四千公里。
毛:總要搞防禦的。搞山洞鉆進去,地下就不怕它了。
錢:我們正在遵照主席指示先組織一個小型的科學技術人員的小組,準備研究一下防彈道式導彈的方法、技術途徑。看來第三個五年計劃中由於技術條件不夠,還不能開展設計工作。
毛:有矛必有盾,搞少數人有飯吃,專門研究這個問題;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總要搞出來的。
毛主席這個講話後來被稱為“六四○”指示,成為我國探索研究反導武器的依據。因此,反導研究便稱做“640”工程,並在一段時間裏列為國家的重點任務。
二、方案設想和研制規劃
為了貫徹落實毛主席的指示,國防科委和有關單位組織召開了一系列重要會議,建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和專業研制部門,規劃在1973-1975年研制出我國第一個反導彈武器系統。
1.建立相應領導機構和專業研制部門。
1964年3月23日,國防科委召開彈道式導彈防禦科學討論會,四機部部長王諍、五院副院長錢學森和十院、科學院、炮兵等單位30多名專家、領導幹部參加。會上初步確定了以導彈反導彈、超級大炮反導彈和激光反導彈三種技術途徑,並把導彈反導彈途徑放在第一位。由國防部五院負責;超炮反導彈由炮兵科學研究院負責;激光反導彈由科學院上海光電所負責。會後國防科委向毛澤東主席和中央專委呈報了《關於防禦敵人導彈的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的報告。
4月17日,五院二分院向院呈報開展反導彈工作的意見,建議立即成立一個規劃小組,由8人組成。其任務是負責制訂反彈道導彈和紅旗三號總體規劃,年內擬訂出技術途徑和戰術技術指標。二分院黨委常委提出由蔡金濤副院長負責指導該項工作。
按照錢學森的指示,宋健開始搜集和分析國外相關情報資料、開展調查研究工作。經過反復分析計算,1964年5月,宋健寫信給五院副院長錢學森,提出應先研制低空攔截反導彈系統,主要性能指標為:識別高度80公里;攔截高度15公里左右;導彈飛行時間約20秒,導彈平均速度1500米/秒。錢學森對次表示同意。這樣,基本形成了“反擊一號”的指標設想。二院開始技術設計工作。1965年1月4日,以國防部五院為基礎成立了第七機械工業部。國防部五院所屬二分院改稱七機部第二研究院。二院調整為地空攔截式導彈研究院。
1965年2月-6月七機部在二院二部“反導規劃小組”的基礎上,成立了502室,4月改為七一一所,由部直接領導。6月30日經國防工辦批準,在七一一所的基礎上成立反導彈武器系統總體研究所,代號為七機部二院二十六所。承擔反導彈技術抓總和和反導彈導彈武器系統的研制任務。錢學森推薦宋健擔任該所所長。
二院自1964年開始組織隊伍,1969年8月改成反導彈、反衛星總體研究院,十幾年時間內全力開展了反彈道導彈系統總體設計和配套設備的研制。
2.確定方案設想和研制規劃。
1965年5月4日-5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第12次會議,七機部劉有光、錢學森、劉秉彥列席了會議。會議認為要加速地空、岸艦導彈的研制,以更快地加強我空防、海防力量,更有力地打擊敵宣揚的“海空優勢”。會議同意國防科委提出的關於防禦敵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安排意見。5月10日,中央專委辦公室根據專委第12次會議精神,發出《關於防禦敵導彈研究工作問題的通知》。要求四、五、六、七機部、中國科學院、炮兵、二十基地等有關部門,必須把防禦敵導彈的研究列入本單位的季度計劃和長遠規劃,由國防科委組織上述單位開展研究工作。
1965年6月26日,七機部向國防科委上報《反導彈導彈武器系統初步方案設想和研制意見》,內容有敵情分析、攔截方法、戰術技術指標、預警、跟蹤、識別、制導和研制進度等。7月8日國防科委向中央專委和軍委呈報《關於導彈防禦體系各系統的研制規劃報告》。規劃設想在1973年-1975年研制出試驗系統,進行攔截試驗。8月27日中央專委第13次會議批復同意了這個規劃。不久,七機部將反導彈體系的代號編為640工程。
1966年2月28日,國防科委召開640工程匯報會議,確定以中、遠程彈道導彈為主要目標,搞“點”防禦。1967年10月,國防科委召開全國“640”工程會議,國家計委、國防工辦、總參、空軍、炮司、一二四五七機部、中國科學院等16個單位127名代表參加。會議提出了建立“640”工程綜合總體和指控系統的研究單位問題,正式確定了5個系統的工程代號,及加速反導彈試驗靶場的建設和開展反導彈用核彈頭研制工作的建議。會議確定第一個奮鬥目標是在建國25周年時,研制成功第一個反導彈武器系統、建好包括預警系統在內的第一個反導彈防區,並對具體工作進度作了安排。
此後,“640”工程研制工作全面快速展開。
3.提出640防區的設想。
1970年2月,二院軍管會向部及國防科委提出在1974年前建立640防區的設想。提出該防區應具有反彈道導彈,反低軌道衛星兼有反飛機能力。方案對防區地點、武器配備、兵力部署、預警範圍、指揮系統、作戰過程、建設進度等都提出了具體意見。5月,二院型號總體方案學習班對原方案進行了較大的修改,提出了一個新的640防區的設想。同年7月15日,國防科委向中央軍委辦事組呈報《關於反導彈反衛星武器第一個防區的設想和幾個問題的請示》,具體提出了建設北京防區的方案設想,防區建成後由空軍使用。
1970年8月15日-9月19日,國防科委在北京召開計劃會議,制訂1971年計劃和“四五”計劃設想。會議在“三年趕、兩年超”(即用三年趕上,再用兩年超過美蘇的水平)冒進口號的指導下,確定七機部在“四五”期間總的設想是:到1974年在主要戰略導彈武器(洲際導彈、潛地導彈和反導彈、反衛星導彈)方面,趕上當時美、蘇的水平。二院的任務是:“一年一個型號,四年建成防區”,1974年建成我國第一個反導彈、反衛星防區,做到一次可攔截15至30個來襲彈頭。事實證明,這是脫離實際、根本無條件實現的高指標。根據“四五”任務規劃,12月,二院二部正式提出我國第一個反彈道導彈防區(640防區)方案設想。力爭1974年對來襲的彈頭實現高低空兩次攔截,同時能攔截低軌道偵察衛星和低軌道武器,並能作中程進攻性導彈使用。防區由預警系統(相控陣預警雷達,超視距雷達等)、識別系統(高空識別雷達,高空電視輻射計,紅外尾流探測儀等)、武器系統、制導雷達系統(“715”雷達、控制系統等組成。1971年1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批示同意第一個640防區建在京、津地區,爭取於1974年建成。並決定將反導彈、反衛星武器系統的研制任務列為國家重點項目。1971年6月國防科委和空軍聯合召開會議,進一步討論防區建設和武器研制問題,決定首先研制高攔武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