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97|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國產機器人年核心部件全進口:中國只能做外殼?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1-17 23:52:5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這僅僅是中國機器人產業化的一個縮影。經過上世紀最後30年的發展,中國機器人產業在進入21世紀後迎來新浪潮。

“這是一個分水嶺,中國機器人實現了由技術研發向技術應用的轉變。尤其是在2014年,中國的機器人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註。”國家“十一五”“863”計劃先進制造領域專家組組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教授王田苗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2013年,中國以3.7萬台的工業機器人銷售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繼續高速增長,達到3.36萬台,同比增長32.5%,預計全年達到4.5萬台。

在2014年6月9日的兩院院士大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說,“機器人革命”有望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個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將影響全球制造業格局。他還說,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誌,“我們不僅要把機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盡可能多地占領市場”。

這是迄今為止,中央高層對機器人產業發展最直接、最明確的表態和支持。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的多位業內專家均表示,這番表態給成長中的中國機器人產業打了一劑強心針。

被寄予厚望的中國機器人,還有哪些待解的疑問?

市場空間還有多大

在北京理工大學智能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高峻峣看來,中國機器人產業化找準了時間點,正好處在國內市場趨向增長的節點上,避免了產業化過程中的各種阻礙,“少走了很多彎路”。

從“十五”開始,中國的機器人技術發展方向有了重要調整,從單純的研發機器人技術向機器人技術與自動化裝備擴展,並將中心任務定為:研發面向先進制造的機器人制造單元及系統、自動化裝備、特種機器人,促進傳統機器的智能化和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十一五”期間,國家更是將機器人技術的重點放在人機交互等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上,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技術裝備,應用於IC、船舶、汽車、輕紡、家電、食品等重點工程和行業,以打破國外公司在大規模自動化制造系統中的壟斷,加速機器人技術的產業化發展。

高峻峣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國機器人從技術到應用的轉化還需要時間,2000年以後的應用轉化是成功的,方向也是正確的。”

眾多業內專家的一致認為,中國機器人市場在上世紀30年的積累後迎來了持續釋放的過程,未來必將爆發式增長。

近幾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應用的推廣主要基於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能夠實現自動化生產、智能識別、安卓系統操控的工業機器人,正成為不少裝備制造企業解決人力成本上漲壓力的利器。比如,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此前就高調表示,將建設無人工廠。

有數據顯示,2004~2013年的十年間,中國制造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增長了3倍。

與此同時,工業機器人的價格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走低,幾年前20萬元的機器人,現在只需要幾萬元。

“更多的企業轉而用機器人替代人工。”王田苗說,在生產者看來,用機器人少了很多麻煩。

在珠三角、長三角等中國傳統制造業的聚集地,更多的無人工廠陸續出現。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就每萬名制造業工人的機器人保有量來說,韓國為396個,日本332個,德國273個,世界平均水平58個,而中國只有23個。

有機構預測,對比發達國家制造業機器人密度,中國在汽車、電子電氣、食品飲料、化工、塑料橡膠、金屬制品這六大工業領域,未來幾年需要108萬~240萬台工業機器人,占工業機器人總需求量的約70%。若以每台20萬元計算,工業機器人產值空間在3100億~6880億元。

“中國以前的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主要集中在汽車制造業,範圍很窄,但是近幾年應用領域已經逐步拓展到金屬加工、食品飲料等行業。”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博士頓向明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他認為,未來電子行業將成為重要的工業機器人市場,特別是電器制造、手機生產這一類工廠。而光電、鋼鐵、生化制藥等行業,也會因生產環境的限制而有更多工業機器人應用。

國產機器人只能做外殼嗎

一位機器人研究專家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一些企業看到機器人的市場前景就涉足這一領域,但很多企業根本就不具備生產能力,既無基礎也無技術,就是打腫臉充胖子。”

在他看來,即使是一些有備而來的企業,也基本停留在組裝、仿制階段。很多企業就是把國外的產品拆開後,按照產品構成買材料組裝。“9個月間增加了175家企業,這肯定不正常。那些渾水摸魚的企業如果只靠模仿、山寨,肯定成不了氣候,反而會擾亂整個市場,甚至敗壞國產機器人的名聲。”

不過,對於眾多業內專家來說,國產機器人目前最突出問題還是無法掌握核心零部件技術。盡管在過去40年,中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技術攻關,結果並不理想。

“這是因為我們的研發與應用不對等,很多技術在實驗室可能很完美,但在生產中暴露出各種問題。”高峻峣說。

他說,國產機器人的短板主要有二:應用系統開發不足,核心零部件缺乏。

“我們在機器人應用系統設計上的經驗少。機器人不是買回來就能用,而是需要二次開發。比如焊接機器人,工廠需要開發一套焊接的應用系統,才能讓它工作。”王田苗說,中國的很多機器人生產企業具備整機生產能力,但無法進行復雜的後期系統開發,“應用系統不僅代表技術實力,更具有高額的利潤。”

北京理工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現為智能機器人研究所)退休教授陸際聯告訴本刊記者:“中國的機器人產業鏈還沒有形成,即使像新松這樣的公司,它的減速器、電機、軸承等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也都是採用國外的。比如說軸承,我們也有企業生產,但是工藝和材質無法與國外相比。”

王田苗的統計更加直觀地表明了這一點:國產機器人中80%~90%使用國外減速器,60%~70%使用的是國外電機、40%~50%使用國外控制器。

“這等於說我們的國產機器人能做的就是外殼,核心部件全都是國外的。這就增加了成本,使得國產機器人在競爭中處於劣勢。” 王田苗說。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王衛明也曾就這一問題明確表示,中國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和核心關鍵部件受制於人,基礎配套能力滯後,整機面臨空殼化。

是否會陷入“高端產業低端化”

分析報告指出,在2013年中國購買並組裝的近3.7萬台工業機器人中,外資機器人普遍以高端工業機器人為主,幾乎壟斷了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領域,占比達96%,而國產機器人則以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為主,處於行業低端。

“如果國產機器人未來5年內仍然找不到準確的市場定位,很快會被市場淘汰,再大的蛋糕也吃不到。”頓向明說。

新松總裁曲道奎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建議:企業一定要找準定位,面面俱到很難與跨國公司競爭;還要轉變發展模式,“關起門來”很難做大,需要學會整合資源、與外界協作;第三,千萬不能走“高端產業低端化”的路,機器人集成的產業鏈很長,如果只做低端的加工制造,意義不大。

以新松、埃夫特、廣州數控等國產機器人代表企業來說,它們或是機器人的最終用戶,或是自動化零部件廠商,又或是機器人系統集成商,本身在產業鏈上的定位和發展策略是有所區別的。

一些廠商通過橫向整合產業鏈,聯合其他零部件廠商,自身專註於機器人整機的研發及下遊應用的開發;另一些則通過自身在零部件方面的優勢進行縱向整合,零部件自給自足,以成本和渠道優勢占領市場;還有些企業定位於集成商,憑借成熟的解決方案銷售整機。

業內專家認為,雖然中國機器人整機市場的需求遠未飽和,但激烈的競爭已經壓低了產品利潤,且整機生產領域已湧入太多投機者,太過混亂,走整機生產和應用系統開發相結合的道路,是企業增加競爭力的一個方向。

比如,新松現在就已經形成以自主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領先產品及行業系統解決方案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並將產業戰略提升到涵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智能化制造全過程。而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國內機器人生產企業也都開始朝著這一方向努力。

“相較整機生產,應用系統的開發更復雜,技術含量更高,如果在這方面擁有優勢,那就能在市場站穩腳跟。”王田苗說。

也有專家建議機器人企業布局一些還未完全開發的工業領域。陸際聯認為,汽車等傳統領域已被國外品牌占據,國內企業應側重開發一般制造業,如五金加工、橡膠和塑料、陶瓷、食品和醫藥等行業。

“中國的制造業升級才剛剛起步,如果企業能夠制造出符合某些特定行業的功能機器人,也會擁有很大的市場。”陸際聯說。

政策紅利如何能夠不盲目

“從中國機器人過去40多年的發展歷史來看,政府發揮著主導作用,甚至可以說沒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要艱難緩慢得多。”王田苗說。

這一點陸際聯也深有體會。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從事機器人研究工作的專家,他始終認為,“機器人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需要政府的強力支持推動”。

在他看來,從“七五”計劃開始,政府在機器人產業發展上的投入和支持就有目共睹,“機器人產業始終在享受政策紅利。”

2013年12月22日,工信部對外發布《關於推進機器人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說,到2020年,我國要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台數)達到100以上(目前為23)。

而在2014年11月初,工信部副部長蘇波也公開表示,工信部將組織制訂中國機器人技術路線圖及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此外,2014年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簡稱04專項,即高檔數控機床數字化設計關鍵技術與工具集研發及典型產品應用)也明確將重點支持機床機器人,推進其在汽車發動機、航天、航空、船舶、民爆等6個行業自動化車間的應用。

在中央政策的激勵下,許多地方政府也陸續制定機器人發展扶持政策。

深圳市近日發布了《關於組織實施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2014年第一批扶持計劃的通知》,明確將重點支持包括智能控制焊接、重載搬運、柔性裝配等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輔助設備,以及服務機器人、精密制造核心部件等領域。

廣東東莞更是投資27億元建設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而在此之前,湖南長沙、四川、湖北、山東青島等地已紛紛出臺扶持政策,力捧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

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統計,截至2014年6月,全國已建或擬建的機器人相關產業園(基地)36個,產業園規劃面積超過2.8萬畝,到2020年的規劃投資額超過5000億元。

而重慶則將機器人等智能裝備產業集群確定為該市十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其兩江新區、江津、璧山、大足和永川共五個區布局機器人產業。到2016年該市重點行業裝備智能化率將達到65%,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達到250億元;到2018年智能化率達到75%,產業規模達到400億元,最終形成“整機+配套”、“研發+制造+服務”全產業鏈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

輿論普遍認為,在國家和地方雙重政策的支持下,機器人產業將迎來良好的發展契機。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此並不看好。

一位機器人研究專家說:“各地一窩蜂上馬產業園並不能代表機器人產業化就會快速推進,投資太多反而可能帶來產業泡沫,不利於整體發展。”他認為,國家要對機器人產業發展有統一的整體規劃,各地切忌盲目投資。

(新華社遼寧分社記者王瑩、江蘇分社記者劉巍巍對此文亦有貢獻)
中華網軍事
標簽
機器人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12-24 09:20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