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連番減息下,本地銀行的人民幣存息亦受影響。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面對內地實體經濟較大的下行壓力,同時物價處於低位,實際利率仍高於歷史平均水平,為進一步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人民銀行昨宣布,自今天起再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四分一厘。這是人民銀行在三個月以內兩度降息,也是半年內第三次降息。經濟學家相信,實體經濟全盤低迷,只有股市炒風旺盛,貨幣政策還會加碼。
國際貨幣基金組(IMF)預測,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難以達到百分之七的增長目標,明後年增長或降至百分之六,建議中國加快改革,減少對房地產、重工業和外部需求的過度依賴,以達致持久均衡的經濟增長。
在央行今次減息後,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及貸款基準利率分別降至二厘二五及五點一厘。人民銀行昨天同時宣布,為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基準利率的一點三倍上調為一點五倍。
央行指出,此次進一步減息,重點就是要繼續揮好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進一步推動社會融資成本下行,支持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認為,近期經濟數據「很難看」,降息符合預期。若四月份的工業增長低於百分之六,投資增幅少於百分之十五,預期還有新一輪降準,同時進入減息周期後,料年內還會還有一次降息,降幅仍為四分一厘。
法國巴黎銀行亞洲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稱,今年以來財政收入的情況很差,首季收入僅增長百分之三點六,錄得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增幅,要刺激經濟,財政政策力量不足。地方批地收入下降,首季經濟增長乏力,地方政府「慢作為、不作為、懶作為」的現象嚴重,造成中央政策「不出中南海」,只有股市火爆,地方或企業寧願炒股,也不願投向實體經濟。因此,只能降息降準,改善宏觀經濟基本面,貨幣政策會有很多手段。
至於所謂中國版QE,陳興動說:「萬億地方債如何置換,還在摸索適合的方案。生搬硬套外國的量化寬鬆手段,根本沒有意義。」他預期,除降準降息以外,人行還會增加抵押補充貸款工具(PSL)規模,向市場放水並引導利率下行。
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指出:「如果名義利率不下降,在通脹率明顯下行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實際利率上升而導致貨幣政策被緊縮的局面。」央行指出,下一步將根據流動性供需、物價和經濟形勢等條件的變化進行適度調整,綜合運用價量工具保持中性適度的貨幣環境,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點。有分析認為,這是央行首度明確使用「中性適度」的措辭,而貨幣政策實質走向寬鬆。
星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