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45|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軍事歷史] 哈爾濱“7381”巨型地下工程——地下長城,超級防空洞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3-5 00:17: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工程總投資:5308萬元

工程期限:1973年——1979年

“7381”工程當年實景

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全黨全國在“要準備打仗”的思想指導下,把人民防空擺到了城市防禦體系的重要位置。從1970年到1980年,哈市人防工程建設主要是發動群眾,集中力量構築永久、半永久性的人員掩蔽工事、機動疏散幹道和集團工事。10年新建地道376631平方米(不含報廢地道工事),基本形成了“地上千家萬戶,地下萬戶千家”的地道網。

1973年,考慮到哈市是國家一類人防重點城市的重要戰略地位和原來修建的小幹道幅員小、質量差,適應不了人員機動疏散和作戰需要的情況,決定修建一條貫穿全市,連通山區和“五能”(能防、能打、能機動、能生活、能生產)大型機動幹道工程,並於1973年8月1日經省委批准,取名“7381”工程。經過6年連續施工建設,完成工程埋深21米、高6米、寬7.3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幹道工程111800平方米,幹道全長9.5公里。

根據“7381”工程跨度大、埋層深、地層土質比較複雜等特點,參考國內外地下工程建設經驗,主要採取了“暗挖、上導洞、先拱後墻、跳挖馬口”的施工方法。主幹道施工,採取短開挖、強支撐、快襯砌,以築好的拱部襯砌支撐主體,然後在已築好的上孔保護部下挖中槽,跳格開挖馬口,澆注側墻,最後修築拱底,形成一個環形閉合結構。

據哈爾濱人民防空史誌材料記載,“在大規模地構築防空工事的群眾運動中,哈爾濱的人民,從工人到機關幹部,從青少年學生到白發蒼蒼的老人,在黨的領導下,為保衛祖國、保衛哈爾濱,發揚愚公移山精神,一鎬一鍬,挖洞不止,打了一場氣壯山河的人民戰爭,同時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顯示了偉大的創造力。”

“7381”工程參加施工單位有68個,平均每天參加施工的人數達1.5萬人,總投工量720多萬個工日,建成面積11萬多平方米。工程包括主幹道、支幹線、地鐵車站(這項工程是按地鐵規模設計的)、汽車引道和專項工程共5個組成部分,採取圓拱曲墻加仰拱的封閉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曲線街斷面加寬到7.8米、8.5米,道岔斷面的最大跨度為13.6米,支幹線從東大直街延伸至和興街路,西至動力區進鄉街。

“7381”工程在當時來講,可算是一個天字號工程,由於當時不僅是市裏領導重視,就連普通的老百姓對“7381”工程也是充滿期待。為了保證工程順利進行,各廠成立了“7381”工程指揮部,施工隊設連、排、班等編制,還從廠裏抽調了廚師、會計、出納、醫生、護士,一應俱全。

能抽調到“7381”工程勞動的人,都是經過全面考核的。當上面派下來幾個用人指標時,便有許多工人積極申請要求到“7381”工程去,這時廠裏領導就要根據平時工人們工作的表現進行考核,如果符合條件的人太多時,廠裏還要看看申請的員工家裏的生活條件。因為除了正常工資外,廠裏每個月還給參建“7381”工程的工人補助20元至30元,在同等條件下,廠裏盡量照顧家庭生活困難的工人。

上世紀70年代,對於普通的家庭一個月能吃上兩三頓肉就不錯了,但是“7381”工程的工人則是幾乎每天都有肉吃。為了保證工人們有充足的體力幹活,“7381”工程的伙食費是一筆任何人都不能挪用的“巨款”,那時廠裏的領導常常和“7381”食堂的工人一起去選購夥食,而且,每隔幾天,廠裏領導還專門派人到江裏打魚回來給工人們改善夥食。那時領導們常說的就是,“7381”工程是個體力活,決不能讓工人們餓肚子幹活。施工挖出來的土方並沒有白白扔掉,賣的錢都給工人們改善夥食了。

由於沒有建設地下隧道的經驗,包括他在內的工程技術人員曾多次到北京、天津等地進行考察學習,並專程赴陜西九燕山鐵路土質隧道施工現場學習,指揮部還專門抽調了哈爾濱規劃設計院、哈爾濱市政設計院、建工學院地下工程教研室和電車公司的近百名技術人員,進行規劃設計。又專門在哈市近郊的黃山建了3公里的實驗段工程,積累了施工經驗,培養了施工隊伍後,才開始建設“7381”工程。“7381”工程結合了哈爾濱的地質特點,在施工時採用先拱後墻分段進行,保證了施工的安全,減少了土方量,節省了大量支撐材料,可謂人防工程的一項創舉。

當年臨時抽調的工人大都沒有施工經驗,只能摸索著幹。按照市裏指揮部的規劃,畫出施工路線後先在地面上開挖,挖出一個類似菜窖的洞。挖到地下21米後,開始橫向挖。雖然大家不是專業的建築工人,但“7381”工程的質量無可挑剔。不說別的,就連沙子中有一塊木屑都得挑出去,石頭上有點泥,就用水洗乾凈了再用。工人的認真勁特別讓人佩服。

“這麽大個工程都是一鍬一鍬挖出來了,工人吃的苦頭可想而知,手腳上的水泡都變成老繭了。”在閑暇之餘,工人就把手伸出來,比比看誰的繭子多,說明誰幹的活就多。

那時工人們三班倒,24小時不停施工。地面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出土口,每天車來車往,熱鬧非凡。地面上的工人們夏天頂著太陽幹,穿著短褲、光著膀子。身上都曬紫了,後背和肩膀的皮曬掉了一層又一層;在地下的工人更是辛苦,日日夜夜工作在潮濕陰暗的隧道裏,冒著塌方的危險奮力掘進。

哈爾濱電機廠負責挖的3處隧道歷時兩年多竣工。在這個隧道裏灑過汗水的工人,現在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還有一些人離開了這個世界。現在這個隧道重新啟用,就是對他們的最大的肯定。

“7381”工程全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整個工程消耗鋼材料12501噸,木材20549立方米,水泥10萬噸,砂子24.7萬立方米,各種石料40萬立方米,工程總投資5308萬元(不含人工費和零星工具費),平均每平方米造價404元。

走下七層半樓梯

在博物館附近的一個鞋城,拾級而下,穿過兩層商服區,又穿過兩層辦公和貯物區, “7381”工程漸顯尊容。

從地下第四層開始,工程鋼混結構裸露出來,四壁質地和洞頂的棱角,讓人一下便產生了置身地下掩體、身外銷煙紛飛的感覺。走到地下第七層,洞頂已呈拱形而下,一塊塊水泥拱板冷森森地形成一個整體,抹接處鼓起一條條整齊的脈絡。

據人防部門工作人員介紹,“7381”工程不但浩大,而且建築質量相當過硬,雖然經歷了30年的寂寞歲月,但各處墻體、拱頂、通道等依舊堅固如初。

下至地下七層半處,是一個十餘平方米的空間,一道鐵門擋住了去路。門當中是一個大鐵栓,一名管理人員上上下下打開了五道門鎖後,三名管理人員一起動手,大鐵栓才在吱吱呀呀聲中艱難地被打開。

拉開鐵門,一股潮濕溫暖的氣息透了過來。

據了解,作為一項人防工程,本著平戰結合的原則,“7381”工程各入口處基本都被利用,或成為商服的一部分,或分段成為停車場,但主幹部分都相當保密,或有人防部門派人專職看守,或有相關單位人員把守,一般市民是絕對沒有機會深入其內的。

拉開最後一道鐵門,便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這是一條巨大的拱形通道,一個人站在通道裏,頓生微不足道的渺小感。寬大的混凝土拱板高高地“扣”下,整齊而肅穆地排列,猶如一條伏息的臥龍。

腳下是粗糙積塵的水泥路面,每走一步都會發出清晰而回蕩的聲響。記者極目前望,燈光所及不足二十米範圍。

這條通道可以輕鬆容納兩輛重型坦克並行,一輛大型消防舉高車通行時,甚至可以半展一節曲臂。在如此深的地下,挖掘如此規模的隧道,在那個沒有高科技手段的年代,所費人力、物力可想而知。

順著燈光,向黑暗處走去,卻總感覺燈光總在不遠處,腳下有不盡路。一名工作人員說,他們在定期維管時,開著吉普車從哈工程大學入口到工大入口,只要十分鐘時間。

據人防部門介紹,按照建設時的規劃,工大、博物館、哈工程大學等一系列出入口,又被稱作“地鐵站台”,修建時就已參照了外國地鐵建設的標準,而現在哈市修建地鐵工程,這些“地鐵站台”也就真的將被建設成地鐵站台了。

建地鐵“7381”工程有不足

哈市計劃利用“7381”工程,建設地鐵線路。“7381”工程,的確為地鐵建設提供了一個好的基礎,但其存在的一些問題,解決起來並不簡單,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地鐵建設必將受到干擾。

“7381”工程主要採取逆作法施工,該技術也存在一些缺點。缺點之一就是施工縫多,接茬如果處理不好,對工程的結構強度和整體性有一定影響,對防水有一定影響。

據哈市人防部門介紹,現在對“7381”工程的維管過程中,已發現了防水問題。一些路段出現不明漏水,有的地點積水達半人深。為此,人防部門專門建立了管理隊伍,定期用水泵抽水。現在要建地鐵,工程裏的水患是第一個阻礙。

“7381”工程距離場面21米到22米,在如此深的地下建地鐵並非容易事。從地面下到地鐵處,光靠步行下台階肯定行不通,需要建設滾梯。建滾梯就需要一定坡面,這就可能涉及到了征用土地問題。該工程雖按地鐵標準設計,但站台位置並不寬闊,出入口也十分狹窄。建地鐵肯定就要擴大面積,而在距地面這20米的距離內,30年間又增加了許多管道和線路,開挖時將涉及多個部門。

哈爾濱地鐵規劃圖

1978年統計,哈爾濱有民兵125萬,基幹民兵73萬,291個團,120個反坦克火器排,155個打坦克爆破班。以"7381"03/04工程為代表的地下堡壘,哈爾濱就是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侵略軍的墳場,定叫蘇修有來無回

一、組織建設
  
專區成立時,全區8個縣共有民兵716 429人(基幹民兵370 047人,普通民兵346 382人,民兵排以上幹部12 594人),編民兵團194個,營298個,連2 821個,排15 804個。1965年8月30日至9月5日,新組建的松花江地委根據1965年4月《中共中央關於加強戰備工作的指示》和1965年7月中央軍委召開的全國民兵工作會議精神,與哈爾濱市委聯合召開了地、市民兵工作會議,要求全區各縣加強黨管武裝工作和加強戰備工作。按照國務院頒發的《民兵工作條例》,堅持"勞武結合,以勞為主"的民兵工作方針,搞好民兵組織建設。部署全區通過正在開展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清理民兵階級成分,整頓民兵組織,加強民兵班、排、連建設,搞好民兵工作的"三落實"(即組織落實、政治落實、軍事落實)。並由軍分區負責在各縣組建武裝基幹民兵營。
  
1965年8月,軍分區在賓縣、五常、雙城、阿城4個縣開始進行組建武裝基幹民兵獨立營的工作,至1965年12月28日,共有基幹民兵2 289人,黨員占7.5%;編為20個連,其中3個機炮連;配備了84名排以上幹部,並按編制規定配備了各種武器。整頓民兵組織,1966年5月基本結束。全區8個縣整頓後共有民兵716 429人,其中基幹民兵370 047人,普通民兵346 382人。共編8個民兵師,186個團,120個營,2 742個連,15 739個排,配備排以上幹部11 143人。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至1966年12月,民兵組織建設受到了很大衝擊,全區一些地方民兵組織癱瘓,民兵訓練中斷,還有相當一部分民兵參加派性鬥爭,有的還搞了武鬥,嚴重地影響了生產和工作,破壞了武裝力量統一的原則。1967年6月29日,地革委發出了《關於在"文化大革命"中加強民兵工作的決定》,《決定》要求各地加強民兵組織建設,在奪權的企事業和基層單位成立革委會時必須有民兵代表參加才能組成"三結合"權力機構;各地民兵工作要做到組織、政治、軍事"三落實",選配好民兵幹部,要求民兵做"抓革命,促生產"的模範。1967年11月,地革委在全區選出了民兵代表130人,出席了省革委、省軍區召開的全省民兵代表會議。在“文化大革命”中經過整頓民兵組織,至1967年末,全區8個縣共有民兵726 839人,其中基幹民兵377 117人,普通民兵349 722人,共編8個民兵師,180個團,75個營,2 735個連,15 897個排,配備排以上幹部56 160人。
  
1969年3月30日,地革委根據省革委、省軍區《關於加強戰備,搞好民兵建設的指示》,部署全區對民兵組織進行一次整頓。1969年4月9日,地革委決定在整頓民兵組織的同時,加強戰備組建縣基幹民兵團。1969年5月,全區8個縣在基於民兵組織基礎上,抽調骨幹力量組建了6個基幹民兵獨立團,2個獨立營,共9 181人。各縣均設立了常備民兵值班連隊,並普遍輪訓了基層民兵幹部。1969年冬季開始至1970年3月,由駐軍某部協助在雙城、五常,尚誌、方正、延壽5個縣組建了3個民兵師,每師下屬4個民兵團,共12個基幹民兵團。經地區黨的核心領導小組與駐軍某部商定,組成一個師部,稱松花江地區民兵獨立一師,把12個民兵團統管起來。同時,省軍區在呼蘭縣、巴彥縣組建了一個民兵師,稱松花江地區民兵獨立二師,下屬4個民兵團。至1970年末,全區11個縣除參加民兵獨立一、二師的基幹民兵外,基層黨組織在加強戰備工作中,普遍對民兵組織進行了整頓,全區共有民兵956 685人,其中基幹民兵516 834人,普通民兵439 851人,共編制33個民兵團,212個營,4 016個連,18 034個排,配備排以上幹部68 238人。

1974年1月30日至2月4日,地委在巴彥縣召開了民兵、人防戰備工作會議,同時發出了《民兵工作會議紀要》,提出民兵工作要以民兵"三落實"為指導方針,大力加強民兵組織建設,重點搞好武裝基幹民兵團的組織和整頓工作,基於民兵要以縣為單位編團,公社編營,生產大隊編連、生產隊編排。至1976年末,全區11個縣共有民兵1 230 243人,其中基幹民兵722 958人,普通民兵507 285人;共編為277個團,259個營,5 011個連,23 025個排;有排以上幹部92 631人。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據1978年12月末統計,全區11個縣共有民兵 1 259 725人,其中基幹民兵733 920人,普通民兵525 805人。編為291個團,393個營,5 179個連,22 978個排。1979年在基幹民兵中選拔127 959人,組成11個武裝基幹民兵團,834個連。其中,29個高炮連,44個重機槍連,55個迫擊炮連,3個地炮連,14個通信連,11個工兵連,11個偵察連,150個60迫擊炮連,120個反坦克火器排,1個防化連,155個打坦克爆破班,編組1個高炮營。並以公社為單位編成武裝基幹民兵營或連,生產大隊編排,生產隊編班。對武裝基幹民兵配

重點防護工程
  
一、哈爾濱工程機械廠地下生產車間
  
哈爾濱工程機械廠地下生產車間位於哈爾濱市動力區孫家火車站道南工廠院內。從1970年第一個地下生產車間建成並投入使用後,到1978年末,又先後建成了2個地下生產車間。3個生產車間使用面積共3442平方米。1978年第三次全國人民防空工作會議時被授予全國人防戰備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第一個地下生產車間於1970年9月23日動工興建,12月23日完工,1971年安裝機床並投入使用,是工廠的工具車間。該工程為半落地拱,鋼筋混凝土結構,厚度40公分,跨度為7米,長50米,還構築了與生產車間配套的倉庫、工具庫、發電室、水泵房、辦公室等輔助房間和1個能出入汽車的吊橋出入口。工程施工,採取大開挖,利用土模澆灌混凝土半圓拱,埋深10米。這是哈市在人防工程建設中最早利用土模施工的工程,為以後土模施工法在人防工程建設中的廣泛應用創造了經驗。
  
第二個地下生產車間於1976年3月16日動工,當年竣工。這項工程也是採用大開挖施工,鋼筋混凝土半圓落地拱結構,厚度80公分。工程埋深10米,跨度12米,長100米,使用面積1680平方米。1977年將第一個生產車間的機床移至第二個生產車間,安裝機床40台,生產機械產品。
  
第三個地下生產車間於1978年6月動工興建,當年竣工。工程分4層,箱形鋼筋混凝土結構,使用面積1412平方米。底層為電子儀器生產車間,生產動畫錄像智能機和為本廠產品配套的塔式起重機控制櫃等產品。
  
根據平時和戰時的需要,在第一和第二個生產車間設有一個電梯井,裝有自制的載重3噸的電梯,用以運送生產車間所需要的設備和材料。生產車間利用熱力管的餘熱取暖,設有機械通風設施。按照人防工程戰術技術要求安裝了防護密封門和密閉門。
  
地下生產車間全部是動員全廠職工義務勞動建設的,構築第二個生產車間時,全廠動員職工1000多人晝夜突擊施工,9天完成了澆築3000立方米混凝土任務。全廠職工在構築3個地下生產車間中,共投入約7萬個工日。3個地下生產車間使用了鋼材300噸,木材150立方米,水泥2600噸,基本材料費投資100萬元,平均每平方米造價302元。
  
地下生產車間從1971年陸續投入使用到1990年,始終保持正常生產規模和較好的經濟效益。

二、"01"工程("7381"工程荒山試驗段)
  
01工程是戰時保衛哈爾濱市的城防工事,位於阿什河漫灘東側,距離市中心20公里,地面原為哈市的墳塋地。工程北起哈同公路,沿西山至東山向南延伸至戴連屯,全長2980米,使用面積13000平方米。內部可通行汽車、屯兵及掩蔽火炮和高炮,戰時也可用火力封鎖沿哈同公路及成高子戰備公路東來之敵,也可掩蔽高炮以射擊來犯之敵機。工事幅員寬4米,高3. 8米,結構為漿砌塊石側墻、鋼筋混凝土半圓拱,覆土厚平均27米,最深處達42米,內部有通風口、觀察哨、回車交叉口,並設有電源、水源。工程於1974年2月1日開工,年底竣工。工程規劃線路走向是由哈爾濱軍分區確定的,由哈爾濱市革命委員會7381工程指揮部組織設計和施工。施工隊伍由市屬化工、一輕、二輕、建工、城建、房地、冶金、機械、儀表、一商、二商共11個局的所屬企事業單位抽調戰備義務工組成。工程耗用資金400多萬元(僅計材料費,不計義務工人工費及管理費),用工30多萬工日,水泥8000多噸,鋼材600多噸,木材800多立方米。該工程為市裏城防、地鐵通道的試段。1983-1990年,按照平戰結合精神用以存放鮮菜、水果。

三、哈爾濱市"7381"幹道工程
  
哈爾濱市"7381"幹道工程位於哈爾濱市中心區,東起南崗區東大直街,西至動力區進鄉街,斷續長度9. 5公里,是哈爾濱市人防工程中規模最大的幹道工程。
  
"7381"幹道工程包括主幹道、支幹線、地鐵車站(這項工程是按地鐵規模設計的)、汽車引道和專項工程共5個組成部分。主幹道從東大直街黑龍江省軍區院內起,沿東西大直街、和興路至進鄉街,工程凈跨為7. 3米,凈高為6米,採用圓拱曲墻加仰拱的封閉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曲線街斷面加寬到7. 8、8. 5米,道岔斷面的最大跨度為13. 6米。支幹線,東大直街至和興路段,在省軍區、工業大學、清濱路修建3條汽車引道,凈跨為4米,凈高為3.9米,採用圓拱直墻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鋼筋混凝土半圓拱砌塊石直墻結構。從東大直街至進鄉街主幹道內,哈爾濱煙廠、哈爾濱電影院、哈爾濱鐵路局、通達街、和興路、進鄉街地段,修建了6個三跨、雙跨地鐵車站。三跨車站中跨凈寬8. 4米,兩側邊跨3. 5米,採用三跨連拱鋼筋混凝土結構。專項工程,在主幹道兩側修建了市指揮所、地下商店、地下糧店、地下車庫、通信樞紐。幹道內還修建了通風、排水等配套工程。工事埋深16--24米。主體工程防護等級為四級。
  
"7381"工程是按照平戰結合的指導思想進行設計和組織施工的。1973年,哈爾濱市依據城市人民防空和城市防衛作戰需要,本著平戰結合、打防結合的原則,規劃了地下通道的建設規模,擬構築3條從市區通往郊區、山區放射線型地下幹線,連接賓縣、雙城、阿城方向的農村和山區。考慮平時的利用,按地鐵要求進行設計。因工程是1973年8月1日決定籌建的,故定名代號"7381"工程。為了取得建設較大規模工程建設的經驗,1974年2月,在哈爾濱市東郊荒山組織試驗段工程施工,取得經驗後,於1975年2月開始從東大直街省軍區院內正式施工,陸續延伸到和興路、動力區進鄉街。到1979年末,因貫徹調整方針,經費受到限制,經省人防領導小組決定,工程停止延伸建設。
  
根據"7381"工程建設規模大、涉及面廣的特點,1973年8月,哈爾濱市成立了"7381"工程指揮部,總指揮由市革命委員會主要領導呂其恩擔任。指揮部下設若干職能部門,具體負責工程規劃、勘測、設計和組織施工。承擔施工任務的中直、省直各單位和市直各系統,分別成立了68個分指揮部,在工程建設指揮部統一領導下,組織施工力量,負責施工管理。1979年1月,"7381"工程指揮部撤銷,成立了工程設計、建設、管修、物資、運輸5個處,劃歸市人防辦領導。
  
"7381"工程的施工力量是採取動員群眾義務勞動的形式。根據國家按城鎮職工總數1-3%的人員參加人防工程義務勞動的規定,由市指揮部向在哈的中央、省直和市直各系統下達承擔的任務和施工地段,由各系統、各單位根據任務需要和政策規定,負責組織施工力量,建立施工專業隊,分別在68個地段開展施工,現場施工人員每天最多達1. 5萬人,1975年2月-1979年末,共投放720萬個勞動日。
  
"7381"工程施工,根據工程跨度大,埋層深,地層土質比較復雜等特點,參考國內外地下工程建設的經驗,采取"暗挖、上導洞、先拱後墻、跳挖馬口"的施工方法。主幹道施工,採取短開挖,強支撐,快襯砌,以築好的拱部襯砌支撐主體,然後在已築好的上孔保護部下挖中槽,跳格開挖馬口,澆注側墻、最後修築拱底,形成一個環形閉合結構。三跨車站開挖斷面寬度18. 6米,採用先拱後墻法,先施工兩側邊跨小拱,待形成閉合後,再施工中跨大拱。雙跨連拱車站,采用先拱後墻分段進行施工。先拱後墻的施工方法,保證了施工的安全,減少了土方量,節省了大量支撐材料,是人防工程施工方法的一個創舉。
  
"7381"工程全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整個工程消耗的主要材料:鋼材12501噸,木材20549立方米,水泥10萬噸,沙子24. 7萬立方米,各種石料40萬立方米。工程由省裏總投資5308萬元(不含人工費和零星工具費),平均每平方米造價404元。
  
1979年末,"7381"工程停止延伸建設後,為了加強工程的維護管理和平時使用,市人防辦公室組織50多人的維修隊,負責工程的維護管理工作。1980年開始直至1990年冬季,利用"7381"幹道工程存放汽車。存車高峰時可達六七百輛,每年存車收入最高可達30萬元,既為社會解決了冬季存車難的問題,又解決了人防工程維護管理人員的開支問題。

四、"03"工程"
  
03"工程是戰時的通信指揮中心,供哈爾濱市黨、政、軍戰時領導指揮全市防空襲鬥爭使用。工程位於東大直街南側,鐵嶺街與鞍山街之間。工程使用面積1862平方米,按二級人防防護標準設計,主體工程採用直墻半圓拱鋼筋混凝土封閉式結構,凈寬6米,高6米,分上下2層,埋深22米。內部設有採暖、通風、自備電源水源、洗消、濾毒等設施。設有作戰室、首長休息室、辦公室、無線電台、有線通信交換台等房間,可供人員掩蔽、辦公、休息、生活,另有鍋爐房、發電機房。工程於1976年初開工,1977年竣工。該工程由哈爾濱市革命委員會"7381"工程指揮部規劃設計處設計,"7381"工程指揮部采用動員戰備義務工的方式組織施工,具體負責施工的單位是市房地局和市儀表局。工程投資53. 6萬元(不包括人工及管理費用),鋼材252噸,木材381立方米,水泥1953噸。工程平時由哈爾濱市人民防空辦公室使用管理。

五、"04"工程(省指揮所)
  
"04"工程是戰時黑龍江省通訊指揮中心,位於南崗區文昌街與文明街交叉道口的廣場地下。工事使用面積1146平方米,主體工程凈寬6米,高4. 5米,按二級人防防護標準設計,採用直墻半圓拱鋼筋混凝土結構,埋深20米,內部設有採暖、通風、洗消、濾毒、電源、水源、油庫及全套通信指揮設施。設有作戰指揮,辦公、休息、生活用房,另有發電機室、通風機室、洗消室。工程於1976年底開工,1978年初竣工。工程由哈爾濱市革命委員會"7381"工程指揮部組織設計,哈爾濱電線廠、哈爾濱第一工具廠承擔施工。工程投資45萬元(不包括工人工資及管理費),耗用鋼材232噸,木材250立方米,水泥1514噸。工程戰時供省直黨、政、軍指揮全省防空襲鬥爭使用,平時由黑龍江省人民防空辦公室管理使用。

六、哈爾濱市秋林公司地下商店
  
秋林地下商店坐落在南崗區東大直街西端商場門前"7381"幹道之上。工程結構分上、中、下3層,每層長51米,寬17. 5米,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使用面積2277平方米。
  
秋林公司地下商店是處理"7381"幹道塌方事故的產物。1976年"7381"幹道施工到秋林公司地段時,由於施工人員違反施工程序,造成了40多米長的道路地面整體塌陷事故。鑒於塌陷地段兩側有高層樓房,幹道埋深在20米以下的情況等條件限制,不能採取大開挖的施工方法。"7381"工程設計人員,經過反覆研究和論證,設計了採用沉井施工,在地面修建一座長51米、寬17. 5米、高21. 6米的4層(底層為"7381"幹道)鋼筋混凝土箱形框架結構的"大樓"。"大樓"體積為19278立方米,沉箱的重量為10500噸。"大樓"每層分三跨,中跨8. 7米,兩側邊跨3. 4米,沿縱向每5米跨設橫梁,墻厚1米。

針對沉箱重量大,結構複雜,技術要求高等特點,採取兩次澆築、兩次下沉的方法,第一次,在負8米標高上制作高17. 3米,重7430噸的混凝土沉箱,按井壁與土壤摩擦力每平方米3噸計,刃角掏空後下沉負17米,第二次,澆築至頂部,框架混凝土重10500噸,按井壁與土壤摩擦力每平方米3. 5噸,下沉至底部標高負23. 6米。下沉結果,沉井刃角標高和最大水平位移,全部符合設計要求。"7381"工程現場指揮部直接領導施工。省建委、哈爾濱東光機械廠、哈爾濱電碳廠、哈爾濱車輛廠、省商業局、交通局、航運局等13個單位承擔施工任務,1978年7月全部峻工。按照既考慮平時利用,又符合人防工程戰術技術的要求,工事內設有2條3米寬的通道與"7381"幹道連通,1個與秋林公司主樓連通的踏步出入口,2個伸出地面大直街兩側的出入口。

工事內部水磨石地面,大理石貼面墻壁;防護密閉門,設有通風、採暖、發電、給排水等設施。由於工程幅員較大,質量比較堅固,使用材料較多,因而造價也比較高。工程消耗的主要材料有水泥3510噸,鋼材620噸,木材1076立方米,投資202.6萬元,平均每平方米造價750.37元。
  
1978年7月地下商店正式投入使用,經營電訊器材、家用電器、鐵木家具、飲食家具、飲食機械、五金工具等,安排待業青年160多人,每日接待顧客1萬人左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好。
  
秋林地下商店是一項平戰結合工程,作為防空工程,布局合理,防護設施齊備,符合戰術技術要求;作為平戰結合工程,規模宏偉,裝修華麗,設備完備,適合平時使用。

七、黑龍江省醫院地下醫院
  
省醫院地下醫院位於哈爾濱市中山路南段,省醫院住院處院內下面,是一個平戰結合的戰備醫院。1976年7月1日開工,1982年竣工。工程埋深15米,為塊石墻鋼筋混凝土拱形結構,使用面積2720平方米,防護能力為五級。
  
工程的平面為梯形布局,有2趟長135米,寬3米的平行通道,在通道兩側構築了寬3-4米,長15米的病房8間,容納100張床位(最大容量300張),構築了診室、手術室等工作房間和通風室、洗漱室、廁所、水泵房、鍋爐房等配套附屬9個房間,構築了3個出入口(1個踏步出入口、1個斜坡式出入口、1個電梯出入口),供人員上下和運送重病患者出入。
  
為適應平時和戰時需要,工事內安裝了防護密閉門,設立了洗消間,安裝了機械進風、排風和採暖設備。工程內部水磨石地面,白色塗料墻面,日光燈照明。工事內常年溫度在攝氏18-24度之間,相對濕度在60-70度之間,具備了作為醫院常年使用的條件。
  
地下醫院工程建設由省衛生廳、省醫院抽調幹部組成工程建設指揮部,施工力量是衛生系統職工。採用暗掏、邊掘進、邊被覆的施工方法。整個工程完成土方量1. 2萬立方米,鋼筋混凝土量1000立方米,砌塊石2000立方米,動用6萬個勞動日。工程投資130萬元,平均每平方米造價600元。
  
1982年初地下醫院建成投入使用。由於當時醫院設備不配套,暫時作為地下旅店使用,主要接待從外地來醫院護理和看望病人的人員。1984年完善了內部設施,開設了整容科、皮膚科、手術室等,設置了100張床位。到1990年該醫院年營業額100多萬元,使用情況和經濟效益一直很好。

八、哈爾濱軸承廠地下冷庫
  
哈爾濱軸承廠地下冷庫位於香坊區紅旗大街,1976年動工修建,1986年全部峻工交付使用。整個建築分兩部分,地下建築面積為2031平方米,使用面積1147平方米;地面建築(2層樓房)200平方米。地下部分開始用作工廠職工教育培訓中心,後改做水果、蔬菜儲藏庫,1990年初又改建成冷凍庫。
  
工程建築結構為石混,防護等級五級。工程長度為105米,凈寬4. 5米,凈高4. 05米,深入地下20米,頂部防護土層厚度為15. 55米,拱頂厚度0. 40米。
  
按照平戰結合兩用的需要,工程設2個出入口,一個為斜梯式踏步出入口,寬5米;另一個為電梯井。安裝1520型防密門2個和電器、採暖、給排水、機械通風、冷卻塔等設施。
  
工程是由哈爾濱軸承廠自己組織施工的。在軸承廠黨委領導下,成立了地下工程建設指揮部,動員全廠職工輪流參加義務勞動,整個工程投入工日2萬多個,完成土方量8500立方米,混凝土和石塊2640立方米。工程使用鋼材80噸,水泥600噸,木材120立方米。工程直接投資90.8萬元(不包括地面建築),其中軸承廠自籌資金40萬元,工程平均每平方米造價4.47元。
  
工程冷凍庫部分儲存肉類,其它部分儲存水果和蔬菜,收到較好效益。

九、哈爾濱市輕工地下汽車庫
  
哈爾濱市輕工地下汽車庫,位於一曼公園--南崗、道裏和道外3個區的結合部地帶,1977年開工興建,1979年完工投入使用。
  
這項工程是按照平戰結合原則修建的,工程斷面寬7. 3米,高4. 7米,埋深21米,與輕工地下文化宮和東大直街"7381"地下主幹道相連通,總面積4763平方米,防護等級為五級,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平時用於存放汽車,戰時可作為高炮陣地或掩蔽人員、集結專業隊伍和儲存物資。
  
工程是原第二輕工業局按照國家關於集體所有制單位從稅後積累中自籌人防工程經費修建的。工程投資140萬元,使用水泥8200噸,鋼材185噸,木材285立方米。
  
工程於1979年建成投入使用,能存汽車80多輛,不僅解決了本系統各單位冬季存車難問題,也為外單位提供了方便,每年存車收入約11萬元。工程從投入使用至到1990年,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一直較好。

十、哈爾濱市輕工業局地下文化宮
  
輕工業局地下文化宮位於南崗區與道外區結合處,一曼公園陡坡下面。
  
1978年6月4日開工,1980年7月1日竣工。建築面積10848平方米,使用面積8950平方米。
  
地下文化宮是一項大型平戰結合工程和多功能的中型劇場。工程基底長69.2米,寬33.8米,高19. 6米,深入地下22米,主體工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劇場為拱形,長34米,寬19. 4米,舞台縱深17米。兩邊支座是3層的箱形框架,劇場兩側是寬4米的觀眾休息廳。劇場設1500個座位。前後廳,分別為3層、4層。前廳3層,使用面積440平方米;後廳4層,使用面積780平方米。二樓兩側設有2個展覽大廳。劇場設有5個出入口,前廳出入口寬8米,通地面樓房,一廳出入口寬2. 5米,與地下停車場和"7381"幹道相連通。工程還構築和安裝了通風、採暖、給排水、防護門等房間和設施。
  
地下文化宮是按照人防工程戰術技術要求進行設計和組織施工的。在原市二輕局工程建設指揮部領導下,各公司、各企業的職工輪流參加義務施工,高峰時有2000多人。整個工程共投入18萬個工日,完成土方量77460立方米,混凝土量13400立方米。根據工程跨度大、埋層深的情況,該工程采取了由上往下施工的方法,先幹頂蓋,利用土模,邊挖土、邊被覆,逐步向下延伸,打破了從下往上施工的常規,減少了土方量7萬多立方米,節省木材430立方米。全部工程使用鋼材883噸,水泥6712噸,木材1215立方米,以及大量裝飾材料,直接投資460萬元,平均每平方米造價514元。
  
工程於1980年7月建成並投入使用,直至1990年主要作為職工的文化活動中心和召開大型會議的場所,同時接待全國各地來哈爾濱市的文藝演出團體,平均每年使用370場。
  
地下文化宮在使用中實行了綜合利用。利用後廳的四層開辦旅社,設100張床位,既供文藝演出單位演員住宿、就餐,也對外營業,利用二樓兩側展廳舉辦各種展覽。

十一、哈爾濱市城鄉地下菜庫
  
哈爾濱市冬季的時間漫長,城市居民冬季吃菜有很大困難。市政府為了緩解吃菜難,決定修建建築面積2. 4萬平方米的3個地下菜庫,該菜庫是其中之一列入全市基本建設計劃,人防部門在資金上給予補助。
  
哈爾濱市城鄉地下菜庫位於哈爾濱市道裏區城鄉路城區和郊區的結合部,建於1980年,當年投入使用直至1990年,收到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城鄉菜庫長195米,寬55米,建築面積11800平方米,使用面積8640平方米,深入地下5.5米,室內凈高5. 2米,磚墻鋼筋混凝土頂板混合結構,達到簡易等級要求。此項工程投資為260萬元,其中人防補貼70萬元,其它為基本建設投資。為了盡快完成這項工程,商業部門組成了工程指揮部,動員商業系統的職工參加勞動,採取了會戰的形式,工程進度較快,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施工任務。
  
地下菜庫平面布局為兩側是儲菜室,中間是車道,共有20個儲菜室,2個出入口可進汽車。菜庫內設有完善的機械制冷設備,室內可儲菜500萬公斤,每年七八月份進菜,到新年和春節時出庫,由於溫度、濕度適宜,減少了損耗,保存時間長達五六個月。菜庫內主要儲存蒜、韭菜等細菜,年產值可達六七百萬元。地下菜庫對保證市場供應起到了積極的調節作用,收到了較大的社會效益,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這項工程充分體現了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相結合的原則,體現了人防建設為城市人民生活服務的方向。

十二、哈爾濱市北秀賓館
  
北秀賓館位於南崗區松花江街與滿洲里街、夾樹街、公司街、民益街交匯處的街心花園下面,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使用面積8300平方米。
  
北秀賓館工程是在原南崗區2600平方米的群眾隱蔽工事的基礎上改造、擴建而成的。1981年根據平戰結合的原則,按照地下旅館的要求進行了改造。此後,1982年7月-1984年11月進一步擴建了劇場、餐廳、會議室和內部裝修,經過3年多的改造與擴建,形成了一個綜合性的地下賓館,具備了較好的住宿、就餐、開會、文娛活動的條件。該賓館設有64個可容納270張床位的高、中級房間;1個可容納340人同時就餐的大餐廳和4個平均容納30人的小餐廳;1個可容納近200人的大會議室和10個平均容納20人的小會議室;1個容納738人的劇場和電影放映室。
  
按照平戰兩用要求,工程內部設有通風、除濕、採暖、給排水、發電、通信、洗消、冷庫等防護和附屬設施及賓館的配套服務設施。工程設有4個踏步出入口,1個電梯井口、1個與"7381"幹道連通口。工事的防護能力為五級。
  
北秀賓館工程的改造擴建採取全額承包形式。由"7381"工程建設處、省建一公司、哈爾量具刃具廠、哈爾濱林業機械廠、哈爾濱東北輕合金加工廠、哈爾濱龍江電工廠等承擔施工。按不同規模和用途,採用不同的結構和施工方法。工事頭房為3層(地面1層,地下2層)磚混結構,採用開槽法施工。接待廳總服務台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拱跨17米,兩側分設4-6米寬的休息廳,採用框形結構作支撐,半開挖土模施工。客房為鋼筋混凝土圓拱結構,採用暗挖法施工,餐廳和會議室兩層(上層餐廳、下層會議室)為鋼筋混凝土灌築柱和反梁頂板結構,採用半開挖土模法施工。劇場為鋼筋混凝土拱形結構,拱跨17米,兩側分設4-6米寬的休息廳,采用框形結構作支承,半開挖土模施工。整個改造、擴建、裝修工程用工量24萬個,使用鋼材980噸,水泥7800噸,木材670立方米,投資719萬元,平均每平方米造價868元。
  
北秀賓館於1984年11月建成並投入使用,當年安排待業青年150人。到1990年有職工200多人,每年純收益十多萬元。

十三、哈爾濱市小汽車出租公司地下車庫
  
哈爾濱市小汽車出租公司地下庫位於南崗區夾樹街第十九中學操場下,1982年開工,1983年竣工。這項工程是一項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相結合的公共工程,平時利用存車,戰時可用作存車和儲備物資。
  
這項工程按戰術技術要求設計,鋼筋混凝土梁板柱結構,墻厚50公分,拱厚30公分,防護能力為五級。平面布局為方形,長55. 6米,寬27米,室內凈高3. 9米,使用面積為1720平方米,有4排直徑40公分的園柱,工程深入地下5. 7米,頂部覆土1. 5米。有2處通室外的出口,成馬蹄形,通道寬6米。因操場原是斜坡,修建車庫後操場填平,臨街一側修建辦公室,起擋土墻的作用。因合理地利用了地形高差,車庫內地面與臨街室外地面僅差2. 5米,所以通道很短,僅有20余米長,汽車出入通行方便。
  
工程採用逆作法施工,先鑽樁孔,利用土模澆灌混凝土梁和拱,然後轉入地下挖土,邊挖邊被覆墻,再利用土模打地面和柱基,最後進行裝修。
  
室內有通風室、排風室、洗車室、排水溝等,安有防爆照明燈,裝修比較簡單適用。
  
這項工程的投資,主體工程為126萬元,是由市人防辦從結建集資費中解決的;辦公室、鍋爐房及操場平整費用50萬元,是從城市維護費中解決的。
  
該工程1983年完工後,隨即投入使用直至1990年。室內可存小汽車60-70輛。過去冬季小汽車公司的車寄存在外面,每輛車一個冬季得花費800元。這個車庫被利用後,每年可節省存車費約5萬元。

十四、哈爾濱市明珠旅社
  
明珠旅社工程位於道外區體育場內東端,是由一個群眾隱蔽工事改造、擴建、裝修而成為平戰結合的專項工程。
  
明珠旅社工程的建設先後經過兩個階段。1976年5月道外區組織動員區內的工廠、企業和街道群眾400多人,採取突擊會戰的形式,在體育場內修建人員隱蔽工事。工事為直墻半圓拱頂,利用磚模澆築鋼筋混凝土結構,底板是鋼筋混凝土板,五級防護標準。工程建成後,由於受布局、條件所限,一直沒有利用。1983年,市人防辦公室按照平戰結合方針,決定對這項工程進行改造,用於開辦地下旅社。1984年7月完成了改造、擴建、裝修任務,工程使用面積擴大到3600平方米。兩期工程共使用10萬個工日,投資190萬元,平均每平方米造價500元。
  
經過改造後,工程平面布局為中廊式,中間為2米寬的走廊,走廊兩側按1-4級客房開設房間69個,床位205張。按照平戰兩用要求,工程安裝了防護密閉門、洗消間,構築了2個地道出入口,1個地面連通出入口。工事內設有通風、發電、採暖設備,備有2台40千瓦的發電機。墻面採用塗料抹面和塑料布帖面、地面鋪大理石塊。工程的布局、內部設施和裝修標準,具備了平時作旅社,戰時作群眾隱蔽工事的條件。1984年7月作為哈爾濱明珠旅社正式對外開業,直至1990年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直較好。

十五、秋林地下過街工程
  
秋林地下人行過街工程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東大直街與奮鬥路交叉處地下,1986年5月1日開工,1987年4月竣工,工程建築面積4100平方米,使用面積3662平方米,防護能力為5級。
  
秋林地下人行過街工程是根據平戰結合、人防建設和城市建設相結合的原則修建的。大直街與奮鬥路交匯地段是哈爾濱市最繁華、交通最密集的地區之一,道路兩側商業服務設施集中,行人密集,車輛往來頻繁,相互干擾很大,不利於交通安全。為了改善這個地區交通擁擠和混亂局面,市政府和省人防辦公室,決定在此處修建一處地下人行過街工程,平時是城市建設的一項公共設施,戰時是公共人員的隱蔽場所。
  
地下人行過街工程為方形,分上、下2層,上層使用面積2397平方米,下層使用面積1265平方米。上層四周有6米寬的人行通道,中間和下層為商場、4個街口有8個階梯式出入口,工程內部設有通風、配電、給排水設施,還有公共廁所1處。
  
這項工程所處的地區施工條件非常復雜,四周高大建築物多,地面人、車流量大,為最大限度地減少中斷交通的時間,施工方法採取"逆作法"。市人防辦公室成立了人行過街工程建設指揮部,直接領導和組織施工。1986年5月1日該處停止車輛通行,澆灌鋼筋混凝土柱,掘開路面,利用土模,澆灌50公分厚頂板,做好防水,鋪好路面,6月14日恢復地面交通。轉入地下施工中,以原有的大直街下面的"7381"大幹道作為施工場所,挖了兩個豎井與過街工程連通。利用這個作業井口,挖上層土方,邊挖邊澆灌混凝土墻和底板,挖出的土方通過下面的大幹道運出。這樣的施工方法,不僅減少了中斷交通的時間,帶來很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利用土模可節省大量木材,縮短了工期,降低了造價,施工也比較安全。
  
1986年5月1日,地下人行過街工程開工,經過200多天的日夜奮戰,至1986年12月22日,完成了上層並交付使用。1987年4月又完成了下層。兩層共完成土方量20500立方米,混凝土量4970立方米。主要材料消耗,鋼材5070餘噸,水泥2250餘噸,木材3157立方米。工程投資590萬元(人防投資350萬元,城建投資200萬元,結建費解決40萬元),每平方米造價1318元。工程質量好,造價低,被省人防辦公室和省、市建委評為全優工程,1987年被評為國家人防委級優秀設計一等獎。
  
至1990年,工程投入使用收到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4個地下過街口每天有20多萬人通過,人車分行,緩解了地面交通擁擠局面,提高了汽車行駛速度,保證了過街行人的安全。工程的上層人行通道中間由省人防辦公室勞動服務公司經營,年銷售800多萬元;工程下層商場出租給集體和個體戶經營,每年收入租金100多萬元。

十六、哈爾濱市人防地下商業街
  
為了貫徹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相結合的原則,緩解哈爾濱市奮鬥路、郵政街一帶地面交通嚴重擁擠的狀況,改善地面環境秩序,1987年3月市政府決定修建奮鬥路地下商業街工程。這是繼完成秋林地下人行過街工程之後,又一項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相結合的工程,也是哈爾濱市第一條地下商業街。工程由市人防辦公室組織建設,人防設計處設計,市地下建築工程公司(人防建設處)負責施工。
  
地下商業街工程建設規模較大,南起秋林公司,北至哈爾濱市電信局,全長300多米,寬15.9米,分上下兩層,上層建築面積7273. 3平方米,下層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共13000多平方米。工程深入地下9. 35米,室內高度上層為3. 9米,下層為4. 05米。整個工程設有3處人行地下通道,9個人行出入口。工程設計既考慮了防護要求,又考慮了平時使用的要求,貫徹了求實、求省、求新、求美的設計思想。工程平面分為三跨。兩側是商店,寬5米,中間是人行通道,寬5. 5米,平面布局中把人行過街通道與商業街結合起來。工程採用鋼筋混凝土柱和無梁頂板結構,柱直徑為60公分,頂板厚45公分,側墻厚40公分,下層基礎為柱獨立基礎。工程內部裝修樸實、美觀、適用,裝修的主點放在人行通道的大廳和營業廳、突出商業街的特點。工程內部設有採暖、空調通風、照明、上下水、通信、防火卷簾、感煙報警、噴淋等齊全的設施。
  
市地下建築工程公司根據工程位於繁華的鬧市區,人車流量大,地下管網設施復雜,施工條件困難等地理特點,採取了"逆作法"施工,即封閉交通、開挖路面土後,利用土模施工鋼筋混凝土柱、頂板和保溫層,做好路面後立即恢復交通,然後轉入地下"一柱、二頂、三墻、四底"的施工,減少了封閉交通時間,縮短了工期,降低了工程造價,節省大量木材。1987年5月1日上層正式動工,12月25日竣工,1988年2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1988年9月25日下層竣工投入使用。整個工程的設計、施工、質量、建設都達到了國家級人防建設的先進水平,在人防建設史上是一個創舉。1988年此項工程被瀋陽軍區人防委、省人防辦評為全優工程,獲金牌獎。1990年3月1日,江澤民總書記親臨地下商業街視察並題詞留念。
  
這項工程投資大,資金存在很大不足。市人防辦公室以改革精神,採取了主要靠銀行貸款,社會集資和自籌的辦法解決,改變了過去單靠國家投資的辦法,為今後人防建設的發展創出了新路。
  
地下商業街工程防護能力為每平方厘米0. 7公斤,總投資為1965. 4萬元,平均每平方米造價為1500元;土方量為60176立方米,平均每平方米土方量為4. 58立方米;混凝土量為12083立方米,平均每立方米混凝土量為0. 92立方米;各種鋼材量為1166噸,平均每立方米用鋼材89公斤;木材量為330立方米,平均每平方米用木材0. 025立方米。
  
地下商業街的經營採取面向國營、集體、個體商業者出租櫃台的方式,每月租金500-700元,年可收租金580多萬元,1987-1990年3年時間收回了工程的全部投資。到1990年,收到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僅使人、車分流,提高了車輛行駛速度,交通秩序明顯改善,還增加了商業營業面積,大大方便了人民群眾,年營業額達1億元以上,凈利潤約為500萬元。

十七、哈爾濱市第一百貨商店地下商場
  
哈一百地下商場位於哈爾濱市道裏區市政府門前。東鄰兆麟街,西靠尚誌大街,北沿石頭道街,南依哈爾濱第一百貨商店。工程長108米,寬50米,建築面積5720米。地面為停車場,地下埋深5. 1米,使用凈空高3米。
  
該工程為大型的平戰結合人防工程,平時按照汽車停車場及商場兩種不同功能設計,如作為停車場可存放小汽車126台,如作為商場可擺設商業櫃台600個;戰時可作為戰備車庫或戰備物資庫,具有五級防護能力。
  
工程由哈爾濱市人防辦負責設計,由哈爾濱市第一建築工程公司負責施工。工程採用無梁頂板和鑽孔灌註柱鋼筋混凝土結構,柱距6米×6米。施工采用先進的"逆作法"地下施工技術。工程於1988年6月開工,1989年8月25日竣工投入使用。工程內部設有通風、採暖、給排水、消防自動報警及自動噴淋等設備,內部裝飾華麗、寬敞、明亮、舒適。工程投資1200萬元。
  
該工程由哈爾濱市商業委員會投資,由哈爾濱第一百貨商店管理使用。其中一半作為哈一百的家具商場,另一半向社會出租櫃台。出租部分主要經營服裝鞋帽、針紡織品、工藝美術、小型百貨等輕工商品。預計年銷售額為6000多萬元,上繳利稅400多萬元,安排從業人員600多人。
  
該工程為我市發動社會力量平戰結合開發利用地下空間開辟了新的途徑。

十八、哈爾濱市第一百貨商店地下倉庫
  
哈爾濱第一百貨商店地下倉庫位於哈爾濱市人民政府門前,原道裏區"八雜市"舊址。工程東西長140米,南北寬114米,總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地面為7層綜合商業樓,本工程為復建式人防地下室。工程所在地是歷史形成的哈爾濱商業中心區,人流密集,商業繁榮。該工程是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人防工程建設規劃的一部分,平時作為地下商場和商品周轉倉庫;戰時作為該地區戰備物資儲備倉庫和人員掩蔽部,體現了人防工程建設與城市建設相結合的方針。
  
該工程由哈爾濱市商業委員會投資,工程造價3000萬元。1988年6月開工,1990年5月竣工投入使用。竣工後由哈爾濱第一百貨商店及道裏菜市場分別管理,其中有3300平方米用作冷飲廳、快餐廳和地產商場,其余為倉庫及設備間。
  
該工程由於規模大,投資較多,而且投資主要由地方自籌解決,同時工程位於遭核襲擊毀傷分析的輕度毀傷區。為了既滿足平時大空間、口部敝開及解決資金不足的需要,又滿足戰時防護的要求,因此倉庫部分採用了平戰功能轉換措施。在16000平方米工程中,有2500平方米為戰時人員掩蔽部,平時作為地下商場,按六級人防工程進行設計並一次施工完畢。其餘13500平方米的戰備物資倉庫,按平時功能設計建設,臨戰前按戰時功能進行加固,使之達到六級防護抗力的要求。為了保證平戰功能轉換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按照總參工程兵部的要求,在工地施工現場進行了臨戰加固以及加蔽測試的科學試驗。工程為鋼筋混凝土整體澆築梁、板、柱式框架結構。柱距7. 2米,主梁間距7. 2米,次梁間距3. 6米,頂板厚25厘米(功能轉換部分為12厘米),為單向連續板,板跨3.6米,地下室凈空高5米。

資料來源:《哈爾濱市誌》等公開出版物


哈市最大的涉密工程“7381”:是一鍬一鍬挖出來的

核心提示:

打開塵封的記憶,就在哈爾濱市民為哈市地鐵一號線工程開工而歡呼雀躍的時候,哈市人防辦的退休老幹部姜惠林向記者回顧了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歲月,這就是哈市地鐵工程的前身、被稱為哈市最大的涉密工程——“7381”工程的建設過程。

“7381”工程在哈爾濱人的印象裏是個人防工程,因為涉及國防機密一直不為人知。而事實上,這段工程又是涉及人數和單位最多的一個工程。“7381”工程有兩個特點:一是幾乎是全民參與的機密工程,雖然涉密卻牽扯面極廣,以至於我們隨便問起一個父輩,他可能就參與過某段施工;二是這個工程幾乎是全民參與義務獻工的結果——哈爾濱的68個機關單位同時上陣,平均一天投入14000多人,艱苦奮戰了三年時間,最終工程完成沒產生一分錢的勞務用工工資。姜惠林說:“憑的是什麽,憑的就是建設祖國的熱情。”

16日,“7381”指揮部的核心成員姜惠林老人帶領記者一起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往昔歲月。

“7381”工程

就是為地鐵而建

據姜惠林老人介紹,“7381”工程大直街這一段,在地鐵工程開通之前曾被當做停放卡車的停車場用了幾十年,這一點不少哈爾濱人都知道。可你要問建這個工程的最初目的是什麽,十個人有九個人回答肯定是人防工程,也就是防空洞。其實,這樣的回答是不準確的,“如果單純建防空洞的話就沒有必要搞得這麽大”,實際上,這個工程一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建地鐵。

1973年,姜惠林還是哈市政府的一個部門秘書。他清楚地記得,1973年1月1日,當時的哈市市委副書記呂其恩同誌將哈市電業局黨委書記於占幫和他請到了家裏,呂其恩對於占幫說:“哈爾濱的戰備工程落後了,市委研究搞個平戰結合兩用工程,既是戰備工程,又是城市基礎建設工程,得趕快上馬。這項工程由我和張屏(副市長)同志負責掛帥,調你到市裏負責工程建設日常指揮工作。先成立籌備工作辦公室,你和伊景山(後來調到市房地局任黨委書記、局長)同志負責。籌備工作辦公室設在市政府大樓301室。”

“所說的城市基礎建設工程就是指地鐵。”姜惠林說。

當年的籌備辦先期工作人員只有6個,姜惠林負責秘書工作。

1973年5月,哈市領導調集吳家珍、王庭義、李成棟等工程建築專家一同調研哈爾濱平戰結合重點工程。他們結合哈爾濱市的具體情況,本著城市建設與人防工程建設結合、長遠規劃與近期修建地鐵結合的原則,提出了哈市修建兩條地下鐵道線路的方案。

姜惠林說:“當年的修建方案與現在的地鐵規劃的5條線還是有著較大的差距,當年的規劃是南北兩條線,而且是環線,大直街工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據姜惠林介紹,當年,連地鐵運行的機車都選好了,用DK-3型電氣機車,這是一種長春產的機車,比現在的機車小一些。而且,隧道內每隔一公里左右即設置車站一處。後來,工程停工留下了四個地鐵車站,分別為煙廠、博物館、鐵路局、西大橋,車站內部設有站台、值班室、通風設備、廣播、廁所、泵房等設施,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

每天1.4萬餘人走上工地

1973年9月12日,哈市革委會下發文件到各區、市直委辦局、中直省直企業、在哈大專院校,成立哈爾濱市革命委員會地下鐵道工程指揮部,對外稱哈爾濱市革命委員會“7381”工程指揮部。

“為什麽叫‘7381’工程呢?”姜惠林說,“因為成立指揮部的時間是1973年8月1日。”
1974年,工程建了第一個試驗段,1975年,“7381”工程正式開始施工。

姜惠林說:“建這樣一個巨大的工程對哈爾濱的財力來說不能不說是一次重大的考驗,工程造價僅材料費就達到1.5億元,這還是節省了勞務用工費用之後,再加上那時挖掘設備簡單,都是靠一鍬、一鎬挖出來的,其艱難的程度可想而知。”

1973年冬季,當時的市委副書記、指揮部政委呂其恩和副市長、指揮部的總指揮張屏分別帶領著指揮部的工作人員到哈市郊區和阿城玉泉小嶺、平山及五常安家等地調研戰備材料基地建設,先後在阿城平山建成戰備採石廠,在五常安家建成沙場,在玉泉擴建水泥廠。

“但是鋼材依然成問題,勞務可以義務獻工,可是材料是由國家劃撥,尤其是鋼材,各地建設都需要,所以想搞到一些比較困難。”姜惠林說。這時,呂其恩想到了他的老戰友——撫順鋼鐵廠的廠長李大章。他親自寫信向撫鋼求助,很快鋼材的問題就解決了。在國家正常調撥指標之外,每年撫鋼支援“7381”工程千餘噸鋼材,為工程建設解決了困難。

1975年秋季,哈爾濱歷史上最大的義務獻工活動拉開了帷幕。哈市一輕局、二輕局、一商局、二商局、房地局、東安廠、一機廠、鍋爐廠、哈工業大學、哈師大、黑大等68個單位分別組成了分指揮部開上工地。本單位領導任分指揮部的指揮,單位職工義務獻工,每天在東西大直街的工地上義務獻工的人員多達1.4萬餘人。

哈電纜廠的張慶公老人曾參加過工程建設。他回憶說:“那時的工地真可用熱火朝天來形容,大直街整個變成了一個工地,插遍紅旗,廣播喇叭播放著革命歌曲給大家鼓勁,雖然每個人都大汗淋漓的,可沒有一個喊累。”

工程正在進行中,一天,呂其恩突然把姜惠林叫到了家裏,對他說:“明天你去找兩個單位,要一個最好的,和一個最差的,咱們明天去看看。”

原來,工程指揮部一直在為施工進度的良莠不齊而發愁,想找到其中的原因,樹立幾個典型。

可第二天,呂其恩來到施工現場,看到工人的施工情景,他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姜惠林先找了一個慢的典型,哈市服務局的施工現場。這個工地上的工人都是來自澡塘子、飯店、旅店、理發館等服務行業,工人本身體力就不好,一鎬下去就是個小土坑。但人家的施工幹勁特別高,男同志都光著膀子,而且耐力好,為趕進度減少休息的次數。呂其恩副書記看了看深受感動。

好的典型,姜惠林選了二輕局的施工段,這兒的工人原來就是幹體力活的,有勁,一鎬下去就能刨下一大塊土,看著工作面不斷向前推進,呂其恩高興了。

午休時,呂其恩與工人們攀談了起來。工人們說:“午飯就吃大餅子和鹹菜,肉捨不得吃留給孩子,就這樣還是吃不好。”那時一個月普通工人也就賺三十多塊錢,工人幹體力活消耗大,飯量比平時大了不少。

聽了這話,呂副書記找到了問題的關鍵,籌劃給工人們發補助。

姜惠林說:“這個補助的標準是我設計的,平均每個人每月能增加12塊錢。”這個補助決定制定之後,各相關委辦局都簽了字,但卻壓在財政局遲遲沒有動靜。呂其恩副書記得知這個情況後,對財政局的作法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在他的督促下補助終於到位。

後來,“7381”工程還給參加獻工的各單位職工增發了糧票,並且各分指揮部還設立了食堂,食堂所用的牛羊豬肉都從南崗奮鬥副食購買,據說夥食不錯。姜惠林說:“這些措施激發了大家的工作熱情,施工進度增加,各單位的職工都踴躍報名參加人防工程施工。”

人防工程裏有一座四層“樓”

“人防工程裏還有一座四層小樓呢。”聊得興起,姜惠林老人講起了用沉井法在沙土層施工的趣事。據介紹,“7381”工程部分路段座落在沙土層上,因為經驗不足,再加上急躁冒進,曾在現在的秋林公司門前發生過一次塌方事故。

塌方之後無法在原地施工,總指揮部的工作人員一愁莫展。這時,有人聽說上海有一種“沉井”施工法效果很好,總指揮部立刻就派技術人員去取經。

據姜惠林介紹,所謂的沉井法就是在地面上建起了一個水泥的箱體,然後,將下面的泥土挖空,箱體自然就沉入地下。

“我們當時建的水泥沉井有四層樓高,占地面積達到一千平方米,與一般的樓房不同之處就是沒窗戶,是全封閉的。”姜惠林說。當時許多老百姓還不知道怎麽回事,以為在大直街上建一座樓,會影響交通。可是不到半個月的時間,眼看著這座樓越來越矮,到最後鑽入地下不見了蹤影。

姜惠林說,沉井施工法非常成功,“大樓”沉入地下後,頂部基本與地面持平,現在在大直街的地下工程裏,如果仔細觀察還能看到“水泥大樓”的痕跡。後來,上面的三層成為了秋林公司商服網點,下面一層為洞體通道。

哈爾濱是第三個建設地鐵工程的城市

“應該說‘7381’工程是值得我們哈爾濱人驕傲的城市基礎設施工程,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哈市應該是繼北京和上海之後,第三個建設地鐵工程的城市。”姜惠林說。如果建設資金充足,哈爾濱的地鐵可能在1986年就已經通車了。

據介紹,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於哈爾濱的地鐵工程非常重視,鄧小平同志、李先念同志分別於1978年和1977年親臨哈爾濱視察,鄧小平同誌對“7381”工程的評價是:“一項宏偉工程,民心工程,為民造福的工程。”

1980年7月,全國地鐵學術研討會在哈爾濱召開,一致公認“7381”工程是一項高質量的地鐵工程。“當年全國各省市的領導紛至沓來,包括天津和廣州這些開通地鐵較早的城市都曾到哈爾濱來學習過經驗。”

“雖然在1977年大直街工程竣工後,因為資金問題,哈爾濱地鐵整體工程不得不在1981年停工,可是,當年的‘7381’畢竟為地鐵工程的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三十多年之後,哈爾濱人終於能夠重圓地鐵夢了。”姜惠林說。

當年的“7381”工程停工後,姜惠林一直在哈市人防辦工作,現已退休。他說:“我當年在總指揮部是年齡最小的,現在熟知這段歷史的人越來越少,我要不講,恐怕這段歷史就沒有人能知道了。”他告訴記者,之所以現在重提這些舊事,就是提醒人們,地鐵工程是哈爾濱幾代人奮鬥的結果,不要忘記老一輩人為地鐵工程付出的努力。

[url=http://www.difangwenge.org/read.php?tid=7249]http://www.difangwenge.org/read.php?tid=7249[/url]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12-26 16:31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