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尚 武 記者 馬 俊】台灣“防長”馮世寬曾妄稱台空軍升級版F-16戰機就足以匹敵解放軍新型殲-20隱形戰機。這種吹上天的牛皮,就連島內也有諸多不同聲音。台灣東森新聞網22日的報道稱,最新照片顯示殲-20的DSI進氣口鼓包採用當今最先進的“智能蒙皮”技術,使該機成為一款“具有科幻色彩的四代戰機”。報道推測,這種大陸自制的隱形戰機在許多技戰術性能方面可能已經趕上甚至超過全球最先進的美制F-22戰鬥機。
殲-20穿上“彈力緊身衣”?
該報道稱,近日網絡上曝光最新殲-20照片,“可清楚看見該機的DSI進氣口鼓包凹了進去”。分析認為,這可能是採用了先進的“智能蒙皮”技術,可極大提高殲-20隱身及生存能力。
報道稱,大陸媒體此前曾多次推斷殲-20很可能已使用“柔性蒙皮”技術。“柔性蒙皮在變形最大時可以達到自適應鼓包進氣道的最高型面,使進氣道的鼓包型面能夠在一定範圍內反復改變形狀,從而調節進氣道的喉道面積,解決了常規鼓包進氣道型面不可調節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柔性蒙皮技術,讓殲-20的機體自己改變形狀,來進行進氣的自我調節。”報道還引用大陸媒體的報道稱,這項技術已經應用到殲-20的多個重要部位上,“柔性蒙皮”如同給殲-20穿上了一件彈力緊身衣,飛機的表面可以改變形狀來適應需要,並掩蓋住可能造成雷達回波的細小縫隙,增強飛機的隱身性能。
台媒認為,過去美國對於解放軍在“智能蒙皮”技術上的進步相當憂慮,擔心該先進技術應用到殲-20上後,將使這種解放軍隱形戰機在許多技戰術性能方面趕上甚至超過F-22。“而從殲-20的DSI進氣口鼓包凹進去的情況推測,該機的技術先進程度可能已超越外界想象,蒙皮技術讓殲-20成為一款具有科幻色彩的四代機”。
“智能蒙皮”和“柔性蒙皮”不是一回事
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大陸專家解釋說,“智能蒙皮(Smart Skin)”是美國空軍1985年提出的一項概念,通過將各類傳感器和芯片高度集成在飛機蒙皮內部,從而形成機體對自身感知的複雜神經網絡,可以將採集到的各類信息實時傳輸給飛機的大腦——飛行控制計算機,有效提高戰機對各類信息的整合處理能力。利用“智能蒙皮”技術,可以有效減少飛機的天線尺寸,並可以採用低成本的新型材料提高飛機的隱身和氣動外形效果。因此“智能蒙皮”技術運用較多的領域是天線設備,通過將新型共形天線全部嵌套在飛行器表面,有效減小戰鬥機的重量和阻力。
專家介紹說,“智能蒙皮”技術並不會讓飛機的蒙皮發生柔性形變。按照台灣媒體的描述,如果殲-20DSI進氣道的鼓包凹陷,理論上應該是通過“柔性蒙皮”技術來實現。當然要實現這種功能,在蒙皮內肯定也會安裝各種傳感器和作動器,但它們都是以實現鼓包的柔性可調節為目的,因此總體看應該是一種柔性蒙皮技術。台灣媒體顯然是將兩者混為一談了,甚至還有些張冠李戴。
此外,台媒還談到“智能蒙皮不僅能讓飛行器感知自身物理狀況(如疼痛),也能對外部環境(如視覺、味覺、聲音)保持敏感,從而賦予材料、構件乃至整個飛行器體內自檢測、自監控、自校正、自適應以及記憶、思維、判斷和反應等功能”,這些說法就更誇張了。
殲-20外形真的會變化嗎?
看似不起眼的DSI進氣口鼓包,實際上融合了空氣動力學、計算機模擬和複合材料加工技術。它可優化戰機在不同飛行速度下的進氣效率,並減輕重量和減少雷達反射面積。大陸軍迷的確曾多次猜測殲-20的鼓包式進氣道是可調節式,包括鼓包前後移動和鼓包形變等方式。但目前還沒有足夠清晰的照片能確鑿證明上述說法。專家認為,鼓包前後移動的方式聽上去較容易實現,但是勢必造成鼓包與機體之間出現縫隙,而且簡單的前後移動並不能讓進氣效率提高。
相比之下,可形變的自適應鼓包更有理論基礎。此前,中國相關科研人員曾發布“一種用於自適應鼓包進氣道的柔性蒙皮”論文,並申請專利。根據描述,這種“柔性蒙皮”由彈性膠膜和高彈纖維復合而成,並在“柔性蒙皮”內表面布置應變傳感器和位移傳感器。該發明使進氣道的鼓包型面能夠在一定範圍內反復改變形狀,從而調節進氣道的喉道面積。但專家認為,該專利設想如何實現工程應用尚待觀察。另外可調式DSI進氣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機構的復雜性和重量,這與DSI進氣道設計的原有優點相悖。通常來說,DSI進氣道的核心技術在於鼓包外形的設計,也就是如何通過外形的優化使其適應更大的戰機飛行速度範圍。
專家認為,雖然目前殲-20進氣道鼓包使用“柔性蒙皮”的可能性不大,但在殲-20其他部位使用“柔性蒙皮”和“智能蒙皮”仍是可能的。在此方面,中國已有相當的技術積累。殲-20作為一款隱形戰機,必然將大量傳感器進行內埋和共形處理,這實際上就是“智能蒙皮”技術。根據《航空報》的報道,中航工業已在“柔性蒙皮”加工技術方面衝破壁壘,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將其應用於殲-20應該不成問題。
中華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