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侵占中國台灣省。一個叫森下博文的日本軍人,看到台灣人用砂仁等中藥制造清涼解暑藥很有效,就從當地居民那兒學到了這種制作方法。回日本後,他求教於藥劑師及漢方專家,通過不斷實驗和改進,制成了仁丹。
仁丹的處方成分為甘草、桂皮、茴香、生姜、丁香、益智仁、砂仁、木香、薄荷等,再配以芳香精油,制成小紅丸。由於服用方便,有一定療效,到1905年仁丹逐漸在日本成為暢銷藥和家庭常備藥,並開始向中國出口,一時間中國各大城市都有仁丹廣告。
再說人丹,發明人是黃楚九。1888年,16歲的中醫世家出身的黃楚九從浙江余姚隨母親來到上海,從賣藥小販做起,賺了第一桶金,幾年後開設了中法大藥房。辛亥革命前夕,黃楚九看到抵制日貨帶來的機遇,仿中國古方“諸葛行軍散”,參考自家祖傳的“七十二證方”,反覆篩選,自擬了一張處方,以薄荷腦、冰片、丁香、砂仁、麝香、桔梗、樟腦、小茴香等為主料,自制出紅色小藥丸,取名“人丹”,寓意以人為本。黃楚九為此創設了一家龍虎公司,人丹商標用龍虎為圖案,稱為龍虎人丹。龍虎人丹除有清涼解暑,和中止嘔外,還有芳香開竅,健脾開胃之功效,比仁丹的處方更為合理。
人丹與仁丹背後的中日商戰:日商要挾中國政府勒令
人丹上市後,黃楚九不惜重金大做廣告,凡是貼著仁丹廣告的地方,都貼上醒目的人丹廣告,產品包裝上還印有“中華出產”“完全國貨”,以與日貨仁丹區別,實際上是利用了國人當時抵制日貨的心理。人丹在經營上也比較靈活,價格上比仁丹便宜,還可以賒售。於是人丹的銷路火爆,大有取代仁丹之勢。
日本人也不甘示弱,想出鬼點子,在仁丹廣告及說明書上用中文、英文、蒙文、滿文、藏文、回文等6種文字,以顯示其世界暢銷,但是怎麽折騰,仁丹還是不敵人丹,漸漸落敗。眼看人丹要將仁丹打敗,便耍起霸權,加上人丹與仁丹在包裝和主治上相似,日商屢次控告人丹是“冒牌”“侵權”,要挾中國政府勒令停產。黃楚九也不甘示弱,聘請上海著名律師,與日商打起官司。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法院經調查取證,反復權衡,1927年做出終審裁決,判定人丹與仁丹各不相干,可同時在市場上銷售。訴訟讓黃楚九損失10萬余元,但“人丹”名聲大振,銷量倍增。從此人丹在中國人心目中不僅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家喻戶曉,而且各商家爭搶銷售,經久不衰。
中華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