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388|回覆: 8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裝備技術] 旧日本陆海军航空枪炮发展史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10-29 23:26:1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morris_2007 於 2011-10-29 23:28 編輯

不和谐的开始
日本的军用航空草创于明治末年,即便是到了大正年间,日本的军用机绝大多数也是自欧美等地买回来的洋货,其上的各种装备和武器自然也是响当当的进口原品,如假包换。                                                

所谓战斗机,简而言之就是一架飞行的射击工事,所以枪炮就是战斗机的命根子,日本的军用航空界想在国产战斗机上面搞出名堂,先要造的出日产“航空机关铳”。当然,没有葫芦谁也不知道瓢啥样,所以还得先从洋大人那请几尊“榜样”回来。在仔细对比了当时各国的航空武器后,日本陆海军同时盯上了维克斯公司的7.7 毫米航空机枪,准备将其作为日本战斗机的标准航空机枪。

                        
                        
                        
                        步兵用的水冷型维克斯机枪

                        

这也难怪,日本陆军最初装备的甲式三型和甲式四型战斗机,均以法国纽波特-德拉热(Nieuport-Delage)飞机公司的战斗机为蓝本,甲式三型Nakajima Ko-3 的原型是纽波特 17 的后续型纽波特24,不过鬼子属于违规盗版,而后来的中岛甲式四型战斗机(Nakajima Ko-4 )就属于授权生产的 NiD-29合法仿制型了。而法国战斗机从一战开始就大规模使用了维克斯航空机枪。

                        
                        
                        
                        中岛甲式四型战斗机(Nakajima Ko-4 )
                        
日本海军比陆军还猛,最初的舰上机 Mitsubishi 1MF 三菱十式舰战是由英国飞机设计师 Herbert Smith 哈波特史密斯设计的。哈波特史密斯是谁?一战著名的英制骆驼、索普威斯三翼机还有世界最初的舰载战斗机斗犬都是史密斯的杰作,可以说一战后全世界没有人比史密斯更懂得设计舰载战斗机。而维克斯航空机枪也是史密斯家乡的土产,他当然就顺手也给三菱十式舰战装上了。

                        
                        
                        
                        三菱十式舰战
                        

三菱十式战一共有 128 架的产量,而中岛甲式四战更生产了 654架之多,这么多的战斗机虽然号称日本国产,但由于日本尚未有生产维克斯航空机枪的能力,因此只能跑去维克斯公司采购。被英国人温柔一刀痛宰一笔的日本军界立刻分头开始加快航空机枪国产化进程。当然,日本陆军和海军的差异再次在国产航空机枪的问题上体现出来。陆军比较着急,决定采用授权生产的方式,直接买图纸那些,赶紧上马赶紧装备。
                        
日本陆军总是不太信得过洋人,加上吝啬,不准备引进英国人的.303 英寸凸缘弹(7.7mm×56R),而是决定采用陆军在 1920 年便开始设计的八九式 7.7 毫米半凸缘弹八九式実包 7.7×58 mmSR(算是三八式 6.5 毫米半凸缘弹的放大版)。

                        
                        
                        
                        日本制的.303 英寸凸缘弹(7.7mm×56R)
                        
1920 年的日本陆军是相当寒酸的,但是相对于后来的脑残,这时候的日本陆军在技术上还是有点感觉的。SR 半凸缘弹可以说兼顾了凸缘和无缘的主要优点,也规避了两者的弱点。凸缘弹是老弹种,便于抽壳,而且弹壳的强度也较好,加工容易,但是据说对弹膛加工水平要求很高。

                        
                        
                        
                        三八式 6.5 毫米 SR 半凸缘弹

而无缘弹虽然如今成为绝对主流,但是在上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对中日等金属和机械加工水平较低的国家而言,弹壳在接近弹底处容易出现断裂,而且德式抽壳系统在加工上对技术水平要求也比较高。不过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八九式 7.7 毫米半凸缘弹性能不如英制的.303 凸缘弹,而且陆军对于在国产仿制维克斯机枪上使用独有弹种心里也没底。

                        

所以 1927 年陆军在向维克斯购买了 E 型机枪的生产许可证之后,在陆军明野飞行学校进行了一年多的实弹射击实验,期间不断对弹药和机枪做出修改,至 1929 年正式为日产维克斯E型航空机枪命名为“八九式固定機関銃”,而八九式 7.7 毫米枪弹“八九式普通実包”要到第二年才被正式作为制式航空机枪子弹投入大规模量产。

                        
                        
                        
                        陆军的“八九式固定機関銃”

日本海军在技术上,则倾向于先撒大网,边用边学,边用边挑的方式。作为日本的立国根本,海军在财政上比抠抠搜搜的陆军要好很多,因此在军购上手笔也大,不过似乎黑幕也多。1920 年到 1937 年,日本海军共采购地面用的水冷维克斯 C 型 220 挺,空用的气冷维克斯 E 型 1,674 挺,并且派出吴港海军工厂的人员赴英国维克斯厂考察,学习制造技术。
                        

同时海军也没有一棵树上吊死,也引进了另一种著名的航空机枪,伯明翰轻武器工厂 BSA 的刘易斯轻机枪 Lewis Gun,这种使用弹盘的轻机枪也分为地面型和航空型,地面型枪管外有一个巨大的散热筒,航空型则没有。


                        
                        
                        
                        刘易斯航空机枪,没有散热筒

                        
                        
                        
                        “留式 7.7mm 機銃”/“九二式七粍七機銃”,刘易斯机枪的步兵用版

                        

日本海军的地面型刘易斯机枪基本装战舰上或者装备了海军陆战队,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就曾遭遇过这款相貌丑陋的机枪,日本海军对刘易斯机枪倒是还算满意,先以“留式 7.7mm 機銃”的名称装备,后又专门命名为“九二式七粍七機銃”,九六式舰战就装备了这款航空机枪。
                        

考虑到维克斯 E 型航空机枪良好的性能,日本海军总是不忍放弃,待吴海军工厂能够量产维克斯航空机枪后,日本海军根据仿制原型的生产厂商将其命名为“毘式七粍七固定機銃”,总算结束了维克斯E型机枪在日本海军中大量装备却无名无份的尴尬情况。

                        
                        
                        
                        “毘式七粍七固定機銃”,维克斯 E 型的日本版
                        
此后维克斯 E 型继续在日本开枝散叶,先后衍生出,1 型、2 型、特 2 型,2 型改 2,3型改 1 等,其中 3 型改 1                         改进了击发系统,对机匣等部分结构强度进行了增强,因此射速有所提高,海军决定将其制式化并命名为“九七式七粍七固定機銃”、

                        
                        
                        
                                            “九七式七粍七固定機銃”,是对维克斯 E 型做了不少改进的变体
                        
据战后统计,毘式七粍七固定機銃和九七式大约生产了 3万挺,部分九六舰战、二式水战、零战、强风、雷电、九九舰爆、彗星、零式水侦等军装备了这款航空机枪。
                        
不过战后日本研究者对海军和陆军分别生产采用不同弹种的维克 斯E型航空机枪大摇其头,这种完全不符合总体战逻辑的窝里斗行为造成了海军和陆军装备缺乏共同性互换性,对日本有限的工业生产能力浪费很大。
                        
究其原因,日本陆军的诡异思路要负主要责任,不用说和海军合作,增加弹药通用性,光是陆军自用的7.7毫米枪弹,就被生生搞出三个版本来,凸缘、半凸缘和无缘一个也不能少,步兵用的九二式机枪弹和九九式步枪弹都没法通用,除了吃饱了撑的小猫是在无法解释这种匪夷所思、没事找事的思维。
                        
作为一款 1912年便开始在战场上喷吐火舌的老枪,维克斯机枪的设计堪称经典,即便到了二战时期,其性能、实用性、勤务性都不算落后,这也难怪日本海军和空军一直到太平洋战争仍将其作为主力小口径航空机枪使用。

                        
                        
                        
                        
                        
                                            上图为日本海军的毘式七粍七固定機銃,下为日本陆军的八九式
                        
但随着天空中出现越来越多防御力较强的欧洲和美苏制先进战斗机,日本军用航空界一致认为 7.7毫米机枪的威力不足以消灭新锐敌机,海军和陆军分别走上追求大威力航空机枪的道路。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2#
發表於 2011-10-29 23:32:43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orris_2007 於 2011-10-29 23:37 編輯

零式战斗机的利爪
                        
在战争中,矛和盾这对冤家,虽然每每上演生死大战,但总会互相促进,共同进步。30年代中期,世界军用航空开始进入全金属单翼机时代,即便是老式的双翼非金属蒙皮战斗机,也开始披挂上防弹装甲和自封油箱的坚甲。
                        
日本军方眼看两大潜在敌人美帝和苏联先后研制了波音 P-26 和波利卡波夫 I-15/I-16等一批先进的重防御战斗机,连日本航空界也开始对自封防弹油箱的研究,由此判断战斗机的防御力将迅速的提升到 7.7毫米这种小口径机枪无法有效杀伤的水平。


                        
                        
                        
                                            P-26 玩具枪,现在看如此简陋,当年却是划时代的作品

                        
                        
                        
                                            日本新锐的 Ki-27 的防御力远高于过往的日本战斗机

                        
想要有效的摧毁躲在防御装甲之后的敌方战斗机乘员、引擎还有油箱,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采用爆破弹(通常弹)甚至是穿甲爆破弹(彻甲通常弹),但是在7.7毫米机枪的小弹头上,无论如何塞不下多少炸药,更别说搞有实战意义的穿甲爆破弹了。所以想要摧毁敌方新锐战机,日本战斗机就必须装备中口径以上的航空枪炮,也就是说机炮口径要提升至12.7mm 甚至是 20mm 以上。                        
同时,30 年代中期,航空列强纷纷推出了巨型轰炸机,甚至日本自己都有九三式重爆问世,面对苏军的 TB-3 这种庞然大物,7.7毫米机枪只能是隔靴搔痒,轰炸机的巨大化也迫使日本必须装备大威力的航空机炮。

                        
                        
                        
                                            TB-3,想用 7.7 毫米机枪击落这种空中巨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便能够准确的判断未来走向,三十年代中期的日本军用航空的主要敌人是落后的中国空军,面对中国古旧的万国牌战机,开发新式航空机炮似乎没什么现实意义。
                        
好在此时的日本军界拥有一批技术眼光颇为独到的官员,1935 年夏,时任日本海军航空本部长的山本五十六中将,同时任航空本部技术部长的原五郎 中将以及技术部主席部员 和田操 大佐(海兵 39 期第四名,东大工学部航空机专业毕业,与山本等人不同,这位据说飞行技术不错,某此飞机失事之后才转行作技术官员,多次到欧美考察,后任航空本部技术部长、海军空技厂厂长和太平洋战争航空本部长,富岳、连山、秋水、橘花等新锐战机几乎都是在他的支持下研发的,也是战后日本航空工业复兴的领导者之一,1954年担任了日本新飞行机株式会社副社长)根据一份驻法国武官传来的情报,一致决定要尽快从欧洲采购新式的 20 毫米机关炮。
                        
驻法国武官到底传回来什么情报呢?原来,武官通过各种渠道搞到了希斯巴诺. 苏莎 Hispano.Suiza(现在仍然是法西合股的高档豪车品牌,军械部分应该是归了赛峰集团)HS.404的技术情报。HS.404 算是厄利孔 FFS 20 毫米航空机关炮的变体,后来也成为英美两国 20 毫米航空机关炮的母型。

                        
                        
                        
                                            希斯巴诺. 苏莎 Hispano.Suiza 现在仍然是个著名的高档豪车品牌

                        
                        
                        
                                            说起来,击落山本的 P-38 闪电式装备的 20 毫米航炮也是 HS.404 的后代
                        
可惜日本海军对法国西贝货没啥兴趣(挨坑太多,受伤太重,明治之后日本采购法国军械几乎就是一部挨坑血泪史),了解到    HS.404 的母型是瑞士厄利孔 Oerlikon20 毫米机炮之后,日本海军便决定从瑞士购买生产许可证。
                        
估计厄利孔公司在接待日本海军人员时还得纳闷,咋这日本人又来了?为啥要说“又”呢?原来,厄利孔20 毫米炮其实早已经进入日本市场,买家是日本陆军,用在了陆航的大怪物 Ki-20 九二式重爆上。

                        
                        
                        
                                            陆航的大怪物 Ki-20 九二式重爆,也有称其为超重爆的

20年代末期,日本陆军突发奇想,认为未来有可能要对美国控制的菲律宾还有苏俄人的西伯利亚腹地发动超远程空袭,加上看到苏俄 TB-3的可怕,脑子一热就决定要搞一种能够从台湾起飞作战航程达到 2,000公里的超重豹击机,1928 年(昭和 3 年)2 月正式向三菱公司提出了研发要求。
                        
这个时候,全世界也没几种 2,000公里的远程轰炸机,而且日本的航空技术水平远未达到独立研制的水准,被逼无奈的三菱公司只能从德国购进容克斯 G.38 客机(航程 3,460公里),进行修改后拿来糊弄陆军。

                        
                        
                        
                                            航程近 3,500 公里的容克斯 G.38 超级旅客机
                        
单从技术指标上,九二式重爆相当抢眼,航程 2,000 公里,载弹量两吨至五吨,自卫火力为 8挺 7.7 毫米八九式旋回机枪,三菱还专门在机体顶部设置了一门 20 毫米自卫机关炮,这门所谓九四式二十毫米旋回机关炮其实就是厄利孔 FFL 型机炮穿了件日文马甲。日本陆军倒也不傻,九二式重爆这种庞然大物拿来吓唬人勉强凑合,其 200公里的时速决定了想让他飞到美苏头上丢炸弹就是自讨没趣,所以日本陆军一直拿九二式作为一种宣传展示飞机使用。
                        
但是陆军对九四式 20 毫米机关炮却是真的看好,从大正 12年开始,陆军技术本部便利用一门德制 20 毫米 Becker 机关炮开始机载旋回机炮的研究,昭和 8 年陆军购买了 2 门厄利孔 FFL 20毫米机炮,并命令陆军下属“日本特殊钢株式会社”组织仿制,据说当海军找厄利孔买炮的时候,由河村正弥博士带领的仿制团队已经将仿制型搞的差不多了。
                        
可惜日本海军和日本陆军是天生的冤家,所以海军航空本部宁愿舍近求远,跑去和瑞士人谈生意。不但是陆海军之间有摩擦,日本海军内部也是派阀重重,按理说海军的所有武器(兵装)的采购生产研发全都要归舰政本部管,但是山本的航空本部却要搞独走,舰政本部的大佬自然十分不爽。
                        
1935年时任舰政本部长的是中村良三海军大将(正常情况下舰政本部长是中将担任,但是前任杉政机关中将因 193年的友鹤事件引咎辞职,中村属于兼任)正被第四舰队事件搞的焦头烂额,没地方发泄怨念,所以直接以海军下属的机铳厂没有多余产能为理由反对仿制厄利孔 20毫米航空机关炮(中村和山本同学之间,还有派系矛盾,中村与末次正信正高桥三吉一起被舰队派大佬加藤宽治称为“我的三羽鸟”,而山本同学则是加藤友三郎条约派的骨干)。

                        
                        
                        
                                            中村良三海军大将

                        
但是山本也不是省油的灯,这位仁兄日后在珍珠港攻击计划上以辞职相威胁,此时一边拍着桌子同中村大将骂娘,一边琢磨着想办法绕过舰政本部。既然官办工厂不行,那就民间工厂仿制吧。很快原五郎中将就出马找船成金的代表、山下汽船老板山下龟三郎帮忙,双方商定由浦贺船渠的寺岛健负责出面成立一间“富冈兵器制作所”专门仿制厄利孔 20 毫米机炮。

                        
                        
                        
                                            海运和造船业大佬,“船成金”代表人物,山下汽船老板山下龟三郎
                        
这浦贺船渠怎么敢如此明目张胆的和主管海军造舰的舰政本部对着干呢?说来也是舰政本部太过飞扬跋扈,对嫡系的石川岛造船等保护过多,每每压制浦贺船渠,山下早就想找茬膈应一下舰政本部。另外,山下也是看好富冈所的前景,因为航空本部的胃口很大,在和富冈兵器制作所的协议中保证制作所造一挺海军买一挺,年产量一万挺都不用担心卖不出。实际上,富冈制作所的年常量从未超过100 挺。
                        
在确定国产厂商的同时,海军航空本部也确定了仿制型号,厄利孔 20 毫米 FF机炮根据采用的弹药不同,有 FF/FFL/FFS 三个版本,FF 型采用了短小的 20*72RB 弹药,最为轻便,FFL 采用20*101RB 弹,而大型 FFS 采用了 20*110RB 弹。日本陆军的九四式 20 毫米机关炮仿制自 FFL 型,海军航空本部却在考虑到战机轻量化问题之后选择了轻便的 FF 型作为仿制母型。

                        
                        
                        
                                            各国装备的 20 毫米炮弹,20*80RB 是 MG-FF 弹,RB 是缩缘的意思
                        
在日本海军购入厄利孔FF型机炮的同时,德国空军也引进了厄利孔 FF机炮,并以其为蓝本研制了采用 20*80RB 弹药的 MG-FF 机关炮。说起啦,厄利孔 FF 是德制 20 毫米 Becker 机关炮的改进版,德国人这次又买回去,差不多算是出口转内销了。

                        
                        
                        
                                            德制 MG-FF 20 毫米机炮
                        
1936 年(昭和 11 年)6月,富冈制作所与厄利孔签订了授权生产的合同,据说还从厄利孔挖来了多名技师,正式开始准备生产厄利孔 FF 20 毫米航空机炮。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3#
發表於 2011-10-29 23:38:4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orris_2007 於 2011-10-29 23:46 編輯

经过一年准备,1937 年夏天,已经改名为“大日本兵器株式会社”的富冈兵器制作所拿出了第一批20 毫米机炮。不过严格来说,此时的“恵式二〇粍機銃一型”只能算是进口散件组装 knock down 的产品,直到昭和 13 年即1938 年厄利孔派出 6 名技师到日本来指导,富冈制作所才在 7 月份能够进行全面产化生产。
                        
日本海军在收到富冈所全国产机炮后马上组织了验收,航空本部对验收结果相当满意,舰政本部方面虽然不情不愿,也值得在   1939 年授予国产 20 毫米机炮“恵式二〇粍機銃一型”的编号,并在 1941 年即昭和 16 年又授予其九九式一号二〇粍機銃的制式型号。
                        
                        
                        
                                            短身管的九九式一号机炮
                        
最初装备国产九九式 20 毫米机炮的是九六式陆攻二一型,而且搭载的是富冈制作所独立研制的旋回防御型(也有说法是陆军九四式的变体),随后实验型零战即十二试舰战也开始了九九式固定机炮的搭载试验。
                        
                        
                        
                                            九六式原型和九六式二一型比翼齐飞,前方机背隆起出一个巨大炮塔的就是装备九九式 20                         毫米机炮的九六陆攻二一型
                        
                        
                        
                                            A6M1 十二试舰战,零式舰上战斗机的原型
                        
奇怪的是,这款新式航炮并不讨飞行员的喜欢,相反,航空本部收到的报告几乎是骂声一片。厄利孔 FF型机炮采用的供弹方式是弹鼓供弹,共有 45 发、60 发、75 发和 100 发四种弹鼓设计。如果将厄利孔 FF作为旋回机炮由炮手操作,弹鼓供弹倒是挺方便,但是作为机翼内固定机炮( FF 是 Flügelfest 的缩写,就是机翼内的意思),弹鼓供弹造成厄利孔 FF载弹量过少。在高速飞行、不断震颤的战机上,机炮的命中率较低,所以日本飞行员总是无奈的发现 20 毫米机炮还没命中敌人就打光了弹药。
                        
                        
                        
                                            地面型机炮采用弹鼓供弹就没啥问题
                        
更糟糕的是,轻量型 FF 机炮采用的 20*72RB 弹药发射药装药较少(德国版的MG-FF,就专门改用了壳体较薄的长弹壳,增加了发射药装药量),炮管较短,因此初速较低,只有 600m/s,所以 20 毫米 FF炮的弹道与 7.7 毫米机枪等相比要弯曲的多。
                        
                        
                        
                                            九九式一号和九九式二号对比,可见两者身管长度相差不少
                        
于是九九式一号 20 毫米机炮注定只能是一款老手向的武器,在十二试舰战的实验中,试飞员对 20毫米航炮评价很低,后来很多飞行员也认为“低初速导致弹道弯曲、射程短,弹数少,不实用”,最狠的是在中国战场面对 I-16等灵活敌机的飞行员,干脆骂 20毫米航炮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废物,只有个别的老手认为九九式虽然难用,但在熟悉其“山形弹道”后还是可以打中敌机的。
                        
仿佛是为了证明山本等航空本部人员的远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海航对九九式一号 20毫米航炮的恶评一下子减少了,甚至出现了不少赞美。原来,与此前日本战斗机遭遇的对手不同,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美国海军战斗机大多极为笨拙,但是却异常皮实。
                       
F2A、F4F等战斗机在狗斗中完全不是零战的对手,但对 7.7 毫米机枪却表现出可怕的承受能力,时常是日本战机无奈的看着美机带着一身弹孔扬长而去。此时20 毫米炮穿甲爆破弹的威力体现出来,虽然单数少,准头差,但只要打中,美军战机就非死即伤。等到太平洋战争中期海盗式恶妇式等机动性不输零战的美军新战机杀入战场,九九式20 毫米机炮更成为日本飞行员唯一有效的还击武器。
                        
                        
                        
                                            图边有点黑,大家凑合看,九九式的弹药结构
                        
不过初速低,弹数少的问题仍困扰着九九式航炮。海军和富冈制作所在战机减重要求变得不那么迫切之后,决定改用厄利孔       FFL 为蓝本重新仿制。采用 20*101RB 弹,初速提升至 750m/s 的九九式二号 20 毫米航炮首先问世,新弹药的发射药由       13.6g 增加到 21.6g,炮管长度也增加了不少。
                        
                        
                        
                                            采用 100 发弹鼓的九九式二号三型机炮
                        
随后,富冈所又仿制了 FFL 的 100发大型弹鼓,装备九九式二号三型机炮。不过弹鼓供弹,100 发几乎已经是上限,就在日本海军一愁莫展之际,德国人送来了 MG151/20机炮。MG151/20 是德国空军将 MG151/15 15 毫米机炮放大而来的,采用了 MG-FF 的弹药的改进版 20*82弹,但供弹方式改为弹链供弹。
                        
                        
                        
                        
                        
                                            弹链供弹的九九二号四型机炮
                        
同时瑞士厄利孔也研制了厄利孔 FFS的弹链供弹型号,日本海军通过各种渠道取得了这几种弹链的设计,研制出了可装填 125 发到 250 发弹药的弹链,用在了高射速型九九式20 毫米机炮上,产生终极版的九九式二号四型/五型 20 毫米机炮,其射速高达 500 发~720 发/分。

旧日本陆军的中口径航炮                                                                     
关于日本海军的九九式20毫米航炮,其实还有不少可讲,主要是弹药和可靠性,不过这个还是留在后面对整个旧日本陆海军航炮研发吐槽的时候再说,今天还是再来聊聊陆军的中口径航空机枪研发。
                        
所谓中口径航空机枪,一般认为是 12.7 毫米到 20 毫米口径的,而 20毫米以上一般我们就认为是炮,不过日本陆军有时却会将 13 毫米的速射火器称为炮。前面小猫提过,日本陆军引进 20毫米机关炮要远早于海军,从大正年间开始日本陆军就开始秘密实验地面和航空 20毫米机关炮,并开始了仿制工作,九二式重爆装备的九四式机炮虽然是厄利孔 FF换了个名字,但日本陆军实际上已经拥有了仿制的能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陆航却执拗拒绝在制空战斗机上装备比 7.7毫米机枪更重型的航空火器,理由竟然是担心战机超重。
                        
与日本海军相比,日本陆航堪称狗斗疯子,其高层都疯狂的信奉高机动高操纵高命中的一战战斗机设计理念,这种执念再混合日本陆军对精确射击的痴迷,竟然使得陆航始终坚持两挺带弹足够的八九式7.7 毫米航空机枪就足以横扫一切敌机。
                        
加之 30 年代日本陆军引进的中口径机枪,如九四式 20毫米机炮、九二式车载重机枪(法制哈乞开斯 13.2mm高射机枪的陆军仿制版)等,无一例外重量和体积都较大,射速和准确性较差,日本陆军更坚定了装备中口径航空机枪不能有效提高战斗力,反而会导致战斗机格斗性能下降的错误判断。
                        
当然还是有例外情况存在,这就是双发重型战斗机,日本陆航的所谓“复战”,由于机体臃肿,双发复座战斗机根本无法在狗斗中占到单发战斗机的便宜,只能改从速度和攻击力上下功夫。                        
昭和 12 年即 1937 年 12月,日本陆军正式向川崎航空下发双发复座战斗机研制命令,也就是日后的二式复战 Ki-45 屠龙。Ki-45 预定在机体下部装备试制 20 毫米航空机关炮“ホ3”。

                        
                                            
                        
                                            Ki-45 机体下部装备了试制 20 毫米航空机关炮“ホ3”,后来在对地攻击中表现颇为抢眼
                        
试制 20毫米航空机关炮“ホ3”的原型是日本陆军的九七式半自动反坦克枪(九七式自動砲,不过这东西其实就是枪的形制),九七式半自动反坦克枪又是仿制自瑞士索洛图恩Solothurn S-18/1100。
                        
                        
                        
                                            日本陆军的九七式半自动反坦克枪
                        
确切来说,索洛图恩 S-18是一款血统纯正的德国武器,其设计来自一战末期莱茵金属公司的半自动反坦克枪设计,索洛图恩也是莱茵金属的子公司,只不过是为了规避凡尔赛条约而在瑞士“研发”和生产,二战中德国也装备了这款半自动反坦克枪,但由于性能落后鲜有战果。
                        
                        
                        
                                            德国陆军装备的瑞士索洛图恩 Solothurn S-18/1100
                        
九七式半自动反坦克枪第一次上天也是在昭和 12 年,不过并不是以试制 20毫米航空机关炮“ホ3”的身份,而是穿了“ホ1”的马甲,前一年,日本陆军要求中岛研制新式重爆,也就是后来的百式“吞龙”,中岛方面为了加强此前始终是日本重爆弱点的机尾防御,直接将九七式半自动反坦克枪扛上了飞机。
                        
                        
                        
                                            Ki-49 百式“吞龙”重爆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4#
發表於 2011-10-29 23:48:5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orris_2007 於 2011-10-29 23:55 編輯

九七式作为步兵武器,只能装备弹容量 7 发的弹匣,陆军兵器研究所将其航空旋回型改为 15发箱型弹仓,还研制了更为巨大的 50 发弹鼓。试验中“ホ1”的初速高达 820m/s,理论射速达到 400 发/分。
                        
陆军方面认为九七式有改造为固定航炮的潜力,便拆除了枪托、握把等部件,加固了机匣,配上 50发弹鼓,便产生了试制 20 毫米航空机关炮“ホ3”。但考虑到固定式航炮弹鼓容量较大,设计师专门将“ホ3”的射速降到 300发/分,防止炮管过热。                        
                        
                        
                                            “ホ3”20 毫米航炮
                        
虽然拆除了部分部件,但由于机匣炮管都进行了加固,“ホ3”20 毫米航炮的全重高达43kg,是八九式 7.7 毫米航空机枪的三倍以上(12kg),因此陆军只将“ホ3”20 毫米航炮作为特殊机型的“暂定兵装”,完全没想过在单座战斗机上推广。
                        
不过,日本陆航很快就在中国战场遭遇了苏联援华的先进战斗机,诸如 I-15/I-16等战斗机,机体结实,结构坚固,防御力远超过日军想象,昭和 14 年即 1939 年的诺门罕战役,日军发现苏军最新式的 I-16 和 I-153 在装甲和防弹油箱方面已经大大领先于日军,仅凭手中的八九式 7.7 毫米机枪已很难有效的杀伤敌机。
                        
                                            
                        
                                            P-40 是一款极为皮实的战斗机
                        
与此同时日军也从各种渠道了解到美军新式战斗机如P-40的防御力很可能比苏军战机还要优秀,迫于无奈的日本陆军在 1939     年下发了新的“航空兵器研究方针”,提出了不同以往轻量化制空战斗机的“重单座战斗机”概念,这种战斗机将以速度和火力为首要设计要求,机动性则作为次要要求。
                        
陆军判断,为了能使“重单战”在火力方面不至于落后美苏先进战机太多,必须尽快装备中口径航空机枪。由于轻量化和精确射击追求仍对日本陆航有巨大的影响力,所以陆航提出的中口径机枪设计要求将口径定为12.7 毫米。
                        
几年仗打下来,日本陆航总算有了点自知之明,考虑到临时抱佛脚不是个办法,陆航明确指示各厂商各显神通,尽量仿制欧美成熟的12.7 毫米航空机枪型号参与“试制 12.7 毫米航空机关炮”项目的角逐。
                        
                        
                        
                                            BR.20 “イ式重爆”
                        
                        
                        
                                            意大利贝雷塔 ブレダ SAFAT12.7 毫米航空机枪
                        
不过总是有不信邪的,小仓兵工厂就决定将八九式固定航空机枪按比例放大到 12.7毫米口径,其设计代号为“ホ101 ”。陆军名古屋兵工厂则决定以意大利贝雷塔 ブレダ SAFAT12.7毫米航空机枪作为设计蓝本,设计编号为“ホ102 ” ,贝雷塔 SAFAT 航空机枪是随著名的 BR.20  “イ式重爆”进入日本的,日本陆军很早就对其弹药进行了国产化仿制。而南部麟次郎的中央工业株式会社利用自己在轻武器研制方面的优势,直接仿制了著名的美制布朗宁M2 12.7 毫米重机枪,代号是“ホ103 ”。
                        
                        
                        
                                            美制布朗宁 M2 12.7 毫米重机枪,广泛的装备了美制战斗机
                        
陆航对三款 12.7毫米航空机枪进行了多轮验收,八九式放大版“ホ101”首先败下阵来,而“ホ102”和“ホ103”陆航则认为各有千秋,不过前者重量过大,最终陆航选定了中央工业“ホ103”的设计,并在第二年也就是昭和16 年(1941 年)为其授予了制式型号“一式 12.7 毫米机关炮”。
                        
                        
                        
                                            “ホ103”在昭和 16 年(1941 年)被授予了制式型号“一式 12.7 毫米机关炮”
                        
但是陆航对“ホ103”也不是完全满意,至少在弹药性能上面日军认为 12.7*99弹并不是特别优秀,要求中央工业对“ホ103”进行改进,更换弹种。12.7*99 弹如今仍是最主流的.5 0机枪弹药,比苏系的12.7*108 用的还要广泛些。
                        
但是二战期间,12.7*99弹只有穿甲燃烧弹(特殊燒夷彈),却没有装备穿甲爆破弹(炸裂彈),据说英国的军火专家曾经计算过.50毫米子弹即便装填了炸药,也不一定有足够威力摧毁被甲,藉此认为只有 20 毫米以上的炮弹才适合设计爆破弹。                        
不过意大利人却独出心裁,在自己的贝雷塔 12.7*81 口径上设计了爆破弹,比较诡异的是,虽然12.7*81SR 弹弹头比 12.7*99 要轻小,但其穿甲爆破弹却并不如英国人研究的那样无效。日本陆军在引进贝雷塔 SAFAT机枪时已经实现了其弹药国产化,此时理所当然的舍弃了 12.7*99 弹,在“ホ103”也就是“一式 12.7 毫米机关炮”改用12.7*81SR 弹。所以一式航空机枪虽然弹头质量和初速均不如布朗宁 M2,但由于装备了特制爆破弹,在威力方面完全可以同美制原型媲美。
                        
                        
                        
                                            意大利贝雷塔 ブレダ SAFAT12.7 毫米航空机枪的弹药
                        
右起第一枚就是穿甲爆炸弹,河里 砖家 老兄解释了其引信结构:
“这是软带式引信,铜质的金属软带平时缠绕在击针体上,使击针无法下移击发雷管,当弹头发射出去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击针体外的软带被甩开,击针被释放,当撞击目标时就能击发雷管。这种引信德国的小口径炮弹用得比较多,国内仿苏的几种23 毫米、30 毫米航炮炮弹也使用这类
                        
当然,意大利西贝货,总有些看上去很美的意思。日本陆军很早就发现意大利版的 12.7*81SR穿甲爆破弹的弹头触发引信性能极为不稳定,常常出现击穿却不引爆的臭子儿,据说美国曾实验过多种 12.7*99穿甲爆炸弹,引信方面均不过关,因此才没有为布朗宁 M2 装备穿甲爆炸弹。英国人断言只有 20 毫米以上的弹头才适合装备爆破弹也与此有关。                        
                        
                        
                                            12.7*81SR 弹就是贝雷塔使用的弹药
                        
日本人却是认死理的,既然陆军要求研制稳定有效的引信,设计师就会拼死的研究下去。昭和十五年即1940 年,东京兵工厂第三制造所信管工厂厂长渡边三郎研制成功了装备新式触发引信的爆破弹“マ103”,从此之后 12.7*81SR的爆炸弹威力才算是彻底发挥出来。
                        
                        
                        
                                            装备新式触发引信的爆破弹“マ103”
                                                
日本陆海军的中口径航炮“围城”
                        
所谓人比人要死,货比货要扔。日本陆军的“一式 12.7毫米机关炮”问世之后,美国人还没感到不爽,日本海军先觉得芒刺在背了。为啥呢?风头被盖过去了呗,本来九九式 20毫米固定机炮是日本最好的也是唯一的中口径航炮,但是九九式在射速、初速甚至威力上通通不如陆军的一式 12.7 毫米机关炮。                        
列位看官要说了,这 20 毫米炮弹总比陆军的 12.7*81SR 要个大头沉吧,装药量也肯定是 20 毫米强,为啥威力还是 12.7       毫米强呢?日本海军简单的算了一笔账,弹头的穿甲威力是一方面,但是计算火炮火力最有效的算法是单位时间内弹药投送量,海军一算,这九九式一号载弹少,打得又不准,射速还差,就算弹头威力大,打不着还不是白搭?
                        
而且九九式 20 毫米航炮作为“老鸟向”的武器,在坂井三郎这种王牌飞行员用也许是倚天剑屠龙刀,但是 41年之后日本海军的飞行精英在消耗战中越打越少,结果只能把更多的菜鸟推上阵,这帮孩子 7.7 毫米机枪都还打不准,20毫米航炮这种需要百发百中的武器就真的是百发无一中了。
                        
                        
                        
                                                中国空军的霍克 III,虽然性能并不先进,但在英勇的中国飞行员手中仍是杀敌的利器
                        
好在海军的“运气”不错,小猫看到有种说法,在陆军研发成功“ホ103”也就是“一式 12.7毫米机关炮”之后不久,日本海军“意外”的从中国战场缴获的霍克 III 型战斗机上搞到了美军的勃朗宁 M2 式 12.7毫米机枪,经过测试认为其性能十分优良,立刻组织开始仿制。
                        
                        
                        
                                                这批霍克 75A-5 原准备送往中国战场
                        
这个说法本身就有不少的疑点,首先霍克 III 型,应该只装备了.30 英寸的勃朗宁机枪,装备了.50勃朗宁机枪又有可能在中国战场被日军缴获的只能是霍克 75 也就是 P-36 或者是P-40,其次,在中国战场,海军怎么缴获中国战斗机呢?难道是国军的战机执行反舰任务,然后坠落在日本海军舰船附近?
                        
反正这个说法是比较扯的,小猫猜测,很可能是日本海军看陆军的“ホ103”也就是“一式 12.7毫米机关炮”不错,赶紧就通过国内的兵工厂搞到了 M2 也准备仿制,为了面子编了个缴获的谎话。
                        
                        
                        
                                                日本海军的九三式 13.2 毫米高射机枪
                        
但是都说英雄莫问出处,仿制出来的机枪好用就成。海军的 M2机枪仿制计划进展并不慢,而且据说私下里海军也学陆军搞了对比试验。但是这个对比试验不是在几个实验型之间进行,而是同海军早已装备的九三式13 毫米高射机枪进行对比。
                        
结果自然是法国老古董失败,研发时间差不多相差十年的两种机关单单在射速一项上就差出近一倍,M2 的空射型射速高达 750~800发/分,而九三式的射速不过 450 发/分。其实日本海军也是多此一举,九三式 13 毫米高射机枪的原型是哈奇开斯 13.2毫米高射机枪,日本陆军同样以“ホ式十三粍高射機関砲”和“九二式車載十三粍機関砲”之名仿制并装备了这种武器,如果 13.2毫米机关炮真的比 M2 好用,日本陆军也就不需要专门弄出“ホ103”来了。
                        
                        
                        
                                                日本陆军的“ホ式十三粍高射機関砲”
                        
顺便聊聊怎么分日本海军和日本陆军的中大口径机枪机炮,之前有兄弟说,小猫你这么绕来绕去,都是九二式,一式三式的,我们怎么知道谁姓  IJN 谁姓 IJA 呢?要分辨还真不容易,日本陆军和海军这个“X 年式”都是从日本那不知咋算出来的“皇纪 X 年”搞出来的,唯独是公元1940 年即昭和 15 年,算出来是皇纪 2600年,日本陆军就将这一年的进入制式序列的装备称为百式“一〇〇式”,海军就不同,陆军读后三位,海军就只读一位,也就是“零式”。
                        
虽然看年份很难判断海军还是陆军,但是在大口径机关枪机关炮方面,日本海陆军的特殊习惯,还是可以帮我们确定一些装备的归属。比如“ホ103 ”也就是“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機関砲”一看就是陆军的说法,因为如果这款武器由海军装备,就要被命名为“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機銃”——对海军而言,40毫米以下速射机关炮,除个别缴获的武器比如博福斯 40 毫米机关炮之外通通是“機銃”,所以连缴获的英制 40 毫米 pingping 高炮,日本海军都管它叫“毘式 40mm 単装機銃”,而日本陆军就非得管 12.7 毫米以上的全部叫做是炮。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5#
發表於 2011-10-29 23:56:57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orris_2007 於 2011-10-30 00:02 編輯

日本海军对美制 M2 机枪和自己的九三式 13.2 毫米高射机枪做过对比后,坚定了要仿制一款同口径航空机枪的决心。昭和 16 年也即1941 年最初的日本海军版 M2 完成并提交给舰政本部测试。可海军还是好面子,日本陆军虽然仿制了 M2,但是人家弹药用的是自己造的12.7*81SR 弹,不是原装的 12.7*99 弹,陆军能改,海军也要改,所以海军就决定直接采用九三式 13.2       毫米机枪的弹药装备自己的仿制型 M2。
                        
据说舰政本部原计划连炮管也直接采用九三式的,但是经过试验发现炮管过热的问题太严重,只得改回 M2 的打孔散热炮管。昭和 17 年即1942 年 12 月,采用九三式 13.2*99 弹的 M2 仿制型通过最终测试,第二年 9 月,海军赋予其“三年式 13毫米固定机枪/三式十三粍固定機銃”的制式型号。
                        
                        
                        
                                                13.2 毫米高射机枪弹
                        
搞笑的是,在海军忙着研发装备 13 毫米航空机枪的同时,日本陆军却认为 12.7毫米一年式机枪火力不足,琢磨着上更大口径的航炮了。昭和 17 年即 1942 年底,日本陆军的一式战 Ki-43在南方战场首次遭遇到美军的B-17,结果陆军的薄皮Ki-43 被飞行堡垒的勃朗宁 M2 防御机枪火网打得抱头鼠窜,而 Ki-43的日版勃朗宁——“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機関砲”打在美军四发重爆上似乎毫无效果,日本陆军想到以后会经常遭遇这种如豪猪一般全身带刺又像犀牛一样皮糙肉厚的可怕敌机,立刻将装备20 毫米机炮提上日程。
                        
陆航这也不算是临时抱佛脚,早在昭和 15 年即 1940 年底,日本陆航就开始考虑在新式单发战斗机上装备 20毫米级别的航空机关炮,这也是符合 1939 年新的“航空兵器研究方针”提出重火力和航速的“重单座战斗机”概念。
                        
为了尽快装备新炮,日本陆航将新 20 毫米航炮的研制任务交给了南部麟次郎的中央工业技术研究所,希望中央工业直接将“ホ103”也就是“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機関砲”扩膛至 20 毫米,于是就产生了继ホ1/ホ3 20 毫米航炮之后的日本陆军第二代 20毫米航炮——二式二十粍固定機関砲/ホ5。
                        
                        
                        
                                                二式二十粍固定機関砲/ホ5,未带消焰器,可能是较早的版本
                        
如果说海军的三式 12.7 毫米航空机枪是照着陆军的一式 12.7 毫米机枪搞出来的,那么陆军的二式 20毫米航炮就是照着海军的九九式二号 20 毫米固定机炮来进行设计。
                        
话说日本陆军和海军这对斗气冤家就像两个小盆友,自己手里都有不错的玩具,但是却总是盯着对方手中的,别人的玩具总是最好的。这次陆军给中央工业下达的设计要求,就显得颇为“幼稚、不懂事”:射速不能比海军的九九式二号750 发/分 更低,其他方面,全炮质量、体积必须要比海军的九九式二号更小。
                        
虽然九九式二号只能算厄利孔 FFL 的日本仿制型,但是厄利孔几乎是除了德国之外当时各国 20毫米航炮的母型,自身设计相当先进,以日本的工业实力,想要强行搞一款性能全面超越厄利孔 FFL的航炮是有点痴人说梦,陆军的这种不讲理的蛮干直接导致强行减重的二式二十粍固定機関砲/ホ5 变成一款故障多发的麻烦制造者。
                        
                        
                        
                                                二式机炮的后期生产型
                        
被陆军逼得狗急跳墙的中央工业,除了最大限度的将机匣等部件的厚度体积减小之外,又把减重的主意打到了弹药上。之前小猫提过,日本海军最初在九九式一号航炮上采用了20*72RB 弹,但由于弹药威力不足,被迫在九九式二号上改用 20*101RB 弹。
                        
                        
                        
                                                20毫米机炮弹药,20*125 弹就是日本陆军ホ1/ホ3 采用的九七式半自动反坦克枪的枪弹

中央工业这次又走上了邪路,为了减重专门研制了一种 20*94 弹,其弹头质量足足比九九式二号的 20*101RB 轻了近       30g,的确是将全炮质量大大的降低,但是也导致爆炸弹装药量过小,弹药破坏力降低,可以说 20*94弹的设计理念是与日本陆军追求大威力的追求相抵触的。
                        
                        
                        
                                                自己改的图片大家凑合看
                        
不过在弹种方面,二式 20 毫米ホ5 机炮继承了一式 12.7毫米机枪的弹种齐全的优点,除了二式曳光穿甲弹、二式曳光榴弹、二式榴弾外,还有以 12.7 毫米マ102为蓝本放大而来的マ202穿甲燃烧弹(マ102 为 M2 勃朗宁专用穿甲燃烧弹的仿制品)和专用的“二式代用弾”,也就是演习训练用弹。
                        
作为针对重防御美军大型轰炸机而生产的新式航炮,陆军为二式 20 毫米机关炮大开绿灯,甚至不惜省略了一些必要的验收环节,昭和 18年即 1943 年 9 月,首批二式 20 毫米航炮装备了 Ki-45丁型,不过不是作为机首航炮,而是担任“上向炮(日本陆军对德式向斜上开火的‘斜乐曲’炮的称谓,日本海军则称其为‘斜铳’)”,随后中央工业开足马力生产二式20 毫米航炮。                        
日本陆军原计划以其替换大部分一式 12.7 毫米机枪,但由于二式航炮过分强调轻量化,导致火炮故障频发,同时 20*94           弹生产进度也不能满足战场消耗,到 1944 年日本陆军几乎再次陷入了无 20毫米航炮可用的悲惨境地,但为了陆军的面子,他们拒绝了海军以九九式 20 毫米航炮支援陆航的建议,反而舍近求远试图从德国引进新式航炮。
                        
德国送来的毛瑟炮:MG151/20
                        
眼瞅着南部麒次郎的中央工业把“二式二十粍固定機関砲/ホ5”的生产搞的慢慢吞吞,乱七八糟,日本陆军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本来 20 毫米航炮就是救急用的,现在是前方的日本 Ki-43/Ki-44 对美军的 B-17、B-24毫无办法,后面的中央工业就是拿不出足够的航炮,最糟糕的是连足够的弹药都造出来。好在日本陆军驻德武官早已从德国传回了毛瑟 MG151/20航炮的情报,陆军还可以从汉斯那边买航炮来救急。
                        
单从纸面数据上看,中央工业的ホ5 与毛瑟的 MG151/20 航炮算是各有千秋。MG151/20 是 MG151/15的大口径改进型。小猫曾经提过,德国人同样买过厄利孔 FF 系列的 20 毫米航炮,当时德国的主力航空武器是 7.9毫米机枪,但是西班牙内战中秃鹰军团遭遇了苏联的波利卡波夫战斗机和 SB-2轰炸机,这些红色新锐给德国人造成的麻烦和冲击不亚于日本战机初遇美制 B-17 时的无奈。
                        
                        
                        
                                                德空军人员在校准轴毂炮
                        
痛定思痛的德国人决定立刻装备大口径航炮,但是苦于本国没有现成产品只能找瑞士人购买。但是厄利孔航炮的 MG FF           在装备德国空军后却很快就把自己搞的声名狼藉,原来德国空军偏爱在发动机舱内加装航炮,甚至是穿过螺旋桨轴的轴毂炮设计,这种安装方式造成航炮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MG FF 为此经常闹罢工,一来二去,德国空军不干了,认为是瑞士人的设计太水,便要求本国厂商拿出替代产品。
                        
最终毛瑟的 MG151/15 和 MG151/20 航炮脱颖而出,与厄利孔 FF 20 毫米炮相比,德国人的工业设计和加工水准真是没得说,MG151 系列结构紧凑,机械运行稳定,甚至其采用的 20*82 弹由于德国金属加工水平超过其他国家,所以弹头小巧却威力十足。      
                 
                        
                        
                        
                        
                                                MG151/20 使用的 20*82 穿甲弹和爆破弹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6#
發表於 2011-10-30 00:05:58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orris_2007 於 2011-10-30 00:10 編輯

15-14-FF-20.jpg
MG系列机关炮的炮弹,右 2 为 MG FF 的 20*80RB,其他三枚从左至右分别为MG151/15,MG151/14 和 MG151/20 所使用的弹药
                        
MG151/20 的全长只有 171cm,全重 42.5kg,射速大约是 780~800 发/分,炮口初速 720m/s以上。不过这些数据与日本中央工业ホ5 相比只能算是各有千秋。
                        
ホ5 的纸面数据是全长 144.4cm,全重 37kg,射速 750~800 发/分,炮口初速约 735~750m/s。但是ホ5轻便小巧的代价是机构可靠性极差,战后美国方面对ホ5 测试后认为其射速不能超过 700 发/分,否则会不断出现卡壳的故障。日本陆军对ホ5 的真实性能当然比美国人清楚的多,所以陆军判定 MG151/20是一款性能极为出色的航炮,并要求驻德武官尽快与德国人展开采购和引进的谈判。
                        
                        
                        
                                                地面高炮型的 MG151/20
                        
昭和 17 年即 1942 年 11 月,还早于 Ki-43 首次遭遇美制 B-17之前,日本陆军便通过外交人员向德国人提出了一个总体的采购计划:日本陆军将购买至少 1,000 门 MG151/20,还需要采购 100万发炮弹。同月,德日之间敲定了第一批次的具体采购计划:德国尽快提供 300 门航炮和 15万发炮弹给日本。运输方式则是沟通欧亚大陆的潜艇水下交通线。
                        
                        
                        
                                                进入德国潜艇基地的日本海军 I-29 号潜艇
                        
                        
                        
                                                日本海军唯一到达德国又安然返回的 I-8 号潜艇
                        
二战德日的潜艇运输线比中国的驼峰航线还要危险和低效,因此每一门到达日本的 MG151/20都是宝贝。日本陆航决定把好钢用在刀刃上,MG151/20 将优先装备新锐的 Ki-61-1 丙三式战飞燕一型丙改。
                        
                        
                        
                                                全身德国技术的 Ki-61-1 丙 三式战飞燕一型丙改
                        
Ki-61 也许是最不像日本战机的日本战斗机(绕口令),这款战机全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德国气息,难怪美国人惊呼Bf 109飞到太平洋来了?由于采用了 DB 601 的日本版ハ40,Ki-61能够在装备足够的火力和装甲的同时保持灵活的机动能力,所以日军称其为“中战(不是重火力的重战,也不是重机动的轻战)”甚至是“万能战”。
                        
昭和 18 年即 1943 年 9 月,川崎航空完成了第一批生产型的 Ki-61-1 丙 三式战一型丙,陆军此时也懒得给MG151/20 授予制式型号,只是简单的称其为“マウザー砲 (毛瑟炮)”,虽然名字不够响亮,日本陆航上下却对 MG151/20抱着巨大的希望,认为这种德式新锐火炮是扭转日本陆航战机火力不足毛病的灵丹妙药。3 个月之后,1943 年 12月,第一批装备飞燕一型丙补充到新几内亚前线的威瓦克 Wewak,被陆航第 14 飞行团补充给了第 68、78 飞行战队。

由于 Ki-61-1 丙的产量有限,只能作为补充装备补入受损的飞行战队,似乎只有陆航第 244 和第 56战队两个本土防空战战队有中队全部换装了飞燕一型丙,而且随着全球反法西斯盟国展开大反攻,德国自顾不暇,加上盟军加强了反潜封锁,德日潜艇交通线几乎被掐断。                        
                        
                        
                        
战争末期,德国潜艇顺着日本潜艇开辟的航线拼命往日本跑,据说也携带了一批物资,上图为德制 IXD 改的 I-501 号,下图就比较猛,三姓家奴死硬分子,意大利潜艇先投入德军序列,后进入日军序列最后以 I-503 之名迎来终战     
                  
直到日本战败,只有 800 门 MG151/20 和 40 万发炮弹运抵日本,川崎利用这些火炮共组装了 387架飞燕一型丙。虽然数量较少杯水车薪,但是 MG151/20 的威力和可靠性得到了日本飞行员的一致称赞,据说有对 B-25一击杀的强横威力。
                        
像 B-25/B-17/B-24/A-26 等重防御美军轰炸机,日本陆海军在 43年前都缺乏有效的攻击手段。相对于陆军,日本海军的九九式 20 毫米航炮对 B-25 和 A-26等双发轰炸机尚有一定的威胁,但是也奈何不了 B-24 和 B-17 这种四引擎的空中堡垒。
                        
因此海军从 1942 年下半年也开始疯狂的四处搜罗“大破坏力射击兵装”。由于海军早早就上 了20毫米炮,所以比陆军胃口更大,要求新航炮至少是 30 毫米口径。         
               
                        
                        
                                                陆军的ホ203 航炮,其结构相当诡异,之后小猫会随日本陆军的大口径航炮介绍一下
                        
                        
                        
                                                陆军的ホ204 航炮
                        
事实证明,海军这次也是急了,所谓病急乱投医,海军首先找上的竟然是陆军,陆军自己还在倒腾 20毫米航炮呢,找陆军有用么?还真有用,早在昭和 15 年即 1940年,在诺门罕被打得丢盔弃甲的日本陆军就疯狂的向日本国内各厂商订购大口径航炮,于是日本国内的厂商就把各式各样的地面速射炮扛上了飞机,产生了诸如室兰.日本制钢所试制的ホ203 30/37 毫米航炮等一系列试做型号,这批试做型号的设计原型基本都是著名的大正十一年式平射步兵炮或者其改进型号九四式 37 毫米坦克炮。
                        
                        
                        
                                                大正十一年式平射步兵炮
                        
                        
                        
                                                九四式 37 毫米坦克炮
                        
大正十一年式平射步兵炮是一种一战堑壕战思维的武器,日本陆军研制这款火炮的目的就是需要一门可以随步兵冲击的“狙击炮”,用来摧毁没有被火力准备弹幕消灭的敌方火力点,尤其是出于反斜面的地方火力点。为了保证精度,大正十一年式平射步兵炮采用了28 倍径身管,射击精度相当准确。
                        
陆航之所以要求以这种射速较低的火炮为基础改造大口径航炮,是希望在重型战斗机上装备 1~2 门,对敌方重爆进行狙击。但是日本海军在试验后,抵触了两点结论,首先3 0 毫米甚至 40毫米的航炮上机是可行的,其次,必须采用机关炮而不是地面半自动火炮的结构为基础研制大口径航炮,于是,海军回归九九式航炮准备以其为基础扩大口径研制新的大口径航炮。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7#
發表於 2011-10-30 00:14:54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orris_2007 於 2011-10-30 00:19 編輯

日本陆航的 37 毫米航炮
                                                
还是先来聊聊ホ203 30/37 毫米航炮,其 30毫米航炮设计只有设计,并没有实际投入生产。ホ203 本身的资料十分复杂,而且除了小猫上篇贴出的标准型设计外,还有 40年便出现的原始型,其实就是直接将大正十一年式平射步兵炮和九四式 37毫米坦克炮装上飞机的试做型,都采用了单发方式,打一发装一发,效率极低,主要用于测试战机能否承受其后座力。                        
另外在ホ203 37 毫米航炮的自动型装备 Ki-45 丙改之前,南方前线的日本地勤人员也在不少受损大修的 Ki-45 乙型机腹原20 毫米航炮炮舱或者百式司侦 Ki-46 防空型的机首加装了九四式 37 毫米坦克炮,后来统一都被认为是早期型ホ203 航炮。这批前线急造型 37 毫米航炮均未单发射击,Ki-45 乙由后座乘员装填,百式司侦则由飞行员自行装填,其火力完全没有持续性。
                        
而且九四式 37 毫米坦克炮全重超过 180Kg,其 36.5 倍径身管全长近 1,360mm,堪称身宽体胖,装在机首炮舱中会对战机飞行品质有较大影响,因此当昭和18 年日本陆航正式决定采用ホ 203 37毫米航炮的时候,提出了两个条件:瘦身、提升射速和载弹量。据说陆航向室兰.日本制钢所提出的全炮质量上限是 100kg。                        
日本制钢所将试制任务交给了下属的日本特殊钢株式会社(如今两家企业都有延续,特殊钢后来并入了大同特钢株式会社),要求采用新式特殊钢材制造,在不降低强度的前提下零件材质体积和厚度,另外通过改进弹药,主要是加大发射药量降低弹头质量,在保证初速的前提下,截短炮管。
                        
                        
                           ホ203 37 毫米航炮的爆破燃烧弹                     
最终新式ホ 203 37 毫米航炮的炮身长减为 800mm,采用的 37*111R弹与大正十一年式平射步兵炮的弹药极为相似,比九四式坦克炮的 37*132R 弹在全弹质量方面降低近 20%,但是初速仍保持570m/s,全炮质量减到 90kg 以下。
                        
                        
                        
                                                37*111R 弹
                        
                                                                        
                        
                                                九四式坦克炮的 37 毫米榴弹,37*132R 明显不如上面的 37*111R 紧凑

为了能提升射速,设计师为自动ホ 203 37 毫米航炮设计了奇特的环状弹仓,这种环绕在炮身上方的弹仓能够装填 16发炮弹,但是由于设计有问题,第一发炮弹装填后弹仓只能装入 15 发炮弹,而且据说在试验射击和日后的使用中,弹仓中最后一发炮弹总是无法成功发射(此处比较奇怪,最后一发无法发射仅见于一份资料,但关于ホ203却有 14/15/16 发三种说法,很可能是确有设计缺陷导致无法开火的情况,现代弹鼓供弹也常有此类死弹的存在 )。
                        
                        
                        
                                                自动ホ203 37 毫米航炮炮身上方环绕着 16 发弹仓,颇为诡异的设计
                        
关于环状弹仓自动版ホ203 37 毫米航炮射速有每分钟 100 发/120 发/140 发等多种说法。这款航炮的后座力大约为700kg,昭和 18 年即 1943 年初,日本制钢所完成了最初 5 门自动型航炮,当年 8 月陆航将自动型ホ203 37毫米航炮运往南方战场,准备广泛装备受损大修的 Ki-45 甲型,将机首ホ3 20 毫米航炮改为ホ203 37 毫米航炮的 Ki-45甲被称为 Ki-45 改丙型。
                        
                        
                        
                                   Ki-45 改丙型的ホ203 37 毫米航炮
                     
由于火炮口径放大到 37 毫米,ホ203 的 476g 的弹头质量差不多是ホ5 20 毫米航炮炮弹弹头的五倍,后者的弹头只有  84.5g。不过相对于ホ203 航炮的原型九四式 37 毫米坦克炮的 645g 的榴弹,ホ203 爆炸弹的威力减小了很多。                        
                        
但是南方战场 Ki-45 改丙飞行员对ホ203 航炮的威力却交口称赞,“只要命中2 发 B-24 就会被打得空中解体”“命中 1 发一定会导致敌机起火重创”。陆航对这种航炮颇为满意,并专门向从陆军退役到日本特殊钢株式会社的前陆军炮兵大佐大角氏等设计人员发放了奖金。由于火炮威力十足,当然更重要的是装弹数过少,日本陆航飞行员一般采用两发短连发的方式开火,即便如此,据飞行员回忆这款火炮也就是打个15 秒就会弹药告罄。
                        
据说日本制钢所在陆航方面的要求下曾参考ホ204 的弹链设计了弹链供弹的ホ203 航炮,并装备了一批二式单座战斗机 Ki-44II   乙以 及III 型甲,载弹量达 到25 发,但由于未见到相关设计图,小猫是比较怀疑的。
                        
                        
                        
                                                据说采用了 37 毫米机翼航炮的二式单座战斗机 Ki-44-III型甲,但猫判断机翼航炮应仍为 20 毫米
                        
1944 年即昭和 19 年 6 月,B-29超级空中堡垒首次光临日本上空,此时美国人尚没有发明可怕的“李梅火攻”,采用常规炸弹进行地毯式轰炸对日本军火工业是城市居民的伤害有限。与B-29 相比,二式复战屠龙显得过于老迈了,不过驻本土的日本陆航第四战队仍以 Ki-45 配合 37 毫米航炮击落了数架B-29,算是ホ203 37 毫米航炮对空作战的完美收官。
                        
除了在二式复战屠龙上大放异彩外,ホ203 37 毫米航炮在战争后期被作为轻型轰炸机(双发袭击机)的主力对地火炮。二战中各参战国基本上都装备了 37 毫米或 40 毫米的航空机关炮用于对地攻击和反坦克任务。
                        
                        
                        
                                                美国的 P-39 空中飞蛇,其轴毂炮为 37 毫米的 M4 勃朗宁机关炮
                        
最早装备 37 毫米航炮的是美国的 P-39 空中飞蛇,但由于其采用了轴毂炮的设计,同时 M4机关炮初速过低(610m/s),反坦克威力极为有限,美国人自己都不太喜欢这种大口径航炮,倒是苏联人用的比较好,后来还在自己的 IL-2 上装备了初速近 900m/s 的 NS-37 航炮。
                        
                        
                        
                                                IL-2 和 NS-37 航炮,为了对付德国坦克,IL-2 上装备过多种 37 毫米和 23                         毫米、20 毫米航炮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8#
發表於 2011-10-30 00:22:20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orris_2007 於 2011-10-30 00:32 編輯


英国人在战争初期也面临如何摧毁德国铁甲洪流的问题,因此将 2 磅呯呯高炮扛上了飓风 II 型战斗机,这就是著名的维克斯 S 炮 Vickers Class "S" 40 mm cannon  ,由于初期的德制坦克装甲并不太厚,维克 斯S 炮的初速也只不到 700m/s,但是这款拼合武器却在北非打得德国坦克丢盔弃甲。
                        
                        
                        
                                                飓风 IID 和维克斯 S 型 40 毫米炮这对组合在北非沙漠打得德国人丢盔弃甲
                        
                        
                        
                                                德国的 Ju 87G 装备了两门 BK37 航空反坦克炮

德国人也就照葫芦画瓢以 flak18 37 毫米高炮为蓝本研制了Ju 87G 型的 BK37 炮,由于采用钨芯穿甲弹,BK37 拥有可怕的威力,但是载弹量极低,也只有鲁德尔这样的怪物才能用的好。      
                 
                        
                        
曾有人说 Ju 87G是落后飞机和落后高炮搭档变成超级武器,借以捧德国人的设计水平,在小猫看来,这次德国人不过是英国人的好学生,飓风和 2 磅呯呯炮也是后进搭伙变先進                        
ホ203 与苏美英德的 37 毫米航炮相比最为小巧,初速也就只能垫底,加上日本陆航并没有将九四式坦克的破甲弹搬上飞机,所以ホ203 只能打一打美军的轻装甲和无装甲目标,打坦克的事情还真没法客串。不过由于采用机首炮舱设计,ホ203 航炮在对地攻击中命中率不错,虽然后来陆航又装备了ホ204 等一批性能威力都更为优秀的 37 毫米级别航炮,但陆航新锐的袭击机 Ki-96上仍决定沿用这款航炮。
                        
                        
                        
                                                ホ204 37 毫米航炮
                        
说来也奇怪,陆航手中实际上有比ホ203 37 毫米航炮性能更好的同口径火炮ホ204 37 毫米航炮,但即便ホ204几乎样样性能高出ホ203 一头,在陆航手里就是不出战果。
                        
ホ204 37 毫米航炮的研制厂商是南部麒次郎的中央工业,昭和 18 年即 1943 年 6月,中央工业拿出了第一门试做炮,比ホ203 自动型稍晚一些。由于此时中央工业已经把勃朗宁机关炮的设计玩的很熟, ホ204在外形上基本就是 “二式二十粍固定機関砲/ホ5”的再次放大。
                        
                        
                        
                                                ホ204 在外形上基本就是 “二式二十粍固定機関砲/ホ5”的再次放大
                        
                        
                        
                                                勃朗宁 M4 37 毫米机关炮,日军曾缴获了不少地面高炮版的 M4 机关炮
                        
但有了ホ5 的教训,中央工业不敢托大,专门找来缴获的美制勃朗宁 M4 37 毫米机关炮拆解研究,因此在内部设计方面ホ204 与勃朗宁 37 毫米机关炮几乎完全相同。由于陆航规定必须采用与ホ203 37 毫米航炮相同的弹头,中央工业便自行研制了增大发射药装药的37*145 弹,结果ホ204 反而拥有了比原型勃朗宁 37 毫米机关炮更高的初速,其炮口初速超过 700m/s,理论射速高达 400发/分,但由于ホ203 的弹链体积较大,因此最大载弹量只有 40 发左右。
                        
                        
                        
                                                左为 37*145 弹,右为ホ203 的 37*111R 弹
                        
由于身管较长,ホ204 的射程比ホ203 要远的多,因此陆航要求ホ204 37毫米航炮优先作为“上向炮(日本陆军对德式向斜上开火的‘斜乐曲’炮的称谓,日本海军则称其为‘斜铳’)”装备百式司侦三型乙 Ki-46-III 乙改,当初中央工业的二式 20 毫米航炮出道便是先到 Ki-45 屠龙上担任“上向炮”。
                        
                                                
                        
                                                百式司侦三型乙 Ki-46-III 乙改装备了一门ホ204 37 毫米航炮作为“上向炮”
                        
ホ204 37 毫米航炮作为“上向炮”最初才载弹量为 35 发,后来在川崎 Ki-102 甲五式复座战斗机上ホ204 37毫米航炮成为机首固定航炮,带弹量未变,到川崎的终极高空复战 Ki-108 上总算将载弹量提升至 42 发。不过,似乎日本陆航“二式二十粍固定機関砲/ホ5”之后就对中央工业心存怀疑,加上中央工业自己摊子铺的太大,导致产能不足使得ホ20437 毫米航炮直到 Ki-102 甲才有了作为固定航炮的机会,但 Ki-102 甲只有 25 架的可怜产量,使得ホ204 丧失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以ホ204 37 毫米航炮作为机首固定航炮的 Ki-102 甲
                        
                        
                        
                                                Ki-108 是 Ki-102 的高空改型,右下角为其上向炮炮舱,ホ204 37毫米航炮已经拆除

日本陆航的超级航炮  
看到大口径的ホ203 37毫米航炮在攻击美制四发重型轰炸机时展现出的巨大威力,日本陆航认为找到了正确的“局地战机炮”发展方向,不等 37毫米炮大规模换装,便又琢磨着上更大口径的巨型航炮。
                        
另一方面,日本陆航再次升级航炮也是被 B-29 超级空中堡垒逼出来的,虽然 B-29 的防御火力远不如凶悍如豪猪一般的B-17,但是其可怕的飞行高度让当时的日本截击机只能仰天长叹,在新式高高度战机问世前,日本截击机飞行员只能采用急跃升这种危险的动作来争取很短的射击窗口时间,一般开火时间只有几秒,射速在此时意义倒是不大,航炮攻击力成了决定攻击是否奏效的最关键因素。                        
好在日本陆航手头有些现成可供采用的试做大口径航炮。早在昭和 16 年即 1941 年底,日本陆航便秘密向国内的各航炮生产厂商订购40毫米以上的巨型航炮。关于这批航炮的研发目的由对苏和对美两种说法,但基本可以确定是陆航对敌方超重爆神经过敏的结果。这批稀奇古怪的巨型航炮最终投入现役的是40 毫米的ホ301 航炮,57 毫米的ホ401 航炮/ホ402 航炮以及 75 毫米的ホ501 超级航炮。
                        
说日本巨型航炮稀奇古怪确实不是吐槽,比如ホ301 40毫米航炮实际上更类似于一种无壳弹。说起无壳弹,似乎是个挺高深的玩意,前几年美国的十字军火炮热炒液体发射药概念,搞的大家一脑子浆糊。
                        
其实早在南北战争时期,就已经有人研制过易碎弹壳,开炮之后弹壳碎片也被吹出炮膛。不过日本人搞的无壳弹,更类似于喷进弹——是在弹体下部附带了一个发射药燃烧室,也可以认为是个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器,击发时发射药点燃,大量气体从弹体下部的小孔中喷出,将炮弹推出弹膛。
                        
                        
                        
                                     40 毫米的ホ301航炮采用了喷进炮弹,左右的彩图为八九式掷榴弹的结构,几乎与航炮喷进弹完全相同
                        
但是看过猫之前帖子的朋友可能谁说,1941年日本人还没有取得德国的火箭武器资料,这个设计是从哪学来的呢?从结構來说,这种设计应该是由日本掷弹筒专用掷榴弹演变来的,八九式重掷弹筒的八九式掷榴弹,无论是外形和结构,与40 毫米的ホ301 航炮炮弹均颇为相似,估计陆军航空技术研究所在研制弹药时参考了八九式掷榴弹的设计。
                        
采用喷进弹设计的最大好处是全炮质量大幅度降低,但由于口径较小,火箭炮后座力小的优点却并不突出,经过测算,ホ301 40毫米航炮的反冲大约为 800kg,比短身管自动型的ホ203 还要大 100kg 左右。
                        
                        
                        
                                                ホ301 40 毫米航炮采用了 8 发弹匣
                        
不过在全炮质量方面,ホ203 的全炮质量达到 90kg,而ホ301 40 毫米航炮竟然只有 40kg。考虑到 1941 年的ホ203原始型尚不具有连发能力,炮身长度也比后期的自动型更长,全炮质量更大,ホ301 40 毫米航炮在 43年之前应该是日本陆航手中最好的轻量化大口径自动火炮。
                        
                                                
                        
                                                ホ301 40 毫米航炮全炮只有 40kg,结构轻量化做到了极致
                        
这种轻量化自然是有代价的,首先,ホ301 航炮的装弹数量较少,其采用 8发弹匣供弹,火力缺乏持续性,但理论上可以做到人工复装(每发弹药 590g,8 发弹匣全重也就是 5kg左右)。其次其自动部件和机构过于简化,强度十分有限,一般在发射 100 发之后必须进行拆卸检修,否则极易出现卡壳,而且这个 100发一查的数据是在地面上实验得到的,在空中机体内部震动强度远大于地面实验,因此日军地勤人员差不多是每次作战后立刻要进行检修才能保证下次升空作战ホ301 40 毫米航炮不会罢工。
                        
另外,采用喷进弹使得弹药初速很低,日本陆航在验收时认为ホ301 航炮 220m/s的炮口初速也就适合打打敌军大型轰炸机。由于弹药初速低,自旋转速度慢,ホ301 40 毫米航炮射程很近,弹道极为弯曲,一般飞行员都很难适应。
                        
但和很多诡异的日本武器设计一样,ホ301 40 毫米航炮的弯曲弹道在某些怪兽飞行员手中反而成了夺命的偏锋。据说日本陆航著名的截击机王牌上坊良太郎就长于利用ホ301 40 毫米航炮的弯曲弹道以不可思议的飞行姿势袭击 B-29。
                        
上坊前后共击落过 12 架 B-29,其最出色的座机是 Ki-44-II乙二式单作战斗机“钟馗”乙改,老萨曾经写过这款战斗机,说日本飞行员认为其机体太过脆弱,不像爷们。但是这款娘们战机轻巧的机体却很适合急跃升攻击,而ホ301 40 毫米航炮轻巧的炮身也容易塞进 Ki-44 的机翼,上坊良太郎等一批日本陆航的老鸟便利用 Ki-44 的急跃升能力配合ホ301 的弯曲弹道像高抛投篮一样将 40 毫米喷进弹砸向美军的 B-29,这种诡异的攻击方式取得了不少的战果。
                        
                                                
                        
                                                装备两门ホ301 40 毫米航炮作为翼炮的 Ki-44-II 乙二式单作战斗机“钟馗”乙改
                        
除了装备 Ki-44,ホ301 40 毫米航炮还装备了 Ki-45屠龍,包括装备雷达(電波兵裝)的二式复战戊型,但由于日本陆航的本土防空战队直到 1944 年才大规模装备 Ki-44-II乙,此时日本陆航的精英飞行员已经所剩无几,装备和补给水平也大打折扣,B-29 的性能又领先 Ki-44 很多,所以总的来说ホ301 40 毫米航炮在日本陆航的服役乏善可陈。
                        
                        
                        
                                                ホ301 40 毫米航炮也装备了 Ki-45 屠龙
                        
另一种ホ401 57 毫米航炮与ホ203 37 毫米航炮是同门兄弟,也是由日本制钢所下属的日本特殊钢株式会社研发的,其原型同样是地面用坦克炮,也就是八九式坦克使用的九七式 57 毫米坦克炮(也有资料说来自于步兵平射炮)。ホ401 57 毫米航炮最大的特点就是弹丸威力巨大,其 57 毫米弹头质量足有 1,550g,一公斤多,是ホ203 37 毫米航炮弹头重量的近四倍,破坏力极为可怕。
                        
                        
                        
                                                九七式 57 毫米坦克炮
                        
                        
                        
                                                九七式坦克炮和ホ401 57 毫米航炮均采用了 57*121R 炮弹
                        
                        
                        
                                                ホ401 57 毫米航炮的结构与ホ203 极为相似
                        
但考虑到九七式坦克炮的 18.4 倍径炮管全长超过 1 米(1.05 米),要改为机载航炮就必须截短炮管。有趣的是,ホ401 57       毫米航炮和ホ203 37 毫米航炮这对兄弟统一采用了 800mm 长的炮管,很可能是根据当时 Ki-45的机首炮舱尺寸设计的。由于采用短炮身,ホ401 57 毫米航炮的炮口初速只有 500m/s,射程比ホ203 更近,射速也只有 80发/分,考虑到 57 毫米航炮近 1 吨的后座力,这个射速对飞机的冲击已经很让人后怕了。
                       
                        
                        
                                                这件震电的模型堪称 YY 的神品,长身管的ホ402 57 毫米航炮后座力比ホ401 更为恐怖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9#
發表於 2011-10-30 00:34:37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orris_2007 於 2011-10-30 01:05 編輯

 以ホ401 57 毫米航炮两米的全长,150 公斤的全重,还有近 1 吨的反冲力,单发战斗机是不可能用了,日本陆航在试验后认为其弹道飘忽不定,拿来作为对空火炮意义不大,但是用作对地航炮倒还算合适,因此陆航决定在轻型攻击机(双袭)设计的   Ki-102 乙双发战斗机上采用这种超级航炮,仍装载于机首炮舱中。
                        
                                                
                        
                        
                        
                                                部分 Ki-102 乙双发战斗机在机首炮舱上装备ホ401 57 毫米航炮
                        
Ki-102 乙作为日本陆航最后的双发战斗机中产量最大的一款竟然完成了 215架,但陆航将其全部作为本土作战的秘密武器,硬是没有撒出去,结果到战败时这批战机一炮都没捞上打,很窝囊的让美国人拿去玩了,因此ホ401 57 毫米航炮没有任何的实战记录。
                        
                        
                        
单从其设计的 16 发弹仓,还有单发威力约等于 15 发 20 毫米航炮炮弹猜测,57 毫米炮在对地袭击中是很可能风光一把的。另外,据说诡异的推进布局震电也有打在 57 毫米炮的设计,只见于设计图,猫认为以震电的小身板,硬扛57 毫米的巨炮很可能真的把自己震碎了。
                        
除了是 40 毫米的ホ301 航炮和 57 毫米的ホ401航炮这两款已经量产的巨型对空航炮外,日本陆军还有一批未完成的巨炮怪物。比如ホ501 75mm 毫米航炮。德国人在二战中曾有 88 毫米无后坐力炮上机计划,此外也完成了 BK 7.5 航炮。日本陆军在取得了德国超级航炮的情报后,也在昭和 18 年即 1943 年秘密要求三菱以机动性和高空性能出众的四式重爆飞龙 Ki-67 为基础研制特殊的防空战斗机。
                        
                                                
                        
                                                德国人也是超级航炮的爱好者,图为 Me 410 和 BK5 50 毫米航炮
                       
之所以称为“特战”是因为陆航这款战斗机其实是专门为ホ501 而研制的载机,除这一门ホ501 之外,全机只有机尾的一挺ホ103  12.7 毫米旋回机枪,根本没有其他的前射武器。ホ501 75 毫米航炮实际上就是已经过时的日本陆军八八式 75 毫米高射炮的空射型,取消了定时引信,改为触发引信,还修改了瞄准具。
                       
                        
                        
                                                日本陆军的八八式 75 毫米高射炮
                        
ホ501 航炮的初速高达 720m/s,弹头重达 6.54kg,即便 B-29出现之后也能保证在其护航机鞭长莫及的远处一击必杀,但其后座力高达 4 吨,即便是四式重爆飞龙这种庞然大物也只能携带 15发炮弹(据说发射超过 10 发就有全机空中解体的危险)。装备ホ501 并提高了升限的的 Ki-67 被命名为 Ki-109,共生产了22 架,但由于其初号机和二号机在截击 B-29 的试验中被证明无法达到攻击高度,因此只能改行做了对地袭击机,准备用 75 毫米ホ501狙击美军登陆日本本土的两栖攻击舰队。
                        
                        
                        
                                                装备ホ501的 Ki-109 特战,机鼻右侧的那根长管就是ホ501 的炮管
                        
75 毫米ホ501 等航炮客串对地攻击都是无可奈何的改行,日本陆军也试图研制专用的对地航炮,昭和 18 年即 1943 年 9月,利川航空工厂根据缴获的美制 M1 反坦克炮,试制了ホ402 式 57 毫米航炮,关于试制原型,还有一种说法是日军根据一式 47毫米反坦克炮放大设计的所谓“试制 57 毫米反坦克炮”,但是猫看到的资料认为这种试制 57 毫米炮本身就是对 M1 或者是英制 6   磅反坦克炮反向设计而来的仿制品。
                        
                        
                        
                                                英制 6 磅反坦克炮,口径为 57 毫米
                        
                        
                        
                                                英制 6 磅炮采用了 57*441R 弹
                        
日军的 57 毫米试制反坦克炮弹采用的是 57*477R 弹,应该是 6 磅炮 57*441R 弹的仿制型号,大装药加上 2.5米长的身管,ホ402 的初速达到 700m/s,射速则与ホ401 持平仍为 80 发/分,反作用力相应增加到 1.5 吨左右。1944年 4 月立川厂拿出了样炮,12 月陆航审查完成,次年 1 月名古屋热田陆军工厂开始生产这种航炮,计划装备 Ki-93 和 Ki-102乙。
                        
                        
                        
                                                Ki-93 在机腹炮舱中装备了一门ホ402 式 57 毫米航炮
                        
                        
                        
                                                部分 Ki-102 乙在机头上装备了一门ホ402 式 57 毫米航炮
                        
除了以上四种进入量产的大口径航炮外,日本陆军还有ホ3057/ホ3075/ホ3157/ホ3175等一批未能完成的末日大口径航炮,美军在战后从中央工业等厂缴获了一批实验型号,但由于缺乏资料,小猫在此就无法一一介绍了。

最强的也是最后的
在陆军拼命将大口径航炮搬上战机的同时,海军却在冷眼旁观。海军对 37毫米以上的航炮不是太感冒,认为这种武器只能用于双发大型战斗机,不适合以单发战斗机为主的海航战斗机部队。   
                     
                                                
                        
                                                ホ203 37 毫米航炮,海军零战的小身板可扛不动这样的巨炮
                        
在海军航空本部和舰政本部看来,20 毫米太小,37 毫米太大,唯有 30 毫米是最适合的“对重爆铳”口径。有趣的是,ホ203       和ホ301 的研制经历让日本陆航中很多人得出了与海军相同的结论,即 30毫米航炮,无论在体积、重量、射速、载弹还有弹药威力等方面,都是最合适的单发战斗机“本格射击兵装”,这也算是陆海军在航炮研制上殊途同归吧。
                        
昭和 17 年即 1942 年 4 月,日本海军舰政本部向九九式 20 毫米航炮的生产厂商富冈兵器制作所(38年便已经改名为为“大日本兵器株式会社”)发出了新式 30 毫米航炮的研发指令,核心要求就一个字:“快”。
                        
海军希望富冈直接以九九式航炮的结构放大设计,短期实现实用化,也最大限度方便前线换装新式航炮。富冈制作所立刻着手开始研制,仅用十个月就完成了30 毫米放大航炮的设计,并拿出了试制样品,12 月 8 日,海军组织了地面验收射击实验,结果单发和连发均取得了成功。第二年 5月,海军将试制 30 毫米航炮装上零式舰战进行了空射实验。
                        
                        
                        
                                                富冈.大日本兵器的试制 30 毫米航炮最终演变为二式 30 毫米航炮
                        
关于试制二式 30 毫米航炮的资料有很多自相矛盾的版本,猫手头的另一篇资料认为富冈从 42 年 2月便开始研制航炮,空中射击则在昭和 18 年 7 月,我估计指的是实战射击,当时日本海军改装了五架零战,将两翼中的九九式航炮改为 30毫米航炮,全部送往南方战线,但是转场途中遭到美军轰炸损失了三架。
                        
但是剩下的改装零战表现却不错,号称是敌机只要被 30毫米航炮击中一发便会“飞散”,威力相当惊人。但是海军对本炮并不是特别满意,硬是拖到昭和 19 年 5 月才为试制 30毫米航炮授予制式型号“二式 30 毫米固定机枪”。
                        
富冈制作所其实是被日本海军晃点了,或者说海军玩了狡兔三窟的把戏,昭和 17年3 月(也有说是五月的),日本海军向日本制钢所下属的日本特殊钢株式会社下达了“十七试 30 毫米机枪”的命令。有人估计会问了,这日本特殊钢不是给日本陆航打工的么?
                        
论起关系,海军与日本制钢所的交情要远早于陆军。而且,日本制钢所对厄利孔 FF航炮的研究和仿制也早于富冈制作所,猫在前面就写过,日本海军跑到瑞士去卖炮的时候日本制钢所已经完成了厄利孔 FF航炮的仿制工作。这一次海军订制“十七试 30 毫米机枪”就直接找了当年主持日本制钢所厄利孔机炮仿制工作的河村正弥博士作为负责人。
                        
                        
                        
                                                日本陆军的厄利孔 FF 航炮用于九二式超重爆,陆军制式编号为九四式 20毫米旋回机炮,河村博士是日本陆军仿制厄利孔机炮项目的负责人
                        
而且,海军考虑到自己对航炮的特殊需求,明确规定“十七试 30毫米机枪”的炮管还有炮弹要由海军空技厂和海军第二火药厂来设计和生产,也就是说日本制钢所主要负责供弹、复进机构等部分。昭和 18 年 4月,三家共同拿出了第一批试做炮。
                        
为了能够保证质量,日本海军对“十七试 30毫米机枪”组织了空前严格的验收(据说是因为日本制钢所航炮历来有质量较差的恶评,海军不想和陆军一起当冤大头),先后进行了地面试射、空中射击、弹药和炮管的耐寒、耐热、耐腐蚀实验。耐热和耐腐蚀还好说,这个耐寒是啥意思?原来海军考虑到新式30毫米航炮必然会成为局地战斗机(截击机)的主力武器,而几千一万米高空中气温可能会达到零下几十度,担心弹药和炮管还有复进机构等部分因此而失灵。
                        
海军这一套满清十大酷刑式的测试几乎是事无巨细,唯一问题就是太耗时间,硬是从昭和 18 年即 1943 年一直验收到昭和 20 年 3月,才算通过。海军在昭和 20 年 5 月(也有说 3 月和 4 月 13 日)同意“十七试 30 毫米机枪”制式化,并授予了五式 30     毫米机枪的制式型号。                        
                                                
                        
                                                作为翼炮的五式 30 毫米航炮
                        
昭和 20 年,就是 1945 年,3月通过验收,8月小鬼子就玩完了,海军简直就是自断筋脉,生生用严酷测试拖得五式航炮没了上场的机会。不过五式航炮的产量却远高于二式 30毫米航炮,后者的总产量只有约 50 门,五式航炮却生产了近 2,000 门。
                        
                        
                        
                                                以五式航炮作为翼炮的局地战雷电三三型
                        
原来从 1943 年 7 月“十七试 30毫米机枪”完成地面射击实验之后,海军丰川工厂便根据日本制钢所提供的试做型航炮图纸开始了生产。但是由于在试验中不断出现问题,河村博士的设计小组不断的修改设计图,海军工厂也只能是跟着修改,结果产量始终上不去。而且到1945 年 3月五式航炮通过验收时,日本国内的工业能力已经被美国人炸得所剩无几,拿出来的工业原料质量均奇差不比,逼得海军工厂干脆关了生产线。                        
由于设计修改,生产组织混乱,生产出来的五式 30毫米航炮大多具有各种质量问题,尤其是初期生产型装弹机构可靠性很低,驻退复进机构和装弹机构配合不良,导致卡壳问题十分严重,射速也极不稳定,等到这些问题一一得到解决的时候,却又丧失了量产必须的工业和物资基础。
                        
从纸面性能来看,五年式 30 毫米机炮对二年式 30 毫米机炮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二年式采用了 42 发弹鼓供弹,380发/分的射速稍高于五年式的 350 发/分,但五年式最初的设计射速高达 500~530 发/分,后来是为了解决装弹机构问题改用了 G型大号弹药,射速因此下降,另外其弹链供弹方式在载弹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弹药威力方面,五年式 30 毫米航炮采用的 30*122 炮弹的弹头质量比二年式采用的 30*92RB 弹重约90g,而且五式弹初速也比二式的 710m/s 初速快约 40m/s。另外,由于二式 30 毫米航炮过多的考虑了同九九式 20毫米航炮的换装问题,虽然能够对机翼炮舱几乎不做过多改造的情况下直接替换九九式航炮,其 42 发弹鼓的尺寸与九九式的 100发弹鼓几乎完全相同,但是采用的轻型 30*92R 弹弹形较差,有效射程不超过 500米,严重影响实战使用,而五式航炮的有效射程近一公里,明显更为使用一些。
                        
                        
                        
                                                十八试局地战震电,也有在机首炮舱中装备多门五式 30 毫米航炮的设计
                        
不管五式航炮的纸面性能如何优秀,由于其量产混乱,可靠性低,空有 2,000门的产量,却只有仅有的一两次攻击记录,除了作为月光的斜铳外,搭载震电、烈风改等新锐战机的计划全都沦为南柯一梦。而日本陆军最后的 30毫米航炮野望也同样归于一枕黄粱。

据说在德日最后的潜艇交通中德国曾将 MK103 和 MK108 30 毫米航炮的资料,此前日本也取得了 MK101航炮的设计,但是日本陆军发现德国设计对工业水平要求过高,日本国内的金属加工水平无法满足。而且德日潜艇交通线已经被掐断,想搞德国原装完全不可能,还是自主研发比较靠谱。
                        
                        
                        
                        MK101                         30 毫米航炮
                        
                        
                        
                                                MK108 30 毫米航炮
                        
问题是日本陆军环顾日本全国,就没看到啥靠谱的厂商,南部麒次郎的中央工业已经坑过日本陆军几回了,日本制钢所也在陆军心中留下了几处伤疤,两害相权取其轻,失败者也许比坑爹者强一些,所以陆航这次找上了名古屋陆军兵工厂。名古屋厂一直是日本陆航航炮的重要生产厂商,但是其以意大利贝莱他机枪的仿制型ホ102 参与 12.7 毫米机枪项目的竞争却被中央工业击败。
                        
陆航这次决定综合中央工业和名古屋厂的设计团队,以中央工业失败的ホ51 25毫米航炮为蓝本,由名古屋厂参照勃朗宁航炮的设计,研发新式的 30 毫米航炮。日本陆军对 25 毫米ホ51 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弹药方面,25毫米是日本海军的主要小口径高炮口径,但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面对皮实的美机,已经暴露出威力不足的问题。
                        
日本海军一直有 25 毫米航炮的计划,1943 年 8 月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始以海军九六式 25 毫米高炮为蓝本研发十七试 25毫米固定机枪,但考虑到弹药问题最终在 43 年年代停止研制,陆军当然不想捡起一个海军玩剩下的口径接着搞。  
                     
                        
                        
                                                ホ155 共有两个型号
                        
昭和 18 年陆军确定了新 30 毫米航炮的技术指标,同时确定ホ155 应该有两种版本,即大型机采用的高射速重型和单发战斗机采用的低射速轻型,一般将双发战斗机采用的重型ホ155航炮称为ホ155-I,单发机则装备ホ155-II,也有说法 是I 型是名古屋厂的设计,而 II 型是中央工业的设计。昭和 18 年即 1943 年 5 月,ホ155-I 型试做炮完成,三个月后 II 型试做炮问世。
                        
                        
                        
                                                美国博物馆中的ホ155-I
                        
ホ155 继承了ホ51的勃朗宁可散弹链设计,按说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供弹方式,但战争后期日本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降低,产品质量很差,结果轻量化的ホ155-II型在射击实验中爆出了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诸如无法上弹,弹壳无法排出甚至是机匣破裂,陆航在验收报告中对其质量颇有微词。
                        
但考虑到战局已经坏到极限,日本国土防空战已经打得陆航几乎油尽灯枯,陆军强行将ホ155投入量产,由于此时日本工业已经接近崩溃,最终ホ155 两型一共生产了约 1,200 门,I 型炮在 Ki-83,II 型炮在 Ki-84丙上分别进行了实验。

                        
                        
                        
                                                装备ホ155 的 Ki-84 丙
                        
作为日本陆海军最后的航炮,陆军的ホ155 和海军的五式 30 毫米航炮在性能上各有千秋,陆军的ホ155重量较轻,射速较快,但是弹头质量较低,威力有限,如果计算一分钟内两种火炮发射的弹丸质量,得出的数据十分接近。不过考虑到战争末期日本工业崩溃,再加上日本航空末日战机均未能投入实战,说日本陆海军航空枪炮的发展史是悲歌一曲,落寞收场,大约不算过分。
                        
                        
                        
                                                二战期间日本陆航单发战斗机的航炮情况
                        
日本军用航空枪炮与其国产战斗机同时诞生,一个落后的亚洲国家从仿制欧美型号开始,在本国工业水平始终赶不上欧美先进水准的条件下,从 29年开始用了十几年便可以自行研发性能不输于欧美型号的航空枪炮,日本人的成就还是值得钦佩的,如果不是错误的投入侵略和对外扩张,假以时日也许日本能够拿出令美德刮目相看的先进航炮。可惜,日本人选错了国家发展的道路,“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纵使有神兵利器,妄动刀兵也难得善终,这种教训是中国在崛起之路上应当借鉴和警惕的。
                        
                        
                        
                                                猫自制的旧日本陆海军航空枪炮发展流程图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12-27 05:23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