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部在今年兩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國防支出預算將達11069.51億元人民幣,增長率為8.1%。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舟稱國防費的重點是“優化武器裝備規模結構,發展新型武器裝備”。
按慣例,國防費約三分之一用於武器裝備的採購和生產研制,過去基本由國內十二大軍工集團負責,而近年來該領域“闖”進一批新入局者。
習近平總書記也在3月12日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紮紮實實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強大動力和戰略支撐。
這是否意味著國防費也將大量流向參與武器裝備制造的非軍工企業?在武器裝備優化升級中,軍民融合究竟發揮著什麽作用?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軍事科學院軍民融合研究中心秘書長於川信。
民企也能賺軍費
有外媒炒作,今年中國國防支出預算相比2017年增加約一千億元,這筆增加的軍費將全部用於購置武器裝備。於川信對此表示,按慣例將只有三百多億攤到武器裝備上,一方面用於調整武器裝備的規模,另一方面是向新質裝備轉化。“由於裝備成本上漲,今年的武器裝備投向投量與往年相比沒有大的波動。”
有媒體報道,中國首艘國產航母的軍民融合率接近80%,也就是說,研制首艘國產航母的配套單位多數來自非軍工企業。於川信對軍民融合率的說法持懷疑態度,但他表示,裝備費無論是用於裝備研制還是裝備發展,軍民融合的比例正逐年增高,規模不斷擴大,內容不斷豐富。
“除國外引進的武器裝備和軍隊自身研發以外,國內生產的武器裝備全部來自於軍工集團以及跟軍工集團配套的企業。這就是軍民融合的一大特點。”
自2015年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後,民營企業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防項目,京東、順豐的無人機便是後勤領域的軍民融合案例。那麽,民營企業是否也能在軍費上分到一杯羹?答案是肯定的。
專注於軍民融合領域整整十年的於川信,打過交道的民營企業不計其數,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給他留下深刻印象。該公司研究生產載重無人直升機。不到三年,載重量1.5噸的無人直升機研發成功。“軍方已經採購該公司的無人機,撥給他們預研費和採購費。”於川信表示。
那麽我國的彩虹-4察打一體無人機已經列裝,為何還要採購民企研制的無人機?“民企緊緊瞄準了軍隊發展的需求。彩虹-4察打一體無人機定位於高空、遠程,民企無人機定位於低空、大載重量運輸,這既是軍方急需,又是軍工集團的空缺。”於川信說。
民企參與國防項目通過兩種方式盈利。一方面,軍隊通過競標方式採購部分裝備和技術,民企如果成功競標將直接獲得這部分軍費。另一種方式是民營企業通過軍工集團裝備配套,由軍工集團向民營企業撥款獲得。於川信同時提醒,民營企業創新是重點,但要量力而行不能傷筋動骨。
最先進技術納入國防軍隊
類似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這樣的已經獲得軍品配套資格的民企,中國目前大約有3000家,他們已經進入我國軍工一線採購,成為軍工生產配套企業,有的甚至成為了分集成單位、總集成單位。“軍民融合就是把最好、最先進、國際領先的技術納入軍隊和國防建設,只有這樣,我國武器裝備才能在世界頂端占有一席之地。”於川信表示。
“‘與國際競爭,跟世界賽跑,與全球對話,跟未來較量’這四句話,是我們把握軍民融合國家戰略的基本視角。”於川信表示,建設世界一流軍隊,需要加快推進軍民融合戰略的有效實施,這就需要我們聚合民族之智,國家之力,軍地之長,企業之能。
目前,軍工集團、地方以及軍隊三大領域的科研院所,是我國軍事裝備研制的基本架構。
生產一架飛機、一艘艦艇、一枚導彈就要有上千家配套企業進來,這對於軍工企業、科研機構和民營企業就是一個大的軍民融合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打破靠國外引進武器裝備的局限,衝破容易受制於人窘境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從國外引進向自主研發和自主創造轉變。”
據統計,2009年以來,民參軍企業68%來自於信息化領域。“北斗導航設備、導彈光電器件、航空航天配套軟硬件、艦船配套裝備、航空發動機新材料和通用航空等領域,目前出現了一批新興的軍品二、三、四級配套企業。部分新興市場主體已經獲得分系統總裝訂單,特別是在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制造技術和材料技術等方面,信息技術呈現快速增長。”於川信說。未來會出現“中國的洛馬公司”
“從不會遊泳到會遊泳,從江裏遊泳到海裏遊泳,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這是中國武器裝備的發展進程。這些有賴於軍民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於川信說。
3月2日召開的十九屆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提出,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要實現關鍵性改革突破,加快國防科技工業體制、裝備采購制度、軍品價格和稅收等關鍵性改革。這對我國武器更新換代有什麽啟示?
“從軍隊角度,就是給民企提供機會進來,進來後給民企提供支持。從民營企業角度,就是我想‘參軍’沒有障礙,我有能力‘參軍’我就能進來。”於川信表示,裝備采購制度改革降低了資質門檻,把四證降為三證,讓武器裝備可以更加公平地採購。同時,軍工集團對民間開放度提升讓大量民營企業進來,撥給民營企業的裝備費也就擴大了。
不過,由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薄弱,核心技術處於瓶頸狀態,科技創新人才還奇缺,一些新興領域存在很多技術空白,我國的國防科技在很多地方受制於人。於川信提出:應該像過去研發“兩彈一星”一樣,集中技術打造“兩藍工程”。
藍天,是我們占領和解決軍事、經濟、科技發展戰略至高點的問題;藍海,我國有1800公里海岸線,海上安全迫在眉睫。集中力量打造好“兩藍工程”既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集聚攻關,又可以實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同時進行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
於川信透露,目前,軍事科學院軍民融合研究中心正在按照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的要求,對現有制約武器裝備等發展的相關法規進行集中清理,同時,軍民融合相關標準、軍地統一工作也在加緊推進。“美國軍工企業的起步和發家都是做配套開始,我很樂觀,未來5到10年一定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營企業,‘中國的洛馬公司’一定會出現。”他說。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是當今全球最大的國防承包商,最初就是幾位美國青年從飛行器制造開始起家的。現在,洛馬公司占據美國防部每年採購預算1/3的訂貨,控制了40%的世界防務市場,堪稱世界級軍火“巨頭”。
中華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