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97|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軍情動態] 東風-26擁有再入機動彈頭:薩德和愛國者難以防禦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4-28 00:51:4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4月26日下午,在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宣稱,解放軍的火箭軍部隊已經列裝東風-26型導彈。該型導彈經過試裝試用和作戰檢驗,具備了整建制裝備部隊的條件,授裝後已正式進入火箭軍戰鬥序列。

東風-26型導彈是我們國家新一代中遠程彈道導彈,具備以下四個特點:一是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是中國自行研制的武器。二是戰鬥部核常兼備,既可遂行快速核反擊任務,也可遂行常規中遠程精確打擊任務。三是打擊目標陸海兼備,具備對陸上重要目標和海上大中型艦船精確打擊能力。四是融合了多項新技術,通用化、集成化、信息化水平高。

反艦彈道導彈:非對稱作戰思想

“具備對陸上重要目標和海上大中型艦船精確打擊能力”所指何意,想來已不必多說。

作為區域拒止戰略的重要砝碼,反艦彈道導彈這一技術發明源於蘇聯。但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特別是指揮、偵察、控制、通信系統的性能限制,這種武器的實戰化水平始終存疑。隨著冷戰結束,人類戰爭技術形態從機械化戰爭過渡到信息化戰爭時代,為反艦彈道導彈提供戰場信息保障的條件已經成熟,中國開發出世界上第一款具備實戰能力的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1C/D。

據海軍專家楊震介紹,反艦彈道導彈ASBM的概念實際上源於中國發展彈道導彈的經驗,因為陸基彈道導彈能從隱蔽機動的平台上發射,擊中距離中國沿海幾百英里的目標。事實上,中國對於“反艦彈道導彈”的初始概念研究起步也很早。早在“文革”時期,就有人提出:“我們是大陸主義者,現在導彈發達,安裝在岸上,它們可以擊中任何目標,沒有必要建立一個大海軍。”這個觀念基本上就是一種不對稱的建軍思想。

要想拒對手航母於本國安全距離之外,中國首先要考慮海洋監視體系的涵蓋範圍、經濟效益、數據傳輸與目標可容許逃逸的最大範圍,並選擇一種成熟的、可陸上機動的中程彈道導彈加以改造。因此,中國選用了可機動發射的東風-21固體燃料推進導彈作為發展基準型。末段制導的東風-21C的首次試射可能在2002年12月19日,2003年6月或7月進行第二次試射,該導彈的研發據說只用了24個月。繼東風-21C之後的改型是東風-21D導彈,到2010年中國“十一五”計劃結束時,一種射程在2500千米的升級版反艦彈道導彈進入解放軍二炮部隊(現更名為火箭軍)服役。

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與進步,第二代反艦彈道導彈開始出現在世人面前——東風-26開始閃亮登場。

東風-26:核常兼備

東風-26首次公開亮相是在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是核常兼備導彈方隊首個型號。央視報道稱,東風-26能在進入大氣層後以超高音速飛行的同時自動尋找目標,並與東風-21D配合使用。

作為中國最新研制的中遠程彈道導彈,東風-26導彈狀態多樣、發射平台集成、作戰運用靈活,可實施機動無依托隨機發射,反應速度快,能夠對多種目標實施有效精確打擊。

東風-26體格碩大,彈體長約14米,搭載於中國最新研制的12×12運載、起豎、發射三用車。與使用五軸載重車的東風-21相比,東風-26明顯長的多。東風-26導彈的頭錐長度很長,這意味著它可能採用類似東風-21D導彈的大氣高層“拉起”減速的設計,在降低速度到7馬赫左右後使用彈上的雷達掃描地面目標,並實施攻擊。

再結合中國當前戰略需求,可大致推斷該導彈的基本性能。該導彈長約14米、直徑1.4米、發射重量20噸、採用兩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可攜帶重量為1.2噸至1.8噸的核彈頭或常規彈頭,並具備投送3個分導式多彈頭能力;在射程方面,作為一種中遠程彈道導彈,為實現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東風-26導彈應具備攜帶常規彈頭打擊4500公里外目標的能力。

作為一款核常兼備的導彈,東風-26導彈在使用上應以常規打擊為主,核威懾為輔。常規中遠程彈道導彈雖然火力投擲能力弱,但具有突防能力強的優勢,在反應速度上更是占盡上風,是現有技術和工程手段下最合適的手段。對於常規彈道導彈而言,要具備有效的殺傷和威懾能力,戰鬥部重量是一項關鍵指標。俄“伊斯坎德爾”近程彈道導彈有多種類型戰鬥部,其重量在480-700公斤之間。以該導彈作為常規彈道導彈發揮毀傷和威懾能力參考的話,東風-26攜帶的常規戰鬥部至少應達到500公斤。考慮到再入機動彈頭等設計導致的增重,東風-26的常規彈頭重量應不低於1噸。

常規彈頭雖然重量更大,但彈頭威力遠小於核彈頭,必須用更高的精度彌補威力的下降。對於“核常兼備”能力而言,精確制導其實也是有意義的,因為當需要使用核武器攻擊堅固地面目標的時候,精度越高所需要的核彈頭當量就可以越小,對提高導彈射程、突防能力都有益處。當前彈道導彈的主要制導方式仍是慣性導航,也可通過“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末制導再入機動彈頭等方式進一步提高打擊精度。在攜載常規彈頭時,即使東風-26導彈使用了殺傷範圍較大的集束彈頭或子母彈頭,要保證對機場、港口、油庫等大型面狀目標的殺傷威力,圓概率誤差應低於30米,如果要打擊通信指揮控制中心、雷達站等點目標,需達到10米的精度。因此,完善在新型戰術、中程彈道導彈上可能已得到驗證的再入機動彈頭和雷達末制導應該是必然選擇。

從現有技術分析,東風-26導彈很可能使用了大推力高加速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減少助推段工作時間,降低被外軍天基紅外預警衛星發現和跟蹤的概率;中段飛行期間,東風-26導彈可以使用箔條和誘餌等干擾突防措施,還可能使用更先進的中段機動變軌措施;至於飛行末端面對“薩德”(THAAD)和“愛國者”PAC-3導彈,東風-26導彈必然使用的再入機動彈頭本身就可以提升突防能力,降低被攔截擊毀的可能。

總之,東風-26能夠大區域無依托機動發射,可實施快速核反擊,能對陸上重要目標和海上大中型艦船實施常規中遠程精確打擊,是解放軍核常通用、全域懾戰的新型“撒手鐧”武器。未來中國反艦彈道導彈序列中,不僅有東風-21D,還有了一種性能更為先進,可具備打擊海上大中型艦船能力的新成員——東風-26

武者,止戈也

中國列裝東風-26型導彈的影響是較為深遠的。

首先,進一步限制了美國航母的有效活動範圍。中國的新型反艦彈道導彈既是對美國在西太平洋不斷增強的軍力部署的戰略回應,也是對其的戰術挑戰。目前,美國還不擁有針對東風-26的反導彈能力,因此美軍艦艇在特定範圍內成了非常脆弱的目標,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航空母艦。為了免遭致命打擊的威脅,美軍的大型艦艇不得不在解放軍反艦彈道導彈的射程外活動——這將會進一步限制美軍航空母艦的威懾力,而美軍航母的F/A-18E/F艦載戰鬥轟炸機已經在作戰範圍上受到質疑。

不過,美軍配備“宙斯盾”系統的巡洋艦和驅逐艦正在配備新的SM-3型反導系統。該導彈系統已經對雷達進行了升級,未來可能有能力對付解放軍反艦彈道導彈。但即便這樣,它們還是不能用來完成其他任務,例如保護人員不受損傷。而且,目前還沒有一種反導彈系統能夠接近提供完全可靠的防禦。所以對中國來說,反艦彈道導彈提供了一種利用導彈對美軍軍艦實施“飽和攻擊”的方法。何況,當反艦彈道導彈從艦艇上空實施垂直攻擊時,必將伴隨著由潛艇、飛機和艦艇發射的反艦巡航導彈攻擊波。其直接後果是,航空母艦作為美國對外干涉工具的有效性下降了。這對於一直將航空母艦作為國際政治筆尖的美國來說,是一個需要重視並做出深度思考和調整的問題。

其次,提高我國海防系統的作戰效能。我國傳統的海防武器無非是岸炮、岸艦導彈(飛航式導彈)以及岸基飛機,其射程從幾十公里延展到2000公里之內,超出這個範圍就得讓轟-6系列轟炸機攜帶反艦導彈進行攻擊。鑒於戰鬥機半徑所限以及缺乏大型加油機,缺乏戰鬥機護航的轟-6能夠有多少戰場生存能力存疑。而東風-26的出現使中國海防系統的作戰範圍一下子擴展到4500公里,包括關島在內的海域都處於有效打擊範圍,在豐富了我軍打擊手段的同時提高了中國海防體系的作戰效能。

總體而言,東風-26對提高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反干預作戰能力是十分顯著的。從本質而言,反艦彈道導彈就是信息化戰爭時代反介入與區域拒止戰略(解放軍將之稱為反干預作戰)的典型產物,是綜合了航天技術、信息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先進海洋態勢感知技術等一系列尖端科技的先進武器,結合了海、陸、天、電多維空間力量。這樣橫跨多種作戰空間維度的反介入武器既是信息化戰爭時代高技術的產物,也是中國海洋軍事觀中不對稱作戰思想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它的出現將會很大程度上改變甚至是顛覆海戰的規則。

在恰逢“台獨”勢力企圖興風作浪、美國對華施壓力度空前加強的多事之秋,東風-26型導彈使中國實施反干預作戰的範圍成倍擴大。東風-26如能有效遏制美國動用航母的企圖,則無論對地區穩定還是世界和平都是有積極的戰略意義的。

古人雲,武者,止戈也。然而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敢戰方能言和。東風-26入列的意義也正在於此。

(作者系雲南財經大學國際工商學院“一帶一路”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副教授)

中華網



標簽
東風-26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12-23 10:16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