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62|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芯”有“兩座大山”要跨越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5-2 21:58: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美國要發動一場針對中國的“科技冷戰”?因中美貿易爭端等事宜,最近科技自主創新成為國內各界激烈討論的話題。中國為什麽一定要有信息產業的核心技術?“中國芯”路在何方?4月30日,《環球時報》記者對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進行了專訪。早晨的咖啡館裏客人不多,年近八旬的倪光南未選擇記者建議的靠窗沙發,而是選擇了靠背直直的木椅。由於過去這些年的經歷,有人稱倪光南是“堂吉訶德”,在被記者問到怎麽看這個說法時,他喝了口咖啡,笑著用紙巾擦擦嘴說:“其實我做的是咨詢、支持工作,是二線的事。”

教訓——“不要指望別人會賣給你核心技術”

環球時報:

很多資料顯示,中國計算機的起步並不算晚,是這樣嗎?

倪光南:

上世紀50年代中科院計算所剛成立時,世界上能做大型計算機的只有美國、蘇聯等少數幾個國家。當時我們的第一台電子管大型計算機是仿蘇聯的,加上機房、通風設施,一台計算機足有一個籃球場那麽大,非常壯觀。

但是,要做比如天氣預報、石油勘探等領域的研究時,我們自己的計算機不夠用,所以還是要用進口計算機,這就要經過出口方嚴格的審查,而且出口給你的計算機不會超過我們自己計算機的水平。即使買來了,外國還會派人來看著,要求必須用於規定的用途。

現在,我們的超級計算機性能指標世界第一,這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從這個例子可以知道,不要指望別人會賣給你核心技術。

環球時報:

“方舟1號”算是中國芯片的起點嗎?

倪光南:

中國芯片設計業的起點很多,“方舟1號”算是之一吧。更早在1988年,我們計算所公司,就是聯想前身,開始做專用芯片,稱為ASIC(專用集成電路),是孫祖希研究員帶著年輕人去新加坡CHATER公司的設計實驗室研發的。五六年時間裏借用別人的條件,我們後來一共研發了5個ASIC,用在漢卡、漢字打印機、微型機上,獲得了成功。2000年,國務院印發《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即通常所說的18號文件,規定對軟件產業征稅從17%降到3%,芯片設計業視同軟件產業。所以,從那以後,我們國家的芯片設計產業就快速發展起來了。芯片設計類似於軟件,依賴於人類的智力,跟工業基礎關系不大,我們跟國外差距不是太大。

另一方面,在芯片制造領域,資金嚴重不足,沒人願意把資金投入到這樣一個人才稀缺、獲利周期長、失敗概率比較大的高風險領域,所以,芯片制造一直沒有太大起色,水平很低,甚至只能稱之為“嘗試”,談不上產業。

難點——“我們的軟件,誰來第一個用?”

環球時報:

您感覺掌握芯片產業核心技術最難突破的點在哪?

倪光南:

毫無疑問,芯片的制造環節是我們的短板,它有些類似於傳統產業,依賴工業基礎。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那些穿著白大褂、在無塵環境裏進行精密制造的場景,那是我們落後比較多的。芯片制造是個資金密集、人才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需要國家下決心,吸收社會資金進行大投入來追趕。

同時,芯片制造跟傳統產業相比也有特殊性,它的規模效益特別明顯,需要大投入。比如傳統制造業的中小企業可以靠生產一兩個零部件來生存,但芯片制造只有大企業才能活下去。

以京東方為例,它屬於芯片制造業的一個分支,也是在持續投入10年後才開始盈利。華為、BAT目前都還沒有介入芯片制造,即使對於這樣的行業巨頭,單獨介入芯片制造的難度還是太大,不過,他們會以某種形式參與。

另外,“生態”建設也非常重要。芯片和操作系統構成基礎,在它上面有大量軟硬件構成一個體系,再發展大量應用形成對體系的支持,這就是一個“生態”。很多大的跨國公司都沒有過“生態”這一關,比如Wintel(Windows+Intel)體系在PC上占統治地位,但在移動領域卻被蘋果和安卓打敗。越沒人用就越無法獲得應用支持,越沒有應用支持就越沒人用,這是個惡性循環。“生態”一旦形成,那就是既成事實,壟斷就是一種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壟斷者地位很難被撼動。

環球時報:

面對制造和生態“兩座大山”,中國芯片產業出路在哪?

倪光南:

要加大核心技術研發力度和市場化引導。研發的重要性就不用說了,為什麽要“市場化引導”呢?對於“生態”建設來說,有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購買商業授權來兼容國際上比較通用的“生態”,但很多時候由不得你,比如Wintel “生態”是買不到的,幻想用Wintel很容易被人家一個“301調查”給搞掉。

那麽另一條路就是先有一個市場,讓這個“生態”在市場中得到良性循環:有人用,用的過程中改進,改進後有更多人用,然後更多人做應用支持促使它改進。但這條路始終存在的問題就是:我們的軟件,誰來第一個用?

我認為中國政府採購市場可以拿出來,這是我們加入WTO還沒開放的市場。我們自己的軟件,政府自己先用。中國體量大,僅政府採購的電腦,兩三千萬台是有的,其市場規模相當於歐洲一個國家。這個優勢利用起來,“生態”建設就可以有起色。

環球時報:

按照您的這些設想,中國如果下定決心來追趕,需要多久才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倪光南:

就芯片設計來說,本來我們跟世界領先水平並沒有大的差距,而且設計並不需要太大資金投入,壟斷也不是很強,只要規劃好,大概三到五年就能見到很大的效果。芯片制造就要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規劃來參考了,至少需要十年八年,甚至更長時間。“生態”建設則要看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如果按照難易度排序,制造要實現趕超是最難的,“生態”次之,設計相對最容易。

趨勢——“眼下的熱潮是好事,但不宜遍地開花”

環球時報:

現在中國互聯網公司在應用領域蒸蒸日上,但有人說,外賣軟件、共享單車成就不了大國地位,是這樣嗎?

倪光南:

創新有很多種,有核心技術創新,也有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等,但我覺得核心技術創新是基礎。模式創新看起來很成功,但它的背後需要核心技術的支撐,所以核心技術創新是不能放鬆的。我經常跟一些年輕的創業者聊,他們會覺得模式創新來錢比較快,但我提醒他們,如果沒有核心技術,你被替代可能也會很快。

環球時報:

“中國芯片”的話題引發一股熱潮,項目融資和上馬速度明顯加快,您怎麽看這種現象?有什麽建議?

倪光南:

這肯定是個很好的現象,說明從國家到企業,都開始下決心來突破了,大的方向沒錯。但要注意的一點是,各界的力量顯得有點分散,根據經驗,芯片產業需要資金集中,如果分散開發,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大家都不夠強。所以,我認為應該更好地整合和統籌資源,不要遍地開花,分散力量。

在國際芯片產業中,早已形成壟斷寡頭,後起的小企業很難生存,到最後可能成了做無用功。在需要打破壟斷的時候,不能全靠市場規律,否則你就不可能進入了。我們國家本來是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的,這個優勢應該利用好。畢竟,跟芯片產業的國際寡頭相比,我們的投入還是太小了。

環球時報:

為什麽我們一定要做出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統?世界上很多國家沒有這些核心技術,不也好好的嗎?

倪光南:

這要看一個國家的目標是什麽,如果覺得做一個網絡大國就夠了,那我們沒必要追求什麽核心技術。但我們的目標是網絡強國,不走自己的核心技術之路,人家不可能讓你追趕上來。

總之,有些事情,如果你覺得不可避免,那麽早下決心比晚下決心要好,比如“北鬥”,我們十幾年前就下決心要搞,現在北鬥很好用。如果早十幾年下決心搞芯片制造,我們可能已經有自己的芯片,不會被人家卡脖子了。

中華網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11-25 00:11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