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14|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農業種植] 油料大省再“加油” 油莎豆在湖北實現全程機械化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10-13 17:40: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9月下旬,監利縣新溝鎮梅湖村的河灘地上,一台經過改裝的自走式收獲機在沙土裏作業。不一會兒,一粒粒形狀如板栗的豆子伴著少許沙土從收獲機裏篩下來,傳送到一輛小卡車上。“妳看,這就是油莎豆。別看它們圓圓小小的,可是榨油的寶貝!”監利縣富農陽光油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世訓捧起一把豆子,滿臉欣喜。

“地下核桃”油莎豆畝產食用油120公斤

油莎豆又稱虎堅果、油莎草,像花生一樣在地下結果,原產於非洲及地中海沿岸國家,適應性強,可在邊際地、沙化地種植,是一種集油、糧、牧、飼於一體的優良油料作物,有“地下核桃”之稱。每畝產油量可達120公斤,是大豆的4倍、油菜的2倍。

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所長張學昆介紹,油莎豆渾身是寶,果實可以榨油,做蛋白飲料、釀酒和加工休閑食品,地上鮮草可作為牛、羊、魚等的優質飼料。

1952年,油莎豆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從國外引種到中國。2014年,油莎豆與小麥、大豆、花生、玉米一起,成為“月宮一號”植物艙種植的5種糧食作物,受到民眾關注。2016年作為新油源,列入《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

目前,北自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南至雲南、廣西、廣東等20多個省區均有種植油莎豆。2017年種植面積3.6萬畝,2018年發展到20萬畝以上。張學昆告訴記者,油莎豆生長期僅130天左右,是安排年度種植計劃和調劑茬口的優良油料植物品種。

上世紀60年代,我省引進種植油莎豆。2010年,種植規模一度發展到3000畝。油莎豆品種改良也被納入我省產業技術體系項目重點支持內容。但由於產業發展緩慢,目前在襄陽、隨州、監利、鐘祥等地呈星點分布。省內也鮮有從事油莎豆生產和加工的企業。

我國食用油消費快速增長,每年食用油消耗量在3000萬噸以上,而國內食用油生產能力僅為1000萬噸,長期依賴國外進口,對外依存度高。張學昆指出,即使按《“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標準,國人每年需食用油1800萬噸,目前自給缺口仍有800萬噸左右。

去年11月22日,科技部農村司在北京召開了油莎豆產業科技創新座談會,討論如何通過促進油莎豆產業發展來替代部分大豆產品,從而解決大豆進口比例過高的問題。多省市在會上表示將推動油莎豆產業快速發展,以解決大豆供應不足的問題。“推廣種植油莎豆可至少提供600萬噸以上食用油供給量。”張學昆說,發展油莎豆產業,逐步替代大豆進口,對保障我國食用油安全、提高食用油自給率具有重要作用。

諸多瓶頸制約油莎豆產業發展

張學昆介紹,油莎豆不飽和脂肪酸可達80%以上,富含維生素E及多種微量礦物元素,榨油品質與橄欖油接近。作為新型優質油料作物的油莎豆,一直備受關註。

但現實是,幾十年來產業發展的步伐緩慢,何故?“由於品種退化和無法機械化等原因,使得油莎豆種植效益低、競爭力差,產業發展壹直沒有形成規模。”張學昆說,目前國內生產上主要是上世紀60年代引進的老品種,品種混雜退化嚴重,影響了產量和品質,畝產乾豆僅300公斤,產油量僅80公斤,油脂含量低於25%。遺傳種質資源更是極度匱乏,缺乏完善的良種繁育技術,專業認定的品種全國屈指可數。

機械化收獲更是難題。油莎豆主要收獲地下塊莖,顆粒較小,再加上根柄較細、容易斷裂,所以收獲過程中極易發生落果現象。油莎豆個頭小,現有的花生和馬鈴薯等地下塊莖收獲機無法收獲。過去收獲一畝地需用工15個,收獲成本佔到生產成本的50%以上,易種難收,極大制約了產業發展。此外,因油莎豆含高澱粉高水分,收獲後如不及時清洗、乾燥、倉儲,極易腐敗黴爛。

加工技術裝備不足也制約著產業發展。油莎豆由於形態不規則、種皮堅厚粗糙,清洗去皮效率低、損失率高。產業化榨油關鍵技術裝備還需進一步開發,油莎豆制糖、制粉、飼料利用等產業鏈深加工技術與裝備,亟須研發配套。

油莎豆全程機械化生產實現突破

記者10月8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發的油莎豆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近日在湖北取得突破,油莎豆高產大粒型品種“中油莎2號”機收,每畝鮮果產量約1550公斤,填補了國內大面積油莎豆機械化種植的空白。

該所作物逆境生物學創新團隊執行首席鄒錫玲介紹,團隊經過10多年的科研攻關,攻克品種選育難關,融合適期機播、化學調控、無人機植保、機械碎草和機械收獲等全程機械化技術,形成了油莎豆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實現高產高效。

上世紀70年代,油料所開始開展油莎豆研究工作。2017年,首個高油高產油莎豆品種“中油莎1號”面世,含油量31.3%。去年9月,團隊選育出更適宜機械化收獲的“中油莎2號”,單粒塊莖直徑和“中油莎1號”相比增加22.6%,達到1.19厘米,含油量也保持在29.3%。

9月20日,在監利縣富農陽光油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示範基地現場測產顯示,“中油莎2號”每畝實收鮮重1562公斤,折合乾果按含水量12%計,實產1050公斤,再創國內畝產新高。

“畝產折合幹果1050公斤,按5元/公斤收購,畝產值超過5000元。”富農合作社理事長劉世訓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畝除去土地租金、種子、機械作業、覆膜、肥料農藥等生產成本,純收入約3200元。“種一畝油莎豆效益,頂得上種好幾畝油菜了!”

富農合作社在我省油菜種植業內頗有名氣,但近年來油菜種植效益不佳,讓劉世訓萌生調整種植結構發展油莎豆,提升綜合效益的想法。“過去也聽說過油莎豆,但機收瓶頸和產業鏈的不成熟讓我們望而卻步。”

劉世訓拍拍身邊的一台收獲機說,目前市場上專用收獲機械很少。“這台自走式收獲機原本是用來收獲中藥材的,後經團隊改良,才能收獲油莎豆。”

據了解,今年油莎豆生產及產業化相關課題被納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相關項目。截至目前,創新團隊已陸續開發出油莎豆飲料、減肥餅幹、油莎豆酒等系列加工產品。不少本省及外地企業紛紛拋來橄欖枝,打算在生產和產業化技術上與油料所進一步合作。

湖北是油料大省。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肖長惜認為,因地制宜科學發展油莎豆,可促進我省油料作物種植結構調整。應加快產業鏈建設,將生產潛力變成市場效益,形成我省具有市場前景的雜糧品種。他建議,進一步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加強生產標準化技術研發,並在全省相關適宜地區擴大示範。
新華網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5-1-17 01:31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