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82|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港發現新品種「發光菇」 雨傘狀的骰小巧僅2mm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2-6-3 23:35:3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from Kinwa Yick 1 (mycena lazulina).jpg from Kinwa Yick 2 (Mycena lazulina).jpg
今年發現的暗藍小菇(Mycena lazulina),直徑只有2mm。相片由Kinwa Yick提供(獲授權使用)

菇都可以如螢火蟲般發光,香港自2015年發現首種「發光菇」後,今年及去年再次發現兩個新品種的「發光菇」,發現該新品種「發光菇」的鄧銘澤博士是本港樹木及真菌學的專家,他向本網表示,第二種及第三種均屬於小菇,雨傘形狀,其中在今年於大帽山發現的小菇很細小直徑僅2mm。

本身為浸會大學國際學院 「樹木管理」學科統籌主任的鄧銘澤表示,全世界已知的發光菇類有108種,它們都是木材腐朽真菌,主要生長在老樹根和枯木。發光菇類的發光機理有三種解釋,科學界裏仍未充分了解。該三種解釋包括:

1. 綠色螢光吸引體型較小的昆蟲,用以傳播真菌孢子,真菌更加廣泛散佈於森林。
2. 嚇退敵人,即是嚇退一些體型稍大覓食中的昆蟲。
3. 新陳代謝的偶然副產品。

本港發現的「發光菇」主要分布於大埔滘、西貢及大帽山,第一種於2015年發現的「發光菇」是扇形的品種,經鄧博士以核酸檢測確認是南比新假革耳(Neonothopanus nambi),這品種每年5月份出現。

最新發現的第二種及第三種品種均屬於小菇,為雨傘形狀,分別是潔小菇(Mycena pura) 和暗藍小菇(Mycena lazulina)。潔小菇(Mycena pura)是去年(2021年)發現,暗藍小菇(Mycena lazulina)是在今年(2022年)發現,至於生長月份目前尚待進一步研究。

鄧銘澤表示,非常可惜的是潔小菇菌蓋直徑只有2至4cm,暗藍小菇菌蓋直徑更加細小,只有2mm,這個增加攝影和研究的困難。

他指出,香港位處亞熱帶地方,理論上應該有不少品種的發光菇,他因此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香港沒有雨傘形小菇(Mycena)的發光菇,因為全球超過一半都是傘形,實在沒可能缺乏這些傘形品種,結果終於在去年及今年發現這種品種。他提醒市民發光菇懷疑有毒,市民若遇見不要採摘進食。

他又表示,今年考察覺得整體發光菇數量減少,實際原因很難推測,科學上需要證據證明,不能憑空推測。他認為,這或者代表森林裏的老樹根以及枯木數量和質量改變,例如枯樹頭已被其他木材腐朽真菌徹底腐化,以往看到的枯樹已經倒冧,這是也是正常不過的事,是森林物質循環的其中一個過程。另外的原因是地球暖化,炎熱天氣加速木材的腐爛,以至適合發光菇生長的木材消失了,所以才漸漸難見到它們。

星島日報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12-24 11:46

© 2015 SSKYN

回頂部